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益提升策略
時間:2022-06-18 03:38:38
導語: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益提升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為數學教育的改革帶來新機會。通過分析傳統中學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提升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益的策略,以期得到新時代下富有實效的教學思路,對于提高教學質量與提升教學效益,具有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人工智能+”時代;中學數學;課堂效益;高效課堂;信息技術
2017年,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加快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養,建設人工智能學科,發展智能教育[1]。數據驅動的智能革命已經廣泛滲透進了教育領域,使得教育的管理面臨著智能化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數字化轉型的時代帶來的是科技的浪潮和行業的顛覆[2]。人工智能深刻影響著中小學教育的改革方向,教師的角色和作用是什么呢?如何把智能與我們的教育融合在一起,使我們的教學更有溫度、更加豐富多彩,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1傳統課堂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已經開始實施,但數學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還是教師講、學生被動接受,使用的是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評價標準,體現不出學生的個性差異。如何使課堂教學更好地服務于我國實際情況的教育路線?2020年12月19日-20日在珠海舉行了“智能時代的中小學數學教育變革研討會”,會上,湯濤校長認為目前的數學教育培養了好勝心,但沒有帶來激發興趣的好奇心。對于中小學教師和家長來說,要培養有后勁的學生,關鍵是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葛軍校長認為,隨著新課程新高考進程的推進,數學教育應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用“生長教育”的理念引導學生。
2“人工智能+教育”時代對課堂的影響
2019年教育部了《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里提出要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在新一輪變革推動下,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前沿科技正加速應用于教育領域。主要是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要從教師的教轉變到學生的學。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改變單向傳授知識的方式。學生通過自我學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自己去探索,或者與同伴合作,互相探討。教師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優勢,幫助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設計科學的、合適的學習方案。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還可以作為教師的有力助手。人工智能教育需要教師在探索與實踐中,聯合學生、教師、家長、社會各方面力量,深耕細作,實現從0到1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3]。人工智能實現了人機交互,符合學生個性化的學習要求,學生只需要輸入關鍵詞或圖片就能獲得答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大數據了解學習者學習的發生過程,智能測評學習者的真實學習水平,智慧教育平臺的構建,不僅能夠實現在線答疑、作業自動批改、智能化個性學習,還能通過智能設備有效預測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并依據精準的個性分析,向學習者智能推送學習資源,有助于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推進未來教育的變革創新。通過智慧的方式解決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智慧的魅力,調動學生“智慧”熱情,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創新,特別是在數學解題中,鼓勵學生開展一題多解、變式訓練等活動,全面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發展[4]。
3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益提升的策略研究
中小學階段,課堂教學仍然是重中之重,人工智能對課堂教學帶來強烈的沖擊與挑戰。按照《數學課程標準》,教師要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向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理解問題。主要通過課堂的師生活動,實現課堂的生活化、情感化以及個性化,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1)切實進行課前預習,開啟學習的知識前奏?!缎抡n程標準》倡導:預習是學習的個體一種獨立的探索活動。學生憑借已有的知識、生活經驗和學習方法,自主探索,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新課程理念背景下,預習不再是單純為掌握知識和技能而設置的學習活動,而是為了讓每一個孩子發展得更好。教師明確提出預習要求,學生按照教師的指令,通讀教材,畫出要點,適當做筆記,理解主要知識點,慢慢地學會舉例理解,使抽象概念具體化,大膽提出疑問,與教師交流,參與智能教學平臺相關的主題討論,在平臺反饋預習過程中的學習困難,嘗試完成平臺的預習作業。大數據可以反映出學生的預習效果,根據這個結果,任課教師可以及時調整教學計劃。(2)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開展因材施教。首先,承認學生個體差異的存在,深刻認識到每個學生的獨特性,教育教學中會存在個性差異。其次,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用同一標準要求學生,允許學生個體的不同發展。“人工智能+教育”可以做到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授課,課前預習任務,課中基于課前學生的預習數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著重講解了學生預習當中遇到的共性問題,并且通過大量案例、視頻幫助學生理解,基于案例的小組討論可以讓學生記憶深刻。另外,課堂上結合所授知識點,設置不同的學習任務,通過任務完成情況,感知學生對知識的接受程度。人工智能化的課堂就是讓學生忙起來,通過完成任務、參與課堂活動獲得知識。不同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不同,因此要學會分層次教學,對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類型的題目,對知識進行加強鞏固。大數據的結果也能讓我們及時地對學生進行督學,增強學生的學習信息以及情感鼓勵。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如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邊講邊練、生講生練,學生通過扮演小教師,體驗成就感,體現個性差異。(3)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彼芗ぐl人的創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一個好的問題情境,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的求知欲與好奇心。教師要學會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熱情,有了興趣,接受新知識也就更容易一些。教師要學會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有趣的教學情境。如在§2.12等式的性質(《數學》七年級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學習中,通過VR技術,展示天平稱物體的動態過程,讓學生初步感知物體的平衡。也可以用虛擬仿真實驗室,讓學生切身體會這一過程。這時再引入新課,學生頓時對等式的知識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又如在教學圓和圓的位置關系時,通過Geogebra或者幾何畫板軟件制作圓移動的動態過程,這樣學生就看清圓和另一個圓從相離,到相切,到相交,到內含的動態過程,也可以借助展示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月球和地球一個月內的位置關系,平常生活中學生可能知道月球和地球的大概位置移動,但不清楚具體是什么情況,因此可以通過視頻展示,讓學生看清月食的形成過程,不僅學習了天文知識,也清楚了數學中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數學與生活是緊密聯系的,數學來源于生活,因此可以在實際生活中來創設具有趣、異、疑特征的小而具體、新而有趣、有適當難度的生活化情境,把學生帶入數學學科的學習,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還促使學生圍繞自己身邊的問題展開探究,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有助于學生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4)熟悉智能教學系統,營造自主高效課堂。在教育變革中,必須要將人工智能與大數據進行全面融合,才能進一步通過智能軟件、機器學習等方法,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智能服務[5]。“駕馭式自主高效課堂”[6]就是在教師的組織、引領下,建立的學生自主高效學習發展的課堂。把每節課的內容分為許多小任務,大致按照“學、教、練、展、評”的流程,教師分階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以生為本,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使每位學生得到最優化發展。在課堂上應有一種讀秒意識,把每個環節做到最佳,真正體現“駕馭式自主高效課堂”,提高課堂效益,努力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極致化發展。有效落實“駕馭式自主高效課堂”五個微環節,即“學、教、練、展、評”+鞏固診斷,提高課堂效率,加強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另外,通過智能教學系統的統計功能可以分析學生的具體學習效果、解題習慣等,這樣教師可以進行針對性教學,布置針對性題目,采用分層教學方式,真正實現因材施教。(5)借助智能軟件,使數學知識可視化。我們常說數學比較抽象,這主要體現在一些定理和概念等形成的過程上,因此可以借助一些智能軟件,如幾何畫板、Geogebra、Mathmatica等軟件,使數學知識可視化,讓學生感悟到數學產生的過程,這樣可以引導學生形成數學抽象的核心素養。由于概念定理等的講解都比較抽象,因此教師除了通過向學生展示生活實例外,借助思維可視化技術輔助學生理解,結合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讓學生真正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樣學生接受起來就容易得多了。如,在學次函數的性質時,可利用Geogebra軟件畫出二次函數形成的過程,通過圖像學生就能歸納出二次函數的性質。這樣既節省了畫圖的時間,又很直觀,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6)拓展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在高效的課堂學習后,學生掌握了數學知識,也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比如章節過后布置任務,讓學生知道數學來源生活也應用于生活。要讓學生學會收集和整理相關信息,刪繁去簡,學會提取有用的信息,通過應用數學,拓展了他們的思維,也激發了他們的探索能力,培養自我認同感,提高對科技及其他類型模型的興趣和探求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人工智能使教育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但是教育的本質是不會變的,智能也是依賴于“人工”。教師應該主動擁抱人工智能,利用人工智能的長處,推動向“素質教育”的深刻轉型。
參考文獻
[1]江豐光,熊博龍,張超.我國人工智能如何實現戰略突破———基于中美4份人工智能發展報告的比較與解讀[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20,32(1):3-11.
[2]羅玥汐.論人工智能與數學教育的結合[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9(1):27-28.
[3]陳海勇.對人工智能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試題與研究,2020(20):18.
[4]朱文瓊.初中數學智慧教育策略及案例分析[J].數學大世界,2020(23):12.
[5]高紅.信息科技環境下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變革路徑[J].數碼世界,2019(10):162.
[6]文萍.基于人工智能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讀與寫,2020,17(24):172.
作者:陳梅香 晏瑜敏 林荔娜 黃少武 單位:莆田學院 數學與金融學院 莆田學院
- 上一篇:高校物理實驗教學發展與建議
- 下一篇:高等數學混合式學習模式與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