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數學復習課教學的實效性

時間:2022-10-29 02:57:55

導語:提升數學復習課教學的實效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升數學復習課教學的實效性

一、高中數學復習課常陷入的誤區

由于知識教學課的時間有限,即便教師能夠把紛繁復雜的數學問題一口氣講清楚,學生們也不可能完全將之消化吸收。復習課教學的一大好處就是,它可以通過學生的習題操作,讓學生親自來理解知識的意蘊,從而進行思考并梳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提升復習的效果,教師就應該設置梯度習題,促使學生的思維井然有序。但現實情況是,不少教師只重“量”不重“質”,把一周或一個月學生們做了多少測試卷看成是自己的工作指標。同時,一些教師也忽略了不同學生的異質性及學習數學的能力和程度,采用“一鍋端”的形式進行復習教學。沒有梯度的復習教學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習成績偏中上的同學會以為自己什么都會了,缺乏學習的成就感,而學習成績偏中下的就會以為自己什么都不會,對學習缺乏了信心。這無論對于哪一個程度的學生,都是極為不利的。

二、高中數學復習課的實效性分析

(一)復習要循序漸進,層次分明

為了行之有效地做好高中數學復習課的教學工作,教師在實際操作中必須清晰地看到學生們對知識的把握程度,促使學生在原先低水平的認知、理解和簡單應用的基礎上,從不同角度,采用多種方法,將已學過的知識條理化、規律化和網絡化,最終使其認知、理解和應用水平達到一定高度。首先,教師有必要對學生們對數學的學習狀況有一個較為明了的了解,搞清楚哪一些學生的掌握水平弱,哪一些學生的掌握水平高。要不適時宜的進行提問,有針對性的提問成績不錯的優生,給他們一種學習的成就感,也要有針對性的提問成績偏后的差生,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只有這樣,才能盤活整個課堂的復習熱情。其次,教師要在數學的復習過程中發現學生們普遍棘手的難點,重點,善于引導學生們解決問題,思考問題,舉一反三,使學生們從基礎知識出發,由易到難,由形象具體漸至抽象概括,保證在合理的梯度上循序漸進。最后,在高中數學復習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活用測試卷,在注重“量”的同時也要重視“質”,切忌以測試分數為落腳點,要把重點放在測試卷的講解之上,特別是針對一些技巧性的、概括性的及類型性的題型,教師一定要教授學生們復習的方法,多給學生們留下思考和梳理的時間,讓他們盡量消化吸收。

(二)復習要制定目標,劃分重點

目標是一切行為發生的動力,就高中數學復習課教學而言,如果把目標比喻成一棵茁壯的大樹,那復習課教學就是供給于這棵樹的源源不斷的養分和水分;如果把目標比喻成一首好聽的歌曲,那復習課教學就是譜寫于這首歌的優美絕倫的詞作和曲譜。在高中數學復習課教學中,教師應該從教學實際角度出發制定科學、合理和規范的復習目標。一方面,在制定目標時,教師必須仔細分析并研究高中數學教材,充分認識了解數學教學大綱和數學考試大綱的具體內容和具體要求,從而掌握好復習的重點,難點,避免出現過度復習或復習不到位的現象發生。另一方面,在制定目標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認清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對于優生,教師可以把他們的復習目標定的高一些,爭取更大的突破,而對于差生,就可以把目標定得低一點,保證他們將其吃掉吃透。與此同時,教師一定要注意引導學生們復習的重點,特別是對于基礎知識的復習,無論是對于優生還是差生,都是一項必須重視起來的復習項目。這樣,制定出了符合不同學習程度和水平的學生的復習目標與方案,使學生們既得到了個性發展,又得到了共性發展,他們的復習質量必然提高。

(三)復習要善用手法,與時俱進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教學的束縛,包括數學復習課在內的課堂教學都呈現出一種固定的形式,那就是結合教材由教師在黑板上將知識點羅列整理,例題講解、變式鞏固、歸納小結,最后交由學生們思考復習。這種教學形式固然有其獨到的好處,但現在是信息社會,隨著網絡數字化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多媒體技術理應走進高中數學的課堂。奧蘇貝爾指出,教育工作是否有用,在于教師能否為受教育者進行有意義的受教,并為之搭建新舊認識間的橋梁。從這個角度出發,在高中數學的復習課教學中,運用新技術有如下幾個好處。一是可以為學生構建知識邏輯構架,通過新媒體的畫圖技巧,層層剝繭數學的知識系統。二是可以豐富學生們的視覺信息,特別是針對幾何問題的復習,能夠為學生們搭建形象與邏輯的平臺。最后是節省復習課教學時間,通過投影技術,教師完全可把自己整理的題型、重點投放到大屏幕上供學生們復習,這樣就能夠給學生們更多的時間進行思考和總結了!

總而言之,高中數學復習課教學意義深刻,他直接關乎著今后學生們的高考升學。就目前來看,機械式和流水式的復習是存在于高中數學復習課教學中的普遍問題。因此,搞好復習的循序漸進、明晰層次,制定目標、劃分重點,善用手法,與時俱進就變得至關重要。

作者:賈春榮單位:吉林省長春希望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