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學“數學實驗”四種形式

時間:2022-05-09 04:27:41

導語:高中數學“數學實驗”四種形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數學“數學實驗”四種形式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數學實驗能夠有效地提升他們的數學思維.高中生在數學學科的學習過程中,是否需要和物理化學學科一樣開展實驗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數學必須要實驗!波利亞認為,對于數學這門學科而言,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這是一門具有系統性、嚴謹性的演繹學科;另一方面,如果基于創造視野來展開分析,數學學科看起來又好像是一門實驗性的歸納學科.數學實驗就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充分利用各種實驗器材,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準確發掘潛藏在數學表象下的規律,由此提出猜想,并完成對猜想的驗證這一過程,[1]這樣自然能夠在這個過程中促進高中生進行自主化的數學學習.

一、借助計算機輔助,開展模擬實驗

數學模擬實驗就是充分利用當前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展開實驗仿真模擬,一方面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實驗情境,另一方面以此引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深入探索,這種實驗教學方式,可以輕松地解決那些在現實中難以操作的數學問題.例如,在教學“三角函數的圖像與性質”時,如果借助傳統的描點作圖法,經常會出現的問題有:描點作圖不準確、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等等,因此容易引發學生的厭學情緒,而如果借助計算機仿真實驗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對三角函數圖像與性質的探究,就能夠輕松解決這一問題.具體的實驗操作如下:首先,借助系統中幾何畫板這一功能完成對三角函數圖像的繪制;其次,進行反復的拖動操作,以此展現三角函數圖像的變化規律,就此引發學生的認真觀察,從而把握圖形的動態變化過程,進而探尋變化規律;最后,由學生自主展開實驗探究,幫助學生深化對相關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感知,如對定義域、值域以及不同函數的位置變化關系等等.借助計算機仿真模擬實驗,能夠最大限度的激活學生參與學習的動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學生可以通過親手操作,準確地把握三角函數的圖像,了解其性質,改變傳統模式中被動的學習模式,能夠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一邊玩一邊學,既能夠充分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也有利于創造性的探索數學知識,這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方面具有極大的裨益.[2]

二、借助自制學具,開展操作實驗

在當前的數學教材中很多數學知識都非常抽象、晦澀難懂,如果不能對其進行具體化、形象化的展示,則很難降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難度,更不利于學生對知識本質的把握,所以,教師應充分利用想象,基于數學知識中所潛藏的想象因素展開更深層次的發掘,以實現邏輯思維的縱深拓展,使學生可以基于這一過程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借助自制學具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3]而且很多實驗都可以借助自制的教具或者手工繪制圖形等方式,這就是操作性實驗.操作實驗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可以親歷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例如,在教學“直線與平面的垂直判定”時,可以組織學生借助有趣的折紙活動,引導學生發掘其中所蘊含的數學定理.課前讓高中生準備三張紙片,分別為三角形、矩形以及半圓形,讓他們在課堂上借助翻折紙片的方式,讓紙片能夠立在桌面上.然后引導他們思考以下問題:①這些紙片是否能夠通過翻折直立于桌面?②如果只翻折一次,是否可以做到?③它們各自的折痕和桌面之間具有怎樣的關系?④折痕在這些紙片上是否存在共同點?⑤能否借助數學語言對這個實驗進行表述?然后,通過對學生的表述引導他們自主歸納出線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以上案例中,教師所創設的操作情境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和猜想,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歸納以及修正,讓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生成過程,自主架構了知識系統,充分體現了學習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能夠滿足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借助數學情境,開展探究實驗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很多教師都沒有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概念的生成過程,這一點對學生的學習極為不利,所以必須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數學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數學實驗,使學生可以在實驗過程中探索數學概念,自主完成知識體系的架構和完善,這樣學生才能夠深化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感悟,更有助于激發他們對數學學習的濃厚興趣,充分發揮學習的主體地位,實現數學思維的縱深拓展,提高探究能力以及學科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圓的定義以及方程”的過程中,旨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并以此為準則對教學活動進行精心設計,首先借助幾何畫板畫圓,并對圓的定義以及方程做動態演示.幾何畫板的操作非常簡單,學生可自主完成,同時還能夠將圖形的動態演示方式轉化為動畫,充滿生動性和趣味性.通過畫圓按鈕就能夠動態演示圓的定義,從而幫助學生深化對這一定義的理解.為了輔助教學,在這一課件中,還特別增加了“顯示/隱藏圖”“建立/隱藏坐標系”等一系列操作按鈕,這樣學生們便能夠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準確把握點M的坐標變化.雖然坐標始終處于持續的變化中,但是只要圓的半徑不變,方程就不會發生改變.上下拖動點R就能夠成功改變圓的半徑.通過課件的演示,既有助于呈現出直觀的圖像,也能夠幫助學生降低對知識的理解難度,進而促進探究能力的發展與提升.[3]數學思維具有非常典型的嚴謹性,其中既包含細致的觀察,也包含大膽的猜想,更需要嚴格的證明,只有經歷合情合理的推導,才能得出合理的猜測和假想,才能就此展開驗證,才能以“果”尋“源”、領悟真知.以上案例中,正是因為教師為學生創設了有效的數學情境,因此,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開展了數學探究實驗,在數學探究實驗的過程中促進他們對數學知識的內化.

四、借助合作小組,開展合作實驗

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培養思維能力是其中一個關鍵目標,教師應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數學思想方法靈活的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因為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夠鍛煉這一能力、提升這一能力.而數學實驗教學的方式,能夠對抽象的知識進行剝離,而且可以以直觀形象的方式進行展現,這樣學生必然可以透過事物的表象來準確把握知識的本質,還可以基于親身經歷來掌握知識的形成以及發展規律.例如,針對函數y=ax的學習過程可以設計如下實驗:首先以小組為單位,由學生自主折紙,學生們通過對對折數以及紙的層數之間的函數關系展開仔細觀察,了解折疊一次為兩層,折疊兩次為2×2層,這樣就能夠基于此列出如下函數關系y=2x.這是一個極為簡單的實驗教學案例,旨在通過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引導學生總結和歸納數學知識以及數學規律,準確把握知識的本質內涵,這是對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訓練.以上案例中,通過數學實驗的方式可以使學生的思維經歷一個特殊的發展過程:透過對事物表象的感知,自主提煉抽象和反饋,基于再一次感知來豐富表象、發展思維,從而有效地解決數學問題.很顯然這一過程和辯證法的規律相符合,而且能夠使學生成功地將數學知識以及數學理論應用到數學實踐中,通過實踐的方式自主發現知識、學習知識,并對知識進行創新,這是對辯證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和提升.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數學實驗,能夠有效地促進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能夠有效地引導他們進行高效化的數學探究.因此在數學實驗的過程中,能夠促進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海軍讓數學實驗有效地進入課[J].中學數學教學,2014(2).

[2]潘正標.基于翻轉課堂下的數學實驗教學初探———“5.1物體位置的確定”課堂教學實錄與思考[J].中學數學教學,2016(1).

[3]陳麗婷.數學實驗,打造別具一格的小數課堂[J].數學教學通訊,2016(22).

作者:李志強 單位:廣西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