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教學中的幾點難題與思索
時間:2022-04-20 06:00:00
導語:新課程教學中的幾點難題與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數學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以及新教材的推廣使用,一場數學課堂教學的改革正在各地興起。隨著課改的推進,課堂越來越熱鬧了,越來越凸顯個性化了,“創設情境”、“小組合作學習”幾乎成了課堂的一道道“佳肴”。但在這轟轟烈烈的課改中,我們必須冷靜面對。只有深入學習,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才能使數學課程改革走上健康之路。
關鍵詞:合作情境贊揚個性熱鬧
新的一輪數學課程改革在全國啟動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面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課堂教學中的一些現象令我困惑,一些問題令我思考。
一、“小組合作學習”真正有效嗎?
數學新課程提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這里面,指出了合作學習是主要學習方式之一。于是,合作學習在我們日常教學中經常可以發現,特別是一些公開課中,幾乎成一道“佳肴”。然而我們也經常發現,一些教師往往一提出問題,就急于要求小組合作學習,前排學生“呼”地轉身,整個教室“嗡嗡”一片。教師則在一旁無所事事。
鏡頭一:有一位教師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的退位減法”一課時,在學生根據情境列出16—7這樣一個算式之后,馬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應該怎樣計算16—7。接下來的情景是這樣的:有的組“嘰嘰喳喳”,各說各的,根本沒有聽別人怎樣說;有的組只有個別同學在發言,其他同學不吭聲,洗耳恭聽優生的專題發言;有的組冷冷清清,各玩各的……幾分鐘后,教師鳴金收兵,聽取匯報,小組長仍然唱主角,課堂成了教師和幾名尖子生表演的舞臺。
思考:這種流于形式的合作學習表面上看起熱熱鬧鬧,但其背后則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合作學習是以學習小組為基本組織形式,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活動。合作交流就是讓學生積極參與小組討論,暢所欲言,在充分發表個人意見的基礎上求同存異,“真理越爭越明”,最后達成共識。在選擇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時,首先,我們一定得考慮這一內容有合作學習的必要嗎?如果學生個人能獨立完成,教師就不該組織學生合作學習,而應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學生個人完成不了,那我們就應該組織學生合作學習,集中大家的力量來解決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其次,在合作學習前,有獨立思考過嗎?離開了個人獨立思考,合作學習也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的無效教學行為。個人獨立思考是開展合作學習的基礎,討論時才有話可說。最后,合作學習的時間安排合理嗎?既然小組討論,就要留給小組討論的時間與空間,時間太短或教師在學生討論時干預太多,學生的思維還來不及展開,不可能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使小組討論流于形式。
二、創設情境就能提高課堂效率嗎?
《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呈現應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可以發現在當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成為課題引入的重要方法甚至是“唯一”的方法。新課標人教版教材中引入新課大都以具體化的情境為主。從本人所聽的各級各類的教研課來看,也基本上是創設具體情境引入課題為主。低年級多是由童話故事開始,然后拋出問題:“你們誰來幫忙呀?”接著進入主題,而高年級呢?就是從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開始,也拋出個問題然后開始今天的主題。
鏡頭二:一位教師在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創設了測量呼拉圈周長的情境引入課題,實際教學中,在測量時學生大都能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當引導學生思考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時,部分學生開始不夠積極;在引導學生進行計算,探索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有一部分學生干脆在一邊看。為什么?測量時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習,不需要太多的、復雜的思維活動,學生能積極參與,而在探索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時,不僅需要學生思維活動的參與,還需要進行稍復雜的計算,這時學生由于意志品質等方面的原因開始打退堂鼓了。
鏡頭三:在新課標人教版教材第四冊第一單元《解決問題》一課教學中,執教者在上課一開始創設了一個生動的情境,出示動畫片一樣的精彩畫面“動物一角”。老師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并提出問題:“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經過觀察后踴躍發言:
生1:我發現有小兔子。
生2:我發現小蜜蜂在采花蜜。
生3:我知道小蜜蜂很勤勞,我們都應該向它學習。
生4:我發現小花很漂亮,這應該是春天的景色吧!
生5:我知道小兔子和小猴子是好朋友。
至此,七八幾分鐘過去了,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老師在肯定中不斷地提問:“你還發現了什么?”于是,學生不斷以有新的發現。但是學生發現的內容大多數與數學內容無關,結果是舍本取末。
思考:在課堂教學中為什么要創設情境,其產生的背景是什么?隨著創設情境的增加,學生丟掉了什么?創設情境就能提高課堂效率嗎?數學情境的創設,不僅僅要考慮情境的現實性、趣味性、挑戰性,更要考慮如何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關注情境,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從而為學生學習數學服務,為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提供支撐。如鏡頭三中,當學生不能自行觀察出“幾個幾”時,老師出面引導觀察應該是必要的,這種發現又不是本節課的重點,老師導一下又何妨。誠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上好一節課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了哪些知識,受到了哪些啟發,獲得哪些發展,而不應該僅僅是為了形式上的需要,為了學生表面上的興高采烈、其樂融融。調動積極性不是教學目的,調動積極性只是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的手段。如果教師僅僅創設了生動形象的情境,而沒有引領學生從解決問題中獲得學習數學之信心、成功的樂趣,學生的興趣只能是表面的、浮燥的,而不是自發的、持久的。
三、“贊揚”是課堂不變的聲音嗎?
當前的課堂教學改革中,“尊重學生”已越來越受到重視,因而一些老師面對學生的回答,喜歡用“你真棒”“你比老師聰明”“你說得多好”“你的想法很有創意”等激勵性的言語贊揚學生,幾乎沒有了批評,即使說錯了,也不指出……
鏡頭四:一位青年教師在一堂公開課中,上一節“百分數的認識”。在學生初步認識后,教師讓一個學生把這句話讀一下。“我國的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20%”。“你真棒,你讀得真好!”學生臉一紅,之后再也沒有舉手發言。
思考:在今天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中,這些評價很多很多,老師非常熱情,但是激不起學生的進取心。對于有的表揚,學生不但無動于衷,相反還嬉笑自嘲,甚至反感。以上的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的評價的目的是什么?孩子們需要什么樣的評價?
其實,孩子是需要表揚的,是需要帶有真情的、恰到好處、客觀的表揚。這種表揚才顯得珍貴,才能深深打動學生的心靈,才能成為學生內在的、不竭的學習動力。尊重學生,并不是一味地表揚而不批評;尊重學生,并不是對學生的一些錯誤回答不加糾正,對模糊概念不置可否,甚至對學生的一些偏見還推波助瀾,搞得學生云里霧里,這實在是當前新課程改革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問題
四、鼓勵算法多樣化=尊重個性化思維嗎?
《課標》在闡述基本理念時,有這樣一段話:“由于學生所處的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對于參加課改的老師來說,這段話可謂“耳熟能詳”,但對它的理解,卻各有千秋。
鏡頭五:這是一節一年級的數學課“100以內的加減法”。教師出示例題“35+9”讓學生探究計算方法。為了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先讓學生猜一猜計算的結果,然后小組合作探究計算方法。比一比誰的辦法最多?
師:你有哪些與眾不同的算法?(教室里頓時熱鬧起來)
生1:5+9=1430+14=44。
生2:列豎式算。
教室里開始安靜。
師:有用拆的方法計算的嗎?
生3:35+9=35+5+4=40+4=44。
生4:從35里拿出個1變成了34,1+9=10,10+34=44。
師:你們的想法真棒!誰還有別的好方法?
此時無人舉手。
師:還可以把幾看成幾算?
生4:把9看成10,35+10=4545-1=44。
生4:把35看成40,40+9=4949-5=44。
師:真聰明!誰還有別的方法?
孩子們雙眉緊鎖。
師:能不能用小棒算出得數呢?
生齊:能!
師:還有別的方法嗎?
孩子們一臉迷茫。
師:數數的方法可以嗎??
生齊:可以。
師:大家都動了腦筋,很好,可是老師這里還有兩道題,你喜歡哪一種方法就用那一種方法計算。
思考:從這個教學片段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教師在刻意地“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試問:算法多樣化是否“多多益善”?在得出許多方法后是否讓學生“我選擇,我喜歡”,喜歡用什么方法計算就用什么方法計算?“鼓勵學生算法多樣化”其本質究竟是什么?新課標明確指出:算法多樣化的本質就是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尊重學生個性化的思維。那么以上教學片段中教師這樣做是否真正體現這個新理念?對“35+9”學生確實想出了很多方法,但教師需要捫心自問的是:這么多的方法是學生真的獨立思考出來的還是你千呼萬喚才得到的?這難道真的是不同學生的不同思維嗎?如果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再回頭看看那個教學片段,我們就不難尋覓到教師“呼喚”的痕跡。以上法3、法4、法5、法6、法7和法8可以說是在教師的不斷地追問下“驅趕”出來的。法4、法5和法6的確是有創意的好方法,但是這是不同學生的思維結果嗎?不,都是生4的“創作”。無疑生4是班里數學才子。課后筆者問生4:“你很聰明!為什么一開始你不把你的三種聰明的方法說出來?”生4:“因為一開始我是按生1的方法做的,還沒想到別的方法,后來在老師的提醒下,我突然想出來的。”可以看出生4非常興奮,下課了他還沉浸在老師夸獎的喜悅之中。的確生4的個性得到尊重,得到了張揚,那么是否全班所有的學生的思維都得到了尊重?顯然大多數學生想的法1和法3沒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像以上“數一數”“用小棒擺一擺”這種低層次的動作思維一般是差生所為,但他們羞于自己笨不會在大庭廣眾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于生4的高層次思維的方法究竟有多少學生能理解?我們想,差生們不但不能理解,反而容易產生失敗的畏難情緒。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似乎鼓勵算法多樣化不是“紅了櫻花,綠了芭蕉”而是“紅了櫻花,冷落了芭蕉”。筆者認為鼓勵算法多樣化,不是盲目地追求算法多樣化,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并不簡單的是“你喜歡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做。”在目前的計算教學中,教師一味追求算法多樣化變成了一種時髦,仿佛不這樣做就是不體現新課程的理念,不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此,新課程所提倡的鼓勵算法多樣化在不少教師那里被異化了。
五、課堂越熱鬧越好嗎?
我們的數學課常常看到孩子們“小臉發紅,小眼發亮,小手直舉,小口直開”的現象,活躍氣氛往往成為一堂優秀課的標志。特別是一些公開課、展示課、優質課,以及很多名師的示范課中,教師幾乎是使盡渾身解數,實踐操作、小組討論、合作學習、游戲競賽,層出不窮,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的鼓鼓的,學生的參與熱情被調動的淋漓盡致。
鏡頭六:這是一節氣氛異常活躍的數學課,一位年輕教師執教新課程人教版一年級下冊“圖形的認識”。這是一堂讓學生充分參與的課,課堂設計了足夠多的環節讓孩子實踐參與,猜猜、折折、畫畫、剪剪、用學具擺擺拼拼……
思考:在這熱鬧活躍的背后,數學課還缺少什么?數學課堂還缺少學生靜靜地思考,缺少學生自我內心的獨立反省,缺少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冷靜與頓悟。在這些課中,沒有老師敢讓學生靜靜地做作業,靜靜地長時間思考。熱鬧的課堂并不是真正的活躍,靜靜的課堂中也有活躍的思維!靜靜的思考更是一種激烈的思考過程,它內涵豐富多彩,足以讓每一個孩子收獲甚豐。
新的一輪數學課程改革已在全國大地全面展開,但是我們必須冷靜面對。只有深入學習,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才能使數學課程改革走上健康之路。
參考文獻:
《新課程標準》2001.7
《小學數數學教師》2005.6
《中小學數學》2005.12
- 上一篇:小學數學比較練習計劃方案
- 下一篇:數學課堂進行交談的方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