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有效教學實踐探討
時間:2022-06-07 05:19:13
導語:高中數學有效教學實踐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認真對待課前準備工作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句話不僅適用于舞臺藝術大師,同樣適合教師的教學工作.備好一節課,往往能夠為教師增加更多的自信,并且,在教學中更好地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立足課本,遵循課標,目標明確
教材始終都是教師準備教案的重要參考依據.所以,教師要對教材中的每一個定理、定義、例題以及習題進行深入掌握,理解編者的寫作思路,分清主次,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查漏補缺”.課標的設定,就是為了更好地為教師教學指明方向,所以,教師要嚴格按照課標進行教學,這樣才能更加貼近考綱要求.在掌握了教材以及課標內容之后,教師便可以對自己所講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明確,并根據教學目標設定具體的教學過程.
(二)備“學生”,備“自己”
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當前的高中生都具有比較明顯的“個性”,這有利于引導學生主體能動性的發揮,但是,其亦為教師增加了不小的教學難度.所以,教師在備課階段,要對學生的認知結構以及性格特點等情況進行及時、準確的掌握,以便于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把握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實現“因材施教”.
二、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
(一)理論聯系實際
“理論聯系實際”已經是被無數次實踐證明了的“真理”,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也是不斷地被大力提倡,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需要進一步加強.隨著人們對社會中的事物發生原理的理解越來越透徹,數學在其中起到了作用也是越來越為人所知,在注重實際應用的年代,數學知識的重要性也便日益凸顯.高中數學知識盡管并沒有多么高深,但是,生活中的很多實際問題都是可以借用其進行闡明道理的,所以,教師可以充分地借助“理論聯系實際”,將數學知識深入地“填充”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同時,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都會顯著增強,并對數學知識的進一步探索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將來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前提.
(二)選擇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
發散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運用.目前,我國的高中數學教學理念正在由傳統的教學理念向素質教育理念轉變,而轉變的過程中,教學方式的轉變則是一個重要環節.新課程改革,探究式、啟發式以及數形結合方式已經成為高中數學實踐教學的重要教學方式,其能夠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并且,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做到思維的高度發散,進而實現解決方案的不斷創新,從而有效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
三、注重例題的恰當選擇
(一)設置巧妙的例題,并構建有效的教學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的實際生活充分地融入到教學情境的創設中,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知識的“優美”,使其不再認為數學知識僅僅是“抽象的”、“抓不到的”,而是實實在在存在于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的.
(二)借助“一題多變”,培養發散思維
思維的發散只能在不斷地尋求不同的解題途徑中產生.如果學生永遠都遵循固定的思維模式,那只能是“存儲器”,而不會成為歷史的“創造者”.這樣的人才并不是創新型國家所需要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時,不斷拓展思維,將各方面相關知識融會貫通.“一題多變”的教學方法的有效運用就能夠很好地完成這樣的任務.
四、不斷反思,查漏補缺
教學前,反思以往教學設計上的不足和成功之處,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揚長避短,提高教學實效.教師還應充分地反思學生,反思學生已有的學習能力、性格特點,對某些問題的習慣解法,對學生在課堂上可能會提出的問題進行前瞻預測,知己知彼.教學中,教師多班任教時,在上一個班中的講解時遇到的實際問題,在下一個班的教學中就要反思改進.反思學生的學習過程,引領學生體會知識的生成過程,注重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反思能力,對知識的總結、歸納能力.
五、做好教學評估
傳統的高中教學評價是靜態的、功利性的,過于注重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錯誤地認為評價方法等同于紙筆測驗,強調的是評價的鑒別和選拔功能.新時期課程改革重點提出:應樹立發展性評價觀,評價的目的在于全方位地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改進教師的教學和激勵學生學習.提倡建立多元化、多方法的評價體系,既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也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把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等多種評價方法結合起來,采用口試、筆試、作業分析、課堂表現、建立成長記錄、活動報告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關注學生原有知識水平的提高,表揚、鼓勵后進生的進步.
作者:吳秉術工作單位:福建省永安市第一中學
- 上一篇:高中數學教與學思考
- 下一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