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數學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11-11 03:56:00

導語:經濟數學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數學課程改革論文

摘要:通過分析經濟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提出經濟數學課程改革的一些思考,使經濟數學教學適用素質教育和社會發展的要求,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經濟數學;課程改革;教學模式

經濟數學的基礎課程一般由《微積分》、《線性代數》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三門課程組成。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加快、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了中國的高等教育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逐步地縮小。在經濟管理學科中進行定量分析成為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大學經濟數學的教學的重要性也日益顯現出來。這就需要經濟數學課程改革要跟上改革的步伐,適應時代的要求。然而多年來,我們教學內容和模式沒有根本性的改革,陳舊的教學內容和落后的教學方式使該課程的特色未能在教學中得到很好的體現、許多學生感覺不到這門課程的重要性和應用價值。把它當做無足輕重的課程,學習上缺乏應用的熱情和積極性,嚴重弱化了該課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影響了教學的目標的實現。

一、經濟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內容和體系陳舊缺乏“經濟”特色。傳統的經濟數學教學體系基本上是對數學專業教材的一種淺化、壓縮,與其他專業高等數學內容并無太大的區別,無非就是刪繁就簡,去掉了一些相對較深較難的內容,專業特色內容并不多,概念的引用缺少實際背景的鋪墊,應用問題脫離生產,生活實際,與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體驗相距甚遠,缺乏真正聯系的應用型問題。

2以考試為目的的單一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課堂教學以老師為中心,教師以書本內容為主,講授枯燥的數學理論知識,以概念講解到理論證明再到例題、習題一味灌輸,這種“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使數學課程變得與現實生活脫節,教師只注重考試結果和內容,強調復雜的數學技巧訓練而忽視對學生數學應用能力的培養,學生也以應付考試為學習目的,一旦考試過關就萬事大吉,再也不會去碰數學課本。

3生源質量下降與現行教學模式的矛盾。1999年初,黨中央國務院按照“科教興國”的戰略部署。作出了高等教育大擴容的重大決策。近幾年來,高校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學生數量的增加以及學生個體間的地區、教育背景的差異導致兩極分化現象較為嚴重。因此,繼續沿用固定不變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要求,不僅有悖于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而且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和效果,不利于人才的培養。

4教師中存在的問題分析。首先,一些教師的教學態度需要端正,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大趨勢,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缺乏熱情,內容不生動,就吸引不了學生;其次,一些教師教學技能需要提高、教學方法需要改進;再次,主要講解理論知識,忽視對其在經濟中應用的講解,現所使用的經濟數學教材,雖然對其在經濟學當中的應用作了一些講解,但整部教材仍然偏向于純數學的理論和計算。由于授課老師對經濟學了解不多,在授課時不可能做相應的知識拓展,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二、對經濟數學課程改革的思考

(一)對教學內容提出一些新的思考

1教學內容需與時俱進。在傳統的經濟數學教學內容中比較生硬地將少量的經濟應用內容孤立地置于數學概念、定理之后,不能順暢地與數學理論知識融合在一起。經濟數學教材選擇的內容應有其鮮明的特點,重點突出,既要考慮基礎性、適應性,又要盡可能體現較多的現代經濟和管理學的思想和方法,同時兼顧內容的完整性。

2教學內容以經濟應用為主,適當降低理論難度。經濟數學作為研究經濟學科的工具,其教學內容應與經濟問題密切相關,對于引入的數學概念,應盡量以經濟活動中提出的問題為原形;講授的數學理論,盡量和經濟上的應用聯系起來。例如:以經濟問題中提出的求變化率問題引出導數概念,再建立導數的運算及在經濟活動中的應用;由經濟模型提出微分方程的概念,講完解法之后再利用微分方程解決經濟問題:以經濟活動中物資調運等問題給出矩陣的概念,以解決經濟活動中的問題為例引出矩陣的運算等等。在密切聯系經濟應用的同時,應當適當降低理論難度。對嚴格的數學定義、抽象的定理、復雜的證明計算等內容應做到有所取舍,對每個知識點的難度的要求可適當降低,但同時應該擴展知識面,尤其數學在經濟學中的使用情況,這樣就容易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而不是覺得枯燥難學,放棄數學學習。

3調整、優化課程體系和結構。(1)首先必須明確經濟數學教學在高校教學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引起教師和同學們的注意,提高他們的警覺性。明確數學學科本質和財經類、管理類學科對數學的要求及發展趨勢,并以此作為確定經濟數學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讓教師和學生都知道學習的目的和自己的發展方向。增加學習的方向性。(2)本著“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度”的原則,從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出發,從各專業后繼課程的需要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來考慮和確定教學內容和體系。這樣既可以讓教師有所教學上有所學又可以提高教學的目的和學生學習效率。(3)要從高等院校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角度更新教學內容。經濟數學課程應當服務于高校理論技術的需要,盡可能向理論技術延伸、滲透。它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實用的數學工具,更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數學素質、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載體。調整、壓縮目前數學課程中一些經典的但實際中又不常用的內容。把經濟數學內容與專業背景相結合,使得學生通過數學學習,能夠較好地獲得三個能力:即用數學概念、思想、方法,消化吸納專業技術中的概念和原理的能力、把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的能力以及求解數學模型的能力。如果學生能利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具體的實際經濟問題,形成數學與經濟學的體系,那樣學生的學習信心和方法都會有提高。''''

二)完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1轉變傳統的考試方法,樹立現代的、科學的考試觀。要按照現代教育觀點和財經類高專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考試改革,充分發揮考試的功能。使考試改革與教學內容改革、課程體系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相配套,引導學生走知識和能力的掌握及素質培養并重的成才之路。考試改革可從四個方面進行探索:一是考試的內容和目的,要體現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考知識,考能力,也要考素質;二是考試方法要多樣化,除閉卷考試之外,可以進行開卷考試、實驗等方式進行考核;三是考試的次數適當增加,加強平時的考核;四是科學分析考試結果,及時對學生個人及全班學生進行學習質量分析。

2豐富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由于高等院校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所以經濟數學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職業情境,活化數學教學。從生活中常見的經濟現象人手,引出數學定義、定理、公式符號,加強對學生應用能力培養,淡化復雜的數學運算技巧的訓練,著重講解經濟工作中常用的各種數學思想方法,將經濟問題融于數學,使數學與經濟逐步結合,以強化數學的工具作用,努力做到“問題為‘的’,數學為‘矢’,有的放矢”。即在每章的開始都用當前經濟生活中的熱點問題作為“引子”,并以此引出相關的數學工具,例如,由企業追求最大利潤或最小成本問題引出函數極值的概念,由廣告策略問題、消費者剩余問題、國民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問題引出定積分的概念,由彩票問題引出概率的概念,由規劃問題引出方程組的概念,由工資表問題引出矩陣的概念等等。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得到“引子問題”的最終解釋或答案。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有關的數學原理和方法,又能幫助學生了解它們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讓“枯燥無味”的數學變成身邊有趣的生活內容,使學生在欣賞數學、享受數學當中領悟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有關數學知識的興趣,戰勝對數學的懼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同時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習慣和不斷追求的科學精神。

3建立多模塊的教學模式。隨著各校普遍擴招,學生的個體差異和數學基礎的差別越來越大,經濟數學的教學不能還是同一個模式,同一種要求,教學要分層次、分目標進行。針對現行教學模式的缺陷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可以嘗試在實際教學中采用多層次的、多模塊的教學模式。比如把經濟數學課程分為兩個基本模塊:基礎模塊與提高模塊。

(1)基礎模塊教學內容的確定要以保證滿足各個專業對數學的需要。它是經濟數學中一些最基本的內容,對所有學生來講都是必修課。對這些內容教師應精講細講,使學生徹底弄懂。通過這些最基本的數學訓練,使學生掌握經濟工作中常用的數學工具和基本的數學思維,一方面,滿足后繼課程對數學的需要;另一方面,使學生具有初步的應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提高模塊是針對準備繼續深造或者所學的專業對數學有更高要求的學生設定的。因為目前高等院校參加研究生考試的學生較多,所以在確定這一模塊的教學內容時,應充分考慮研究生考試大綱的要求。基礎模塊中沒有安排研究生考試大綱中有的內容,在提高模塊中一定要有所體現,保證學生在學過基礎模塊和提高模塊之后,能從容地面對研究生的考試。當然,提高模塊的設置絕不僅僅是為了學生考研的需要,在提高模塊中應適當介紹一些現代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對目前最新的數學工具及其發展趨勢有所了解。(3)還可以拓展模塊和選修模塊。首先,拓展模塊要與專業或實際問題密切聯系,實際上,經濟數學課程中可以解決大量的經濟應用問題,比如:庫存活動分析、市場供需分析、連續增長的量現時值的計算、邊際與彈性分析、資源開發效益分析以及新產品推廣的數學模型、價格調整模型等。其教學內容的確定可以由相關專業教師和數學教師共同商定,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設置相應的拓展模塊。這一模塊的授課方式也可以相對靈活,可以采用討論的形式,也可以采用講座形式。講課也不一定由數學教師來承擔,可以由有專業背景和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來承擔,這種跨學科式教學模式的設置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及應用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益的。這正是文理結合、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切入點,符合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4)選修模塊教學內容可以定為數學實驗和數學建模。數學實驗特別強調以學生動手為主,使學生從更直觀、更真切的方式感受課堂聽起來“枯燥無味”的數學理論和數學原理。這種新視覺、新感受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和用數學的興趣。數學建模課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數學建模所涉及的實際問題一般沒有現成的答案,沒有固定的求解方法,也沒有規定的數學工具和手段。它實質上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非常有益。

(三)加速經濟數學師資隊伍的建設

對《經濟數學基礎課》而言,授課老師除了需要具有扎實的數學理論和知識,更重要是需熟悉經濟和管理領域情況、具有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教學中較多引入實際應用實例,如實介紹和闡述數學的工具性。但目前經類院校的數學教師,大多存在知識單一、結構老化的不足,相關學科及前沿知識補充不夠。因此,高校要有計劃地安排數學教師進修或培訓,或參加學術交流會,以便相互交流和促進,使得教師的知識能力結構和技術能力結構不斷完善。

三、改革高校經濟數學的教學和學習方法,培養高質量的經濟類人才

教學方法是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達到教學目的所使用的具體方式和手段。多年來,高校老師一直在探索改革經濟數學的教學方式,提高經濟數學教學質量的問題,但在具體實踐中,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方面,因循守舊的作風根深蒂固,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填鴨式教學方式依然是經濟數學教學的主要形式,課堂講授又細又雜,沉悶無味,沒有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教師的課堂講授滴水不漏,學生自然沒有必要開動腦筋,其結果只能是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缺少用數理方法和數理工具去研究分析經濟理論問題和解決現實經濟問題,激不起學生的興趣,甚至使學生望而生畏,索然無味,喪失了學習經濟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是高校經濟數學教學和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因此,改革經濟數學的教學方式,對于高質量地培養高級經濟管理類的專門人才,也就具有了十分現實的意義。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1)正確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自己主動地學習經濟數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設“障”立“疑”,充分刺激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思維的主動性。經濟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多設“疑點”,以刺激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說“于不疑處見疑方是進也”,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思結合,才能逐步提高。(3)貫徹因材施教原則,提高教學質量。高校可以把經濟數學專業學生按基礎和學校能力進行分級分層教學。對不同班級教學難度宏觀把握,因材施教,以充分滿足學生的要求,同時教師可以對一小部分能力很突出的學生個別指導,為學校培養高素質人才。(4)加強經濟學和數學的融合力度,注重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在經濟管理中的應用。高校經濟數學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一定要加強經濟學和數學的融合力度,做到數學中有經濟學,經濟學中有數學,讓它們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這樣學生就不會因為數學基礎不好而耽誤對經濟學的學習。

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需要,高校經濟數學課程改革是必然趨勢。當然課程教學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學生的共同參與,也需要學校各級領導的支持。只要我們一直不懈地努力,不斷的探索并持之以恒,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成績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