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問題研究4篇
時間:2022-07-08 08:21:51
導語:小學數學教學問題研究4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第一篇
一、當前教學中依然存在的問題
1.盲目地追求多樣化的教學手段
近幾年來,適用于教學的教學手段逐漸增多,一些教學為體現教學的時代性,盲目跟風,沒有把握住新型教學手段的要領而致使教學的效率降低。如,當前比較有效的教學手段有多媒體教學手段、教學聯系生活實際等,但很多教師在盲目地追求過程中弱化了新型教學手段的有效性。如,很多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過度強調課件的美化而忽略了教學內容的講解,致使本末倒置,降低了教學效率。
2.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受傳統教學方法的影響,一些教師的教學理念沒有及時轉變,在教學中依然只重視對學生知識內容的傳授,忽略了對學生創新能力、解題能力、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的培養。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是讓學生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會大大降低教學的效果,從長遠角度來看,學生能力的缺失會導致學生無法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也就無法讓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取得進步。
1.提高教師素養,把握新型教學方法和手段
面對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及時代的變化,不少優秀教師探索出很多新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如果將這些新型教學方法正確地運用到教學過程中,會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高。為此,教師首先要提高自身教學素養,通過自身素質的提高來認清新型有效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本質,然后根據自己的需要有選擇性地運用,或根據新型教學方法和手段,探索適合自己的有效教學方法。例如,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時,學習優秀教師的課件設計的理念,然后根據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設計合適的課件,而不是盲目地抄用。同樣,在運用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進行數學教學時,積極地去探索適合與數學知識相聯系的契合點,真正通過學生的實際生活促進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為應付上級要求而象征性地使用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方法。
2.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如果可以不斷提高自身綜合能力,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進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和綜合能力。為此,教師應在教學中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一方面,教師要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去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認清課外教學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積極展開各項活動,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也能培養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例如,在講解“12時記時制”和“24時記時制”時,為讓學生掌握這兩種時間的轉換方法,可以讓學生同時用兩種記時方式記錄同一個時間,然后比較這兩個時間的區別,學生用不同的記時方式記錄不同的時間以后就會發現,雖然兩種記時方式記錄的時間差12小時,在快速轉換過程中只要將24小時制中13~19時的個位減12就是12小時制的時間,同樣的思維方式學生也會掌握20~24小時的快速轉換方法,進而提高創新思維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讓學生在周日的時候用兩種方式記錄作息時間,進而鞏固所學的知識內容,提高數學應用能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教學依然還會出現一些問題,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教學素養,認清當前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存在的問題探索出有效的應對策略,通過不斷適應和提高新課改后的教學效率,推進新課改的發展。
作者:榮海生工作單位:吉林省梨樹縣梨樹鎮城東中心小學校
第二篇
1.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意義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通過創設相關的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活動、心理狀態。問題是引發一系列知識構成的紐帶,是小學數學的核心內容,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1.1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促進素質教育
問題意識的培養,使學生能在學習中積極主動的去探尋問題,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和仔細的思考與研究。在這整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會因為某一問題的解決而得到拓展。問題意識促使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轉變為學習的內在動力,活躍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提出疑問,可以促使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在質疑和提問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創新與拓展,從而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1.2有利于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提高
由于小學生年齡幼小和心智欠成熟以及相應的知識體系匱乏的特點,很多小學生還沒有能力獨立的解決問題,但是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讓他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聯系所學知識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正因為如此,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努力做好對學生的指導工作,在必要的時候加以適當的點撥,以便掌握學生學習的思維過程,認清學生學習的疑難點和認知水平,從而幫助學生有效的解決問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2.教學中對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
2.1營造優良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問
問題意識對一個人的成長成才有重要影響,然而,在長期傳統教育的束縛和應試教育的捆綁下,學生由于問題意識欠缺而提不出問題或不敢質疑,不善于發現問題,學習處于一種“問題意識淡薄的狀態”。表現為老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屬于一種教條主義的教學方式,結果使得學生缺乏知識的遷移能力和質疑能力,難以學以致用。而要敢于提問敢于質疑,就要努力營造優良和諧的教學氛圍,消除學生的緊張、焦慮感。因此,教師首先要愛護和尊重學生,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要用青睞的目光注視、聆聽,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偏差時,教師要先肯定其勇氣,而后再啟發、誘導學生提出問題。尤其是對于一些學困生,教師更是要傾注愛心與耐心,充分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多用商量的口吻,激勵性的語言,鼓勵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構建朋友式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和諧優良的教學環境中敢于發問,這是培養問題意識的基礎。
2.2合理的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生問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是十分有效的。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種:首先,利用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從已掌握的知識基礎上著手,小學數學不同章節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在教學新課的時候,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時,可以聯系之前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利用多媒體制作教學課件,在屏幕上制作一個正三角形變化動畫,沿三角形的高把正三角形平分成兩半,再通過旋轉和移動,把兩個三角形合拼成一個長方形,讓學生思考他們之間的關系,進而提出關于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問題,為什么是底乘高的一半?又如,在介紹分數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做分蘋果的游戲,首先,5個蘋果平均分給10個學生,使得兩個學生一同分到一個蘋果,然后一個蘋果分給兩個學生,一個學生得到半個蘋果,可是用數學方式怎么表示半個呢?學生就產生了疑問,對接下來引進分數的概念就容易得多了。又如在介紹“比例尺”時,教師可以先出示一張我們國家的地圖,介紹我國面積約有960萬平方千米,祖國的東面到西面距離有5500千米,還有遼闊的海域,正當學生聽得入神的時候,老師問道:“這么廣大的面積怎樣才能畫在一張紙上呢?”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調動起來,自然而然地引入比例尺的知識。
2.3在實踐操作中發現問題
“要認識一個客體,就必須動之以手。”實踐操作是獲取知識的重要環節,能使學生親自感知事物,主動愉快地在實踐活動中發展知識,發展思維能力。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制作活動角去比較、發現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與什么無關?學生最終發現角的大小與兩邊長短無關,與兩邊跨動的幅度有關。
2.4在反思中質疑,使學生會問
反思是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進行反思、改進、構造更適于教學活動的理論方法,在實踐中形成理論,再由理論回歸于實踐,更好的服務于教學,服務于學生。如在教學小數除法時,可以先出示兩道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題9.63÷3;6.8÷4;同學們很快的就算出答案,但當我出示18.5÷1.4;6.5÷2.7這兩道題目時學生們面面相覷,疑惑頓生,這兩道題能不能直接相除?是不是需要先進行轉化后再除?如何轉化?或者通過別的什么方法?好奇與強烈的求知欲望,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困惑之外,激發了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了問題意識。
2.5提倡探究式教學,鼓勵學生在探究中質疑解答
探究式教學是一種有效教學方式,指學生根據老師的提問和教材中的問題,通過主動的思維活動和實驗方法,親自去發現概念、公式、定理以及解題方法的教學模式。它的顯著特點是讓學生運用創造性思維去學習,去探尋知識。著重強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結束語
總之,對小學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正因為如此,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拓展學生綜合素質。
作者:樊巨釗工作單位:廣州市番禺區大石中心小學
第三篇
一、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聯系生活實際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轉化成學生生活中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中,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拿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創設問題情境:小明吃了一個西瓜的3/8,如何用圖示表示出來,用陰影表示出小明吃的部分。學生自己畫一畫、涂一涂,教師則在教室里巡視。緊接著,教師繼續問:“有哪位同學愿意將自己畫的展示給大家看呢,并說明一下如何畫的?”一個學生主動上講臺向教師和同學展示自己的畫,并作以說明。再比如,將一塊正方形的紙片對折三次,得出平均的八份,然后再將其中三分涂成陰影,就得出了小明吃的部分了。也有同學說:“用圓規畫一個圓,然后再借用量角器將圓平均分成八份,將其中三分涂上陰影,就得出小明吃的部分了。”讓學生了解到分數的意義之后,緊接著創設情境,利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動畫或漫畫的形式表示出來:小紅吃了這個西瓜的2/8,那么,同學們可以提出些什么問題呢?引導學生主動去假設問題,并回答問題。有的學生說:“小明和小紅總共吃了西瓜的幾分之幾。”有的說:“小明比小紅多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等等。然后再讓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為什么用加法,為什么用減法,加減法又該如何計算等。通過這樣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
二、寓教于游,在游戲中創設問題情境
三四年級的小學生正處在愛玩的年齡,在數學課堂中運用游戲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印象,提高學習效率。當然,游戲既要符合學生的興趣取向,也要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比如,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中,學習加減乘除之后,開展這樣一個猜數游戲:你左手有一個9,右手有一個8,將左手的數乘以5,右手的數乘以6之后,再將得到的兩個數字相加,得到的是多少?并分析得到的數與原來的數字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在這樣的游戲中,學生對乘法、加法的性質有更深刻的認識,在玩樂中獲得數學知識,對數學學習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和興趣,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
三、創設有效問題情境,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探究思維能力培養
數學是生活中的數學,任何數學概念都是從生活中引申出去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促使學生更好理解數學概念,促使學生主動去探究新問題。在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的《路程、時間與速度》一課中,首先通過多媒體工具向學生展示一些有關路程、時間與速度的圖片,如:操場上準備比賽跑步的選手圖,大自然中的一些動物,諸如蝸牛、老虎、羚羊等的跑步速度,著名運動員劉翔的速度等。通過幾幅簡單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到路程、時間與速度的概念,然后再提出具體的情境。例如,小明家距學校2000米,小明的步行速度是每分鐘60米,那么,小明從家走到學校需要花多長時間?一輛汽車的行駛速度是60km/h,從甲地開到乙地需要3小時,甲乙兩地相距多遠?引導學生運用已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并創造性的提出一些新的問題,弄清楚路程、時間、速度三者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主動去探究數學問題,并學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此外,還有很多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可以在錯中設疑,創設問題情境,借助懸念創設問題情境,利用新舊知識之間的異同點創設問題情境等。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學會分析學生的思維特征和興趣,創設符合學生興趣點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通過良好的引導促使學生主動提出新的問題,指導學生去探究新知識,將數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在探究中主動獲取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無論是創設哪種問題情境,都必須在一定的目的性、障礙性、新舊性下進行,喚醒小學生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鳴,鼓勵學生主動去探究新知識,增強課堂教學的活躍性,充分發揮每一個小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丁銳工作單位:安徽省懷寧縣獨秀小學
第四篇
1.探究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1.1探究式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法符合小學生的學習需求。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課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探究式教學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則起到引導和輔助的作用。比如,在學習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不能直接羅列出公式,讓學生死記硬背。這種方式學生不僅難以記住公式,而且根本不理解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原理。探究式教學法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因此教師可以提供各種三角形的硬紙模型,包括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并給學生提供直尺和剪刀,通過適當引導,學生在探索和研究中找出計算三角形面積的思路。最后,教師通過總結,給出標準的三角形計算公式。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不僅提高了探究學習的興趣,而且加深了對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印象[2]。
1.2探究式教學創設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的好奇心較重,對于周圍未知的事物通常都有很強的求知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在平時要認真觀察學生,了解學生最感興趣的事情,從而還原出學生常見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研究顯示,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頭腦中所儲存的知識很少,對于數學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表面,因此形象直觀的東西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盡量多創設生活情境,使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加深對數學知識的印象。例如在學習比例尺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研究一下地圖,并給學生一把直尺,教師提出問題:“你們想去哪里玩?”“你們知道到北京的距離是多少嗎?”“你們知道地圖上離我們最遠的地方是哪里嗎?”學生在不斷研究地圖中思考這些問題,不僅興趣被激發了,而且培養了自主探究精神[3]。最后,教師進行知識總結,使學生理解什么是比例尺及比例的計算方法。
1.3探究式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探究式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分析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形成了良好的思維能力,也對所學的知識的印象更深刻了,最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4]。例如,在分數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正方形的硬紙和一把剪刀,讓學生剪出四分之一的面積出來,學生在不斷地研究摸索后得出了多種剪法。然后,教師再適當增加難度,讓學生分別剪出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二的面積,通過對比,學生就會發現原來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二的面積是一樣的。學生在這樣的自主探究中不僅加深了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發散了思維,并且提高了動手實踐能力。
2.結語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頭腦中所儲存的知識較少,對于數學的認識往往停留在表面,因此形象直觀的東西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探究式教學主張學生親自動手和動腦,自主尋求問題的答案。另外,探究式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了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水平。探究性教學法既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又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水平,值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推廣使用。
作者:范德寶工作單位:白河縣倉上中心小學
- 上一篇:全縣黨風廉政和反腐敗工作要點
- 下一篇: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