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塑造學生的創新能力

時間:2022-06-13 06:18:00

導語:漫談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塑造學生的創新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漫談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塑造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激活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當代素質教育賦予我們廣大教師的神圣使命。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美國數學教師理事會就慎重提出:“應當在各年級都介紹數學的應用,把學生引導到問題解決中去。”

老師在備課授課中必須積極運用創新思維進行教書育人,進行情感溝通。

在教學四邊形時,可以用討論式啟迪學生,讓他們操作試驗:如何使四邊形多一個、少一個角?怎樣變通四邊形仍然是四個角?

在講授方程時,可列舉生活中的事例啟迪學生:同學野炊,有碗55只,每人1只飯碗,2人一只菜碗,3人一只湯碗,問多少學生就餐?

數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是融知識性、情感性、科學性、形象性、邏輯性于一體的崇高藝術,執教老師必須在有限的時空里讓學生接受無限的美的熏陶,接受美的凈化,享受美的教育。

新時代的人民老師,要有高淌的人格魅力,還要有高超的資格魅力。隨著學生求知層次和求知品位的飛躍,其求知觸角逐步深入求知的極限區,由理性求知進入研究性求知,逐步形成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裂變,逐步完善自主學習、自我教育、自覺成長的求知過程。逐步挖掘求知成才的潛動力,伴隨學習檔次的升華和學習范圍的擴展,數學知識由理解性向運用性輻射,從而出現學習的合作性、競爭性、自選性,形成學習的新的高度、廣度和跨度。

數學教學是一種探究加創新的思維活動,這種思維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伴隨科技的騰飛而騰飛。

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獨立思考的王國。”他還說:“學校里的學習,并不意味著機械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轉移到另一個頭腦里去,而是師生之間每時刻都在進行心靈接觸,情感的交融和呼應。”科學家達爾文教導后人:“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數學中的創新思維,不僅是邏輯思維,還有科學的技能思維于生產生活中的實用思維。

例如: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底邊乘以高的一半,如果將兩個一邊能重合的三角形放在同一個平面之上,得到一個四邊形,這個四邊形的面積是否是原三角形的2倍呢?

數學教學過程中,離不開創新思維的挖掘和擴展,離不開對題型的變式研究,離不開對問題的引申、擴展和探討,以此激活學生對創新思維的深探究,用已知去研究未知,用知其然去追求所以然。數學教學中,對于差生,老師必須把微笑放在臉上,把熱情放在心里,把關愛施于言行之中,持之以恒地對學生進行“補血補鈣”,千萬記住陶行知老人的教導:“冷眼中會有牛頓,譏笑中會有愛迪生,指責中會有瓦特。”對于差生,我們要在理解中同情,在關愛中求助。德國大詩人海涅,在學校是出名的差生,老師罵他“一竅不通”。數學家巴比基,文學家瑪阿特,同班同差,同被罰站椅子上讓同學取笑。因此,差生是未經雕琢的玉璞,老師的天職是尋找切入點,琢去遮蓋閃光點的雜質,揭示玉璞真正的存在的價值和觀賞價值,體現其高雅。

當代的教育,已從知識中心向人本中心轉化,追求身心素質綜合性,思維素質超越性,文化素質多元化,業務素質創造性,行為素質啟發性。差生是教學群體的一部分,老師必須公平公正地教育他們,讓他們盡早地“脫貧”,積極調動家庭、社會力量,在精神上“輸血充電”,學習方法上引導指教,讓差生在吃魚中學會織網捕魚之法,在贊嘆黃金精美中明白點石成金之法術。

18世紀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說過:“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我國葉瀾教授說得更生動精湛:“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

在中學的數學教學中,要積極主動培養學生勇于質疑,大膽創新,沖破以往的教學定勢,提倡一題多解、一題多聯、一題多變、勤思多問的創新教學法。積極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在求異思維中訓練求同思維;用整體法解題時,訓練學生的統攝思維:用反證法解題時,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用假設法解題時,訓練學生的主觀想象和立體思維能力…一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教育教學中,積極擴展他們的求知思維空間,為學生新穎別致的解題法喝彩加分,對于差生中的“暴發戶”,尤其要為他們大唱贊歌,大膽獎賞。

神圣的老師用心靈引導學生索取知識,是拿來主義者,而絕不是向學生奉送知識的送去主義者。一切的科學知識,一切的發明創造都來自于勤思博學,來自于反復實踐,來自于失敗后的再掘起。

在平凡而艱巨的教學教育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教書育人先育心,以理服人先服情。只有情化、才能教化;只有教化,才能轉化,才能實現民族素質的整體優化,才能實現民族的新的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