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在精神構建和諧社會主義論文

時間:2022-07-20 11:41:00

導語:內在精神構建和諧社會主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在精神構建和諧社會主義論文

摘要:社會成員的心理健康是和諧社會的基礎,而建立在心理健康之上的人的內在精神和諧,對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強有力的支撐和極大的促進作用。本文對人的內在精神和諧的內涵,尤其是對人的內在精神和諧對和諧社會構建的促進作用,從有效地促進個體全面發展、促進人際交往,以及調和家庭矛盾、緩解社會矛盾等方面進行探討分析。

關健詞內在精神和諧社會促進作用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確實,如果說科學發展觀為中國社會的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的話,那么,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則更加具體地為建立一個更加幸福、公正、和諧、節約和充滿活力的全面小康社會提供了價值取向。人們往往對精神文明建設的外顯功能和作用比較容易引起注意,而常常對看不見的人的內在精神上的和諧容易忽視。其實人的內在精神和諧為和諧社會的構建能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促進作用,和諧社會又對人的內在精神和諧形成反作用。

一、人的內在精神和諧的內涵

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劉云山同志在浙江考察時指出:“要深入進行和諧精神、和諧理念教育,廣泛開展和諧創建活動,大力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推動形成促進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局面”。社會和諧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人的和諧”是核心,而人的內在精神和諧又是“人的和諧”的內核。人的內在精神和諧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主要指身體、智能、情感和心境處于適調狀態下心理功能得以正常發揮的心理狀態,是心理與社會相適應的表現。沒有心理健康的社會成員作為和諧社會穩定的細胞,這樣的社會也不可能取得穩定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社會成員的心理健康是和諧社會的基礎,而建立在心理健康之上人的內在精神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大廈的堅強基石。中國作者協會副主席黃亞洲曾把人的內在精神上和諧與生活質量聯系一起,他說:“錢塘江(意指杭州人)追求生活的質量,內在的精神和諧,人與自然的共生,……精神上巨大的成功喜悅也是對新型生活的追求”。從本質上講人的思想統治著人的內在世界,人的內在世界擁有驚人的潛能,其中蘊含著無盡的力量和智慧,內在世界的和諧,映射到外在世界,就會表現出良好的人際關系,舒適的生存環境,處理問題的高效和最佳的精神狀態,這是所有偉大、健康、力量、勝利和成就的前提和必要條件。人的內在世界的和諧,使我們變得樂觀而又不斷進取,在這種良好的精神狀態下也會帶來對外在世界的滿足。因此,作者本人認為:人的內在精神的和諧,是指建立在心理健康基礎之上的能正確自我評價、充分發揮自已的潛能,以及妥善處理各種關系,具有奮發向上的和諧、通達的內在精神狀態,是對美好的幸福生活追求的精神體現。人的內在精神和諧具有社會適調性、人緣和睦性、學習自覺性、決策科學性、事業獨創性等特征。人的內在精神和諧,就是冷靜與熱情同在,剛柔相濟,伸縮有度,德威并存;就是身心俱健,活力四射,給人以親和力;就是嚴格要求自己,奮發有為,能正確對待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就是在目標與現實遇到矛盾時,不斷地克服自身心理矛盾狀態,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快速地作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適調和恰當的反應,沿著減少或消除矛盾達到目標的方向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行動。

二、人的內在精神和諧對和諧社會構建的促進作用

人的內在精神的和諧,不但強調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不斷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而且對人際關系的和睦與交往的引導和延展,全面、準確、坦誠地看待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緩和、化解家庭與社會矛盾,減輕心理壓力,構建和諧社會,都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1.人的內在精神和諧能有效地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

我國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其中首先強調的是修身,就是加深自己的修養,調適好自己的心理,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效地激勵和促進自己的全面發展。一個內在精神和諧的人能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能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提升自己人格魅力、內在精神和諧取之不竭的源泉!能正確地對待成功和挫折,正確地領會和運用原杭州大學陳立教授對“歸因理論”的詮釋,即事情做好了多作外向歸因,認識到好的客觀條件具有重要的的作用,是領導關心、同志們幫助和支持的綜合結果,自己所做的都是應該的;事情沒做成功或與別人沒有相處好,就作內向歸因,主要是自身不足,修養不深,水平不高,努力不夠,等等。原因找對了,自我調整好了,氣也順了,就能以平和、主動、熱情的姿態對待問題,對待別人和組織!人的內在精神和諧,另一個重要的表現是有正確的價值觀和內心定力,對自已的發展、人生目標的追求上百折不撓,勇于奮進!他們會在內心深處呼喊一定“要”的渴望。有了這樣的成才成功的渴望,才能不斷地最大限度地激發潛能,調動內在的沖力。決定一個人的發展力——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遠大的理想、堅強的意志、堅韌的毅力、深厚的涵養、正確的思想方法、較強的思維能力)。一個人能成功主要是因為他自己一定要成功!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第一境,道出一種渴望奮戰的心情,渴望成功的激情在燃燒;第二境,講的是下苦功,身無他物唯有做事,一種忘我苦戰、志在必得的戰斗精神;第三境,比喻做人做事達到一定程度后,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功到自然成的狀態。

2.人的內在精神和諧能有效地促進人際交往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追求人際之間的和睦共處。古人語:上下同心,其力斷金。人際關系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各種因素的關健因素。一個人際關系和諧的社會能為社會發展提供內動力,不但能增強社會組織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力和滿足感,產生強大的使命感、力量感,而且能激發人們的集體榮譽感和團結協作精神,促進社會群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增強社會組織和人與人之間的強大的整體效應。一個內在精神和諧的人,能深刻地領會“和為貴”的道理,不斷地促進人際交往。和諧社會,人和最可貴。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膾炙人口“將相和”故事使人感悟多多,諸葛亮“北拒曹操,南和孫權”的策略,才有了著名的“赤壁之戰”的輝煌。人心都是肉長的,幫助別人等于幫助自己,你樂于付出,經常關心和幫助別人,別人才可能“滴水之恩,容當涌泉相報”。生命像一種回音,你送出什么就回送什么,你播種什么,就收獲什么,友善和付出使你朋友遍天下,使你的品質升華,使你的生命充滿歡樂。俗話說“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正當我們送花給別人的時候,首先聞到香的是我們自己,而當你抓起泥石拋向別人的時候,首先弄臟的是自己的手。一個內在精神的諧的人,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另一個重要特征是能深刻領會“和而不同”的道理。在嚴于律已的同時,能處處注意尊重別人,寬容和原諒別人。尊重別人是日常交往和工作中十分重要的做人原則,沒有尊重的交往是難以持續發展的,只有相互尊重,看到別人的長處和難處,才能體驗到對方的心情,相互理解相互認可,使對方樂于接受你。然而在人際交往中不少人常常是過多在意自己的自尊心,忽略了別人的自尊心。要尊重別人,求同存異,“和而不同”,關健是要尊重差異,尊重不同個體不同的背景、心理、智能和環境。當你謙恭地尊重別人,使他感到存在的重要,他也一定會尊重你,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你。

3.人的內在精神和諧能有效地調和家庭矛盾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千家萬戶,家家和睦相處,社會其樂融融。家庭矛盾的發生,固然與經濟收入、感情基礎、個體性格等有很大關系,但是重要的還是夫妻、子女、婆媳等個體的內在精神和諧的問題。著名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悲劇沖突的高級形態是內在精神的沖突。一個內在精神的諧的人,在家庭生活中,不論能力大小、職位高低、收入多少,都不會自恃財大氣粗、盛氣凌人、動輒訓人,甚至罵人、打人。即使夫妻性事不和諧也能多體諒對方,關愛對方,和諧相處。人固然有生理上的特殊需求,有七情六欲,但人首先是社會人,是社會成員,有社會普遍認同的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和家庭責任。很多家庭不該發生的口角吵架,甚至家庭暴力導致家庭破裂,都與夫妻各方自身素質和內在精神上的和諧有關。據全國婦聯一項調查表明,在中國2.7億的家庭中,約30%即8100個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施暴者90%是男性,每年中國有10萬個家庭因暴力而解體。父母離異對孩子不堪重負的心理傷害實在是太大了,導致子女從小就失去應有的父母之愛和家庭溫暖。社會上青少年犯罪率持續上升多與單親家庭有關,就我國來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青少年犯罪約占全國犯罪總數的20-30%,到了80年代上升至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多數犯罪青少年都是生長在單親家庭!一個內在精神和諧的人,能時時處處以家庭美德的標準要求自己,十分珍視家庭和睦與幸福,追求正確的幸福觀,能深刻體會“家和萬事興”的道理。戀愛是甜密的,是結婚的序曲,結婚意味著家庭組織的成立,是愛情和家庭責任的開始;就是金婚銀婚階段,也應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人生品味,恰當地調節生活,平時多交流溝通,多尊重理解、謙和忍讓、關心支持,為愛情的火爐添柴加油;若有矛盾時也能及時克制自己,緩和、化解家庭矛盾,并肩攜手,勞燕齊飛,為家庭幸福作出自己應有的努力,不失為賢妻良母、大丈夫男子漢。

4.人的內在精神和諧能有效地緩解社會矛盾

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在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巨大發展,在綜合國力極大提高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諸如社會競爭加劇、生活節奏加快、心理疾病增多、升學壓力增大、就業形勢嚴重,以及貧富和城鄉差距拉大等引起的社會矛盾和腐敗現象。腐敗現象的深層原因是在精神和物質關系處置上的失衡,很多腐敗干部的共同特點,就是放松思想改造,失去內心和諧、平衡與理想信念,法制道德觀念淡薄,沉迷于“權”、“錢”、“欲”中不能自拔,害已害人也危害社會。人的內在精神和諧對構建和諧社會、緩解社會矛盾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同志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人的內在精神的和諧與上述和諧社會六大特征有著重要的本質聯系。人的內在精神上的和諧,講究的是對任何事物要有“度”的把握,追求的就是在分歧中求協調,在差異中求一致,在對立中求妥協,在沖突中求共存,以保持一個個體一個組織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與平衡狀態。可想而知,每個人內在精神都很和諧,都能坦誠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世界,能愉快地欣賞美好的事物,能平靜接納各種問題的人,能在任何矛盾面前恰當地適調自己,活出自己的一份精彩一種高度,那一定能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確地對待自己、對待別人、對待組織、對待社會,化解來自工作、家庭、社會各種矛盾,使社會矛盾減少到最低程度,從而達到整個組織的和諧,整個社會的平衡、嫻靜、舒適和安逸。

注解:

[1]劉云山,認真學習宣傳貫徹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積極推進和諧文化建設,《人民日報》,2006.11.07第02版

[2]王建國,論和諧社會的價值取向和構建[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06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