初中數學新課改下教與學的思考

時間:2022-09-28 08:55:33

導語:初中數學新課改下教與學的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數學新課改下教與學的思考

教學是老師教,學生學的一個過程,是師生間的雙向活動。無論是學生的變化、課程的變化、教學形式的變化,還是考試的變化都足以引起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改變。因為任何一點變化都可能影響教學成效,教師要時刻緊繃思想井繩,隨時準備對教學的實施做出調整,靈活機動地完成整個教學任務,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筆者就初中數學新課改下教與學的實際狀況進行了反思,以期適應新的教學形勢的發展。

1培養學生對“學”的反思

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對“學”不時地做出反思,使學生以更好的思路和方法進入后一階段的學習。首先,要求學生作好課堂摘記、作業反思、考試分析等。課堂摘記給學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據,使其學習活動有了目標。在作業中認真反思,尤其在教師批改之后,要求學生分析自己的解題情況,寫下自己的成功之處和不足之處。每次考試之后總結自己的階段性成果,為自己以后的學習定下新思路和新目標。其次,由于課堂教學是學生開展反思的主陣地,所以教師應有意識引導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進行反思性學習。

1)在回顧問題解決后反思,進一步升華思維。教師應鼓勵學生獲取知識后反思解決過程,引導他們在思維策略上回顧總結,提煉出應用范圍更廣的思想。反思所解問題的結論,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知識組塊。

2)在集體討論探究中反思,每個學生都以自己的經驗為背景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認識相對有限。學生通過集體交流,有利于豐富自己的思考過程。

3)在分析解題方法中反思,體驗優劣,解題中不要滿足于解對題,而要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通過這一評價過程,提高學生思維創造性水平,深化對問題本質的認識。

2加強教師對“教”的反思

1)摒棄舊的教學觀念,建立全新的教學理念。要改變自己在以往課堂教學中主角的身份,將要講述的內容編好“劇本”,為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課堂上充當主角,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演繹,自主、合作地獲取知識,使教學過程由指令性操作活動向自主性探索實踐轉化。《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驗、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對新事物的學習,除了自身感興趣外,還要使其體會到學習的必要性和價值。如教學《探索規律》一課時,老師可提出問題:日歷的套色方框中的9個數之和與該方框正中間的數有什么關系?這個關系對其他這樣的方框成立嗎?問題的提出可激發學生的學習初中數學新課改下關于教與學的思考朱宏偉(重慶市開縣溫湯井初級中學)動機,然后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交流、討論,一步步探索出最后的結論。這才是以學生為主的課堂,真正將課堂的主導權還給了學生,且使整個教學氛圍輕松愉快,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大大提高,學習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備課要做到“新、勤、準”。老師只有認真鉆研教材,為集體備課和學習材料的設計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成功開好課、引好題,使學生進入預設的教學情境之中。新,要注意新舊教材的對比,把握新教材的新要求、新動向,力求使學習材料的設計接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勤,老師備課要常備常更新,不可照搬教案,也不可吃老本,依賴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準,老師備課要針對學生現有的認識水平,針對于現在的教學手段、教具、學具,運用新的教育理念,唯有準確把脈才能對癥下藥,從而藥到病除。例如在學習“有理數的運算”時,老師可緊緊抓住“訓練學生各種運算技能”這一主干,對全章教材進行整合,效果比課本的做法更好,學生對加減的算法掌握也更好。另外,老師還可充分運用多媒體、圖片等輔助工具開展教學,使教學更加形象、生動,大大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3)尊重個體差異,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基于“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新課標所提出的教學目標,教師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承認差異,允許思維慢的學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允許表達不清晰不流暢的學生有重復和改過的時間,更重要的是允許學生有失誤和糾正的機會,做到不挖苦、不譏諷。相反在問題情境的設置、教學過程的展開、練習的安排中,都要盡可能讓全體學生主動參與,使學生處在民主、平等、寬容的教學環境中,確保他們擁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主動探究的心態,常常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他們產生創新的欲望。如在學完“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后,老師可要求學生完成一些給出方程編寫聯系實際的應用題,并讓學生交流評議,這樣有能者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理解不深者也可以仿照例題的背景通過借鑒書本來完成,充分照顧到了不同學生的學習水平。

4)常回顧自己的教學,借鑒他人可取之處。教師應時時回顧自己的教學,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及時梳理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學生的表現,并根據學生日常檢測情況對教學做出調整。一節課或一個階段的教學結束后,教師應想想這階段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教學目的是否達到,學生是否學會并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同時,教師還應時常走出課堂,看看外面的世界,多吸收有益的養分,尤其是優秀教師的優質課,要學會“拿來主義”,多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么這樣組織課堂教學,這種方式能不能用于自己的教學之中;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通過不斷的比較和總結會讓自己受到很多啟發,從而促進教學,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5)科學全面評價每位學生。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方法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就是要淡化考試的功能,淡化分數的概念,不以考試成績的高低單一地對學生做出評價,而應綜合考量、全面觀察,才是對學生負責任、有價值的評價。評價中應遵循“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原則。讓學生在這種只有更好的評價激勵下,不懈地追求,不斷地探索和攀登,從而實現評價真正的目的。

作者:朱宏偉 單位:重慶市開縣溫湯井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