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對教學的影響因素
時間:2022-11-19 11:25:21
導語:小學數學學習特點對教學的影響因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學內容兼具抽象性和形象性。從本質上將,數學本身是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的,但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邏輯思維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小學階段,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就是通過學習、運用形象可感的數量關系和簡單的空間形態來學習一些具有抽象思維的知識,可以逐漸培養起抽象思維的能力。正是基于此,小學數學的教材內容在編寫的時候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通過應用形象化的知識表達,有效的降低了學生理解知識的難度,能夠更好的接受一些抽象的知識。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將數學的抽象性與形象性有機結合起來,也就是說,從本質上講,小學數學知識的本質仍舊是抽象的,仍舊是對數量、形態以及空間的抽象概括,但是它的表達形式是形象的,是具體可感的。
(二)學習過程具有系統性和漸進性相互結合的特點。因為數學知識就其本質來說具有很強的連貫性和遞進性,可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就呈現出系統性和循序漸進性。因為數學知識是具有很強的邏輯性的,知識是層層遞進和相互聯系的,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而且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要幫助學生構建起系統的數學知識網。在小學每個課時一般為四十分鐘,在四十分鐘內就讓小學生完全掌握某一知識點還存在一定的困難,例如在小學數學中有關于“長方形”的相關知識教學中,包括長方形的定義、特征、周長計算以及面積計算等內容,要想讓學生掌握這些數學知識需要大概8到10個課時,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要想學習系統的知識就需要遵循漸進性原則。
(三)學習方法具有主動探索性和被動接受性相輔相成的特點。在小學階段,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有兩種主要的方法,其一是主動探索,即學生通過在學校的課堂教學學習,在課下能夠主動的對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再學習和再發現,在該過程中學生能夠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經驗,因此也可以說小學數學的學習方法具有探索性;另一方面,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主要是對教材知識和教師課堂講解知識的學習,是一個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所以也可以說小學數學的學習方法中具有接受性的特點。
(一)學習內容上抽象性和形象性有機統一的特點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影響。因為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將抽象性和形象性有機結合起來,所以教師在準備教學教案和安排教學任務的時候就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時,教師還要結合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薄弱的實際情況,在進行教學的時候,要把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用形象化、具體化的形式呈現出來。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時還要注意不僅要設計更便于學生接受的教學形式,使學生接受知識更加容易,還要能夠強調數學知識抽象性的本質,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起學生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能力。
(二)學習過程中系統性和漸進性互相結合的特點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影響。因為小學數學在學習的過程中體現出系統性和漸進性的特性,因此就對實際課堂教學有一定的制約,并對教師提出具體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考慮數學知識本身的系統性和體系性,還要考慮到小學生的課時和上課時間的限制,而且在對課程進行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到課與課之間的內在聯系。例如要進行“多邊形面積計算”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先帶領學生回顧已經學習過的長方形面積計算的相關知識,通過用三角形、梯形構建長方形來學習“多邊形面積計算”的方法,最終將三角形、梯形以及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構建起一個多邊形面積計算的體系。
(三)學習方法上探索性和接受性相輔相成的特點對小學數學教學的影響。因為小學數學的學習方法具有主動探索和被動接受相輔相成的學習特點,因此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教師就要處理好主動探索和被動接受之間的關系,判斷教學內容有哪些部分是需要通過教師講解學生才能掌握的,哪些知識學生通過主動探索就可以很好的掌握,做出判斷后就可以對課堂教學安排有所側重,然后選擇適合該知識體系的教學方法。結束語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思維的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習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影響較大。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應該充分結合小學數學的特點,使教學工作更具有指向性和目標性,并不斷的優化教學方式與教學結構,使學生能夠在更加科學和系統的教學體系下學習,有效的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張書琴 單位:贛州市南康區第一小學
- 上一篇:小學數學教育中數學化缺失因由
- 下一篇:構建小學數學互動課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