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探究式課堂教學革新

時間:2022-03-10 04:41:00

導語:數學探究式課堂教學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數學探究式課堂教學革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人力資源強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人人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這必然給小學數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堂教學是實施小學數學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模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重要手段,是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而在現代教育教學中,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逐漸暴露出其局限性的一面。進行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已成為現代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所以對有效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巳成為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現狀與分析

在我國,存在著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與改革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共同并存,互相作用的局面。不少教師穿新鞋,走老路,片面地把小學數學教學僅僅看作是數學知識的教學,把知識比喻成水,把學生比喻成盛水的容器,由教師講授,學生聽課,教師布置作業,學生完成作業(教師教,學生學)。這種教學模式是一種單純的知識積累模式。這一種模式曾被許多教師廣泛應用,在我國教育事業的初期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為我國的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尤其是通過對素質教育的積極探索和深入研究,這種課堂教學模式逐漸暴露出他的局限性:教學的靈活性受到限制,學生的實踐機會受到限制,創造性思維得不到積極的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限制等。因此,探索出符合我區實際的有效教學模式,有其現實意義。二.理論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Ⅸ數學課程標準》的推出為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平臺。Ⅸ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提出:“人力資源強國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二、實踐依據

余文森教授指出:有效教學繞不開的三條規律一中國教育報(2008年12月12日)

規律一: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當學生已經能夠自己閱讀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時候,就要先讓他們自己去閱讀和思考,然后根據學生在閱讀和思考中提出和存在的問題進行教學。

規律二:先教后學——以教導學。當學生不具備獨立閱讀教材和思考問題的時候(處于依靠教師的階段),教師要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教學生學會閱讀和學會思考上面。這條規律告訴我們,當學生處于依靠教師的學習階段,必須先教后學(邊教邊學),但是教的著眼點是為了不教,學的著力點在于自主、獨立學習。因此,教師要致力于教學生學會學習。

規律三:溫故而知新——學會了才有興趣。一切教學都要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溫故知新的本質是化難為易,由于變簡單了,學生就能學會,而學會了,學生便容易激發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這樣學習就能進入良性循環的機制:學會一興趣一愿學一學會……相反,如果學生讀不懂、學不會,就會越來越沒興趣,這樣學習就進入了惡性循環:學不會一沒興趣—不愿學一學不會。

四.模式探索

基于以上有效教學規律探索:要使課堂教學有效,關鍵是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能力,變學會為會學,邊苦學為樂學。在長期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結合新《數學課程標準》,根據本區的教育特點與傳統,探索出本區有效課堂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模式:情境質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鞏固深化——拓展延伸。基本結構:情境質疑: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曾經提出這樣的命題:“如果我不得不將所有的教育心理學原理還原為一句話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

因此,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刨設各種情境(如:新授課,刨設生活情境,產生聯想;創設問題情境,引發懸念;創設操作情境,激發興趣,創設故事情境,進入角色;刨設障礙情境,激化認知沖突,練習課、復習課,創設競爭情境,活躍思維)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教師真正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明白。自主學習:美國布盧姆的“掌握學習”和上海市閘北第八中學的成功教育是這條規律在教學實踐中的創舉。布盧姆認為只要從每個學生的認知前提能力(包括前提知識、先決技能、初始能力)出發,循序漸進,因人而異地提供每個學生所需要的指導和幫助,教師就能夠幫助“笨”的、“學得慢”的、“智力落后”的學生像“聰明”的、“學得快”的、“有才能”的學生那樣學習,而且學得一樣的好。

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積極主動地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提出還未解決的問題。合作探究:布魯納說過:探索是數學的生命線,數學教學中最可貴的是培養學生勇于探索的意識、毅力和能力。為此,對學生未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積極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設計一些具體探索性的問題,采用小組合作、同桌合作、請教老師(同學)等方式鼓勵學生猜想、觀察、實驗、探究,認識事物的本質,積極主動地建構數學模型,自覺形成基本技能。如教學“圓柱的體積”,學生已感覺出圓柱體積與長方體有關,但怎樣把圓柱體轉化成長方體呢?學生結成學習小組,大家相互討論,終于有學生從圓面積的推導過程進行推想是否可以把圓柱體切割成長方體。于是,學生一起動手,找來一個圓柱體的白蘿h,合作操作,推導出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此時學生完全沉浸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式的喜悅之中。

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參與程度高,自身潛能得以發揮,獲得了知識,提高了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了新時代所需要的團隊合作精神。鞏固深化:教師設計不同層次的、針對性極強的練習題,讓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主動地將探究所學知識予以鞏固,綜合運用,解決實際問題。在這過程中,學生通過強化體驗得出心智,獲得成功體驗。拓展延伸:教師設計發展學生思維品質的題目,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誘發學生思維的動機,調動學生內部逐步形成的知識、經驗、策略、模式、感受和興趣,甚至是沖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以上是我們在課程改革中逐步探索的一種教學模式。我們將以這種教學模式指導我們的課堂教學,并深入研究,揚其所長,避其所短,講究優勢互補,充分發揮模式的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