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游戲法探析

時間:2022-09-28 09:46:05

導語: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游戲法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游戲法探析

1概念的界定

游戲是學前教育的一種重要教育手段,這早已成為全世界主流教育的共識。游戲一詞,最早見于《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莊子“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表現出不以物喜、不戀權勢、坦蕩的逍遙志趣。許多歐美的思想家關于游戲的看法也多與逍遙相通,富有人生哲理,荷蘭著名史學家JohanHuizinga在《游戲的人》中將游戲定義為:游戲是一種在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限制內的資源活動或消遣,遵循自由接受但絕對應該遵守的規則,游戲本身具有一定的目標,同時伴隨著緊張、喜悅和“不同于平常生活”的意識。而數學教育中的游戲法則是根據兒童好動的天性,具體形象的思維特點,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寓于兒童感興趣的游戲中,讓兒童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各種游戲中學習數學的一種方法。它既具有一般游戲中普遍具有的特點,還具備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學前兒童數學教育中的游戲法應該值得特殊關注。

2學前兒童教學教育游戲的類型和特點

2.1操作性數學游戲

操作性數學游戲是指兒童通過操作玩具或實物材料,從而獲得數學知識的一種游戲,它有一定的游戲規則。如中班幼兒學習幾何圖形時做的為“圖形寶寶找家”,該操作游戲以幾何圖形拼拆成圖片的方式進行分類、數數,將類似的“形狀寶寶”進行比較、測量,從中正確認識各種形狀的特征,因此這類游戲能夠建構兒童基本知識和技能,在游戲中兒童既能設計構思,又能分工合作,在排列組合、插接與鑲嵌、穿套與編制中靈活表現物體特征。再比如蒙臺梭利數學教育中的郵票游戲也屬于典型的操作性游戲,郵票游戲加法操作活動程序如下:讓幼兒抽取加法題目卡,放定位籌碼,按照題目卡中的兩個數分別取出相應的郵票,然后將取回來的郵票分別擺在定位籌碼下面,將所有的郵票向下合起來整理出答案,最后將答案寫在式子的后面,讀出式子。這個操作游戲目的是讓兒童學習用郵票游戲做加法,從而加強加法運算,另外學習記錄的方法,為兒童將來學習四則運算做準備。

2.2情節性數學游戲

情節性數學游戲是指具有一定的游戲情節、內容和角色,通過游戲情節的安排來體現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如“數字8的組成”的教學,在基本教學內容完成后,可以采用游戲的方式進行鞏固練習。如“水果超市”,在商店里放上幼兒熟悉的水果,貼上水果的名稱和價位標簽,每樣水果價錢低于8元,發給參加活動的每個孩子8元錢幣,面值分別是1~5元不等。幼兒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水果,但要求購買時必須是兩樣東西合起來是8元,最后由收銀員驗證后才能得到要購買的商品,對于能力強的孩子也可以買3樣或者4樣商品,所有商品合起來的價位是8元就可以。兒童在這種模擬情境中進行游戲感到非常有趣,不僅熟練地掌握了8的組成,而且提高了合作、自主選擇的能力和拓展能力。2.3競賽性數學游戲競賽性數學游戲更適合于中、大班,它不僅能滿足兒童的競爭、好勝心理,而且有助于對數學知識的鞏固,也有利于發展兒童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比如8的分解與組合,可采用爬樓梯搶紅旗的分組競賽游戲模式,把兒童按照人數分成小組,在每層臺階上放上數學題,先算完并且準確寫出數的小組贏得紅旗。競賽性質的數學游戲,能有效鞏固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發展思維的敏捷性。

2.4運動性數學游戲

運動性數學游戲是指寓數學概念或知識于體育活動之中的游戲。常見的有大班幼兒學習10的組成,或者戶外通過擲飛鏢、投沙包等運動性游戲來記錄投擲結果,再根據對投擲結果的歸納來學習10的組成。此外序數復習,也可以采用如下游戲:在大型紙板上畫一幢樓房,每層設置兩個房間,根據復習內容畫出不同種類動物的卡片,讓幼兒幫助送小動物住新房,每種小動物住一間房,然后讓幼兒說說每個小動物住在第幾層樓,誰和誰是鄰居。在復習10以內的相鄰數、序數、雙數、單數時,可為每一位幼兒編上號,從小到大排成一橫隊。教師說:“請單數幼兒出列,然后再請雙數幼兒出列,請比某數大1或小1的數(幼兒)出列”。另外,通過訓練幼兒各種動作的協調性、靈活性,還可以促進幼兒對空間方位和時間概念的認識。

2.5感官數學游戲

感官數學游戲是指通過不同的感官進行數學的學習,強調兒童對數、量、形、時間、空間等知識的充分感知。例如,兒童可以通過自己早晨和晚上一系列行為活動來感知早晨和晚上的時間概念。還有比較經典的蒙臺梭利感官教育,其中關于色板學習與認知屬于感官游戲,在延伸工作中完全可以讓兒童按照顏色色度對色板進行等級排列。

2.6數學智力游戲

數學智力游戲是指運用數學知識以促進兒童智力發展為主的游戲。如火柴棒游戲,火柴棒是生活中很容易找到的材料,可以利用它和幼兒做拼圖游戲和數字游戲。可以引導幼兒先從最簡單的圖形和數字擺起,如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數字1、2、3等,然后擺較復雜些的如小房子、小魚、加法算式等。

3學前兒童數學教育游戲法指導策略

學前兒童數學教育中的游戲既有普通游戲的一般特征,同時又存在特殊性質。因為數學游戲是一種運用于教學中的有規則的游戲,是在教學過程中用以完成一定教學任務的游戲。它有規定的動作和規則,教師可以將要求幼兒掌握的初步數學知識和技能,滲透到規則和動作中去,兒童在操作游戲規則和動作的過程中,必然會引起不同程度的觀察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以及判斷推理、形成概念等積極思維過程,從而使兒童在游戲中獲得數學知識和發展思維。

3.1游戲法指導策略的幾個基本原則

3.1.1切合生活實際的原則

兒童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的建構而非被動接受的過程,知識的學習往往都是從感性的生活經驗中獲得,如果希望兒童在游戲中建構數學知識,游戲的內容和情節的設計必須貼近生活,讓幼兒利用真實感受喚起相應的體驗。如計數訓練、按類排序、在“生日聚會”中讓幼兒擺放餐具,積累對應擺放物體以及數量多少的經驗。

3.1.2尊重兒童個體差異的原則

個體差異也稱個別差異,是指個人成長過程中,受遺傳和環境的交互影響,在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方面表現出的相對穩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特點。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點,它主要包括能力差異和人格差異。能力差異表現在能力水平、表現早晚和結構類型差異上,由于每個兒童遺傳素質和所處環境不同,所以他們的智力發展水平、思維能力也不相同,因此通過游戲對兒童進行數學教育時,必須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性。通過觀察,發現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差異,給與及時的幫助與指導,同時在活動內容的安排上也要體現出層次和差異,使每個孩子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3.1.3堅持兒童學習主體性的原則

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兒童是主人。幼兒教師應該以支持者和引導者的身份為兒童游戲提供幫助,通過引導兒童自己想辦法解決游戲中出現的問題,讓兒童體驗到自主解決問題的快樂,他們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體。在游戲中教師要創造一定空間,引導兒童多動手操作,在操作中引導兒童展開問題并主動探索、主動發現、主動建構。在孩子游戲過程中,教師要全神貫注地觀察孩子的言行而不能放任自流,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在嘗試中實施引導,培養孩子的探索精神。教師學會認同幼兒自己的游戲規則,不能強迫幼兒按照成人的價值觀遵守成人的規則。

3.2根據數學教育內容選擇游戲主體

兒童的數學教育是一個既復雜又簡單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的矛盾體。教師在教學中應重點考慮選擇什么樣的游戲才能更好地建構兒童的數學思維,由于每一個數學問題都包含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成人在選擇游戲的時候,要嚴謹地根據數學教育內容選擇相對應的游戲活動,這才是科學的方法論。

3.3根據年齡確定游戲時間長短

由于幼兒大腦發育水平局限,大腦額葉7歲的時候才達到成熟水平。因此,學前兒童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有意注意尚處于初步形成時期。一般而言,小班兒童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3~5分鐘,中班幼兒在正確的教育下,能保持10分鐘,大班能保持15分鐘左右。可見其發展水平大大低于無意注意,因此,成人應遵循理論規律,有效地控制學前游戲時間,讓兒童在有效的時間掌握內容,以實現數學教育最終目的。

3.4尊重兒童的發展水平和興趣需要

選擇難度適宜、符合兒童興趣及其發展需要的數學內容來融入游戲,使他們獲得認識上的滿足和成就感,有利于增強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培養良好的情感態度。同時可以為每個孩子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感的機會,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

3.5認同兒童確定的游戲規則

由于幼兒年齡和社會生活經驗獨特性特點,因此自己制訂的游戲規則會與成人期待有很大差異,這時候成人往往按照現實生活經驗,按照自己的感受進行各種周全的游戲規則設計,用于規范兒童游戲行為,這實際上已經嚴重干預了幼兒的自主、自由與快樂的游戲體驗。案例“賣雪餅”,兒童自己設計的是買一包免費、買兩包一元錢,這時候修理工、園藝工人、警察等都來用一元錢買走兩包雪餅,而醫生買一包,孩子高興地免費給了一包,其他人看見了,也紛紛來買一包,很快雪餅賣光。在游戲結束后分享中,老師宣布:雪餅全部賣光,一共賣了三塊錢,孩子們都鼓起掌來。在這項游戲中,孩子沉醉在商品賣光的喜悅境界,教師也應該認同的是雪餅全部賣光的成果,而不是成人世界的價值觀和成人認為正確的規則。

3.6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實現游戲的最大價值,教師角色至關重要,因此教師在數學游戲中的指導工作是最為重要的。

3.6.1教師應成為一位細致的觀察者

兒童在游戲中遇到困難或者出現問題時,教師可以提問、建議、啟發,而不要代替兒童完成游戲或者沒有認真觀察就去指揮,導致指導沒有針對性。

3.6.2教師應給兒童以足夠的尊重與認可

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應用心了解幼兒是如何想的,不要總是急于把現成的知識及答案告訴幼兒,更不要以自己的思維代替孩子的思維,也不要輕易打斷孩子的游戲,成人尤其是教師不要把孩子作為自己愿望的執行者,幼兒需要成人的尊重和認可,希望獨立駕馭世界,幼兒的游戲就是“工作”。

3.6.3教師應及時有效地反饋游戲結果

由于兒童興趣、能力差異,導致幼兒對問題的理解和掌握的不同。游戲結束后,教師應考慮這項游戲對幼兒有什么樣的影響,還是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在以后的游戲活動中應該怎樣做,還能不能有延伸或拓展。因而,教師及時有效地反饋游戲結果能增強兒童自信。

3.6.4充分考慮兒童個體差異

兒童個體差異不僅僅是年齡差異。不同年齡的幼兒游戲的特點是不同的,同一年齡階段的兒童游戲也是有差異的。游戲是一種快樂的、滿足需要和愿望的、自發的行為,教師應對幼兒游戲的特點有充分的認識,不要過分重知識技能的掌握,而要把視點放在性格塑造和社會性的發展上,重視兒童游戲中創造性的發揮和自由探索,注重過程體驗。

3.6.5游戲內容選擇重點突出在數、形知識

教師在游戲設計時,要把內容重點放在數、形知識上,以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為目標,游戲規則要充分考慮兒童年齡特點和可接受性,不要過于復雜,而且情節應讓幼兒能有所理解。并且以游戲方法為主的數學教學應多在小班和中班進行,大班可適當減少,這樣有利于培養幼兒的學習習慣和認真完成學習任務的態度。教師在組織或指導游戲時,應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提供材料和環境要富有時代氣息,激發兒童游戲熱情,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掌握數學知識,獲得個體發展。

3.6.6注意游戲結束前后的導向

游戲后的指導包括游戲結束方法、游戲后整理和游戲分享等方面。游戲結束方法包括游戲結束時機的選擇,一般情況下可以在兒童意猶未盡時結束游戲,也可以在游戲情節已經完成但游戲時間未到時及時結束游戲,前者可以讓兒童對下次游戲充滿期待,后者避免產生倦怠。游戲后整理包括場地整理和玩具整理,可以為下一次游戲做準備,也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采取不同指導方法,成人不可包辦代替。教師在游戲結束后分享中應指導兒童針對游戲情節捕捉典型進行肯定,對兒童今后游戲的努力方向具有直接的導向作用,也可以針對游戲材料和游戲中兒童行為進行分享,成功的游戲后分享對于提高游戲質量和鞏固游戲情緒體驗至關重要。

作者:焦麗梅 單位:錦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