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期社會階層分化措施論文
時間:2022-07-22 10:29:00
導語:轉型期社會階層分化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我國社會正處在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社會轉型引發了劇烈的社會階層分化,不斷出現的階層分化對當今社會發展的影響日益深刻。轉型期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有它的積極意義,但也不能否認它的弊端。這就需要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及時協調各種關系,解決各種矛盾,從而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提供穩定的社會環境。
關鍵詞:轉型期;社會階層;分化;措施
一、社會階層分化的積極效應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我國在社會結構轉型和社會體制轉軌的過程中出現了劇烈的社會階層分化。原來的“兩個階級,一個階層”(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的社會結構分化了,一些階層新生了,諸如私營企業主階層、經理階層和農民工群體等新的社會階層。社會階層分化作為社會結構轉型的重要內容,是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必然產物,其存在和發展具有合理性,對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發揮著多方面的積極效應。
第一,社會階層分化對加快中國社會結構的現代化有著積極作用。對于中國來說,現代化最基本的涵義就是實現從傳統的農業國家向現代工業國家的轉變。為了實現這個轉變,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黨和國家領導人采取了許多積極的措施,使得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較大改善和提高,但社會結構的轉變基本上是停滯的。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經濟上的單一所有制和行政區劃上的城鄉二元結構,牢牢地鉗制著社會階層的先天性分布,使階層之間的社會流動基本上不可能。這樣必然妨礙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直至改革開放前,我國依舊是一個農業人口占80%以上的國家。所有制變革后,階層的流動很快出現社會結構的改觀。有資料顯示,1997年從農村分流出來進入鄉鎮企業和其他形式經濟組織工作的農民達1.35億人,此后農村的分流愈加加快,1999年全國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比重已經從1978年的89.7%降到46.6%。這樣的階層分化對中國社會結構向現代化方向發展,意義十分重大。
第二,社會階層分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對社會成員的“激勵”作用。改革開放使中國走出了一個以平均主義為特征的時代。傳統的“大鍋飯”、“鐵飯碗”制度和意識隨著體制性的改革而被沖破和拋棄。從某種意義上說,鄧小平提出的“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裕起來”的發展思路,實際上促使了社會階層的分化,同時對社會成員也有一定的激勵作用。比如,實踐中在堅持物質鼓勵和精神鼓勵相結合的前提下,適當地采取“能進能出”、“能上能下”、“高能高薪”、“合同制”、“聘任制”等措施,淡化干部與工人的界限,給予高才能者以優厚待遇,適當拉開收入差距,保持一個適當規模的待業面,對于刺激勞動者的進取心是完全必要的。
第三,它為中國社會的發展增添了活力,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的穩定。過去人們以為,分化只能帶來社會的不穩定,其實并非如此。我們知道,社會分化如果是簡單的兩極分化,那當然會有不好的結果,但如果社會分化是利益的“碎片化”,人民利益的多元化,那樣,反而不容易發生利益糾紛。比如,過去絕大多數城市居民都就業于全國統一工資標準的國營、集體企業中,漲工資都需要中央頒布全國漲工資的命令。如今,絕大多數勞動者就業于各種類型的公司、企業之中,漲工資是千百萬公司、企業自己的事情,大家不用“齊步走”、不會產生“共振”。所以我國社會階層的分化是多元化的,群體相當復雜,而這樣的多元分化,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卻是有利于社會穩定的。西方社會分層理論就論證了這樣一個重要觀點:社會階層的多元化和“橄欖狀”社會階層結構,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激化起著緩沖的作用。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說,社會階層分化不僅未必是造成社會動亂的因素,反而會為社會的發展增添活力,對保持和鞏固社會穩定起良性作用。
二、社會階層分化的消極影響
當代中國社會的階層分化是一次巨大的歷史變革,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肯定其積極意義,但并不意味著否認階層分化可能產生的弊端。事實上,當代中國社會階層分化潛伏的矛盾很多,面臨的問題也是很棘手的。
當代中國階層之間的矛盾是一個由許多具體矛盾構成的復雜體系,它們分別在經濟、政治、意識形態、文化等領域表現出來。其中階層之間的利益矛盾,是一切矛盾產生的物質經濟根源。中國當代的階層分化促使了社會個體自主意識的復蘇,使公民自愿參與政治以保護自身利益的趨勢不斷增強,但不同階層的政治參與水平都參差不齊,表現為政治參與的不均衡性。而各階層政治參與的不平衡將會直接影響到中國民主政治的健康發展。
社會階層的迅速分化對早已習慣了舊的社會生活秩序的人們,產生了巨大的心理沖擊。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當前的階層分化中存在著廣泛的社會焦慮現象。這種社會焦慮固然有人們難以在短期內適應階層分化的主觀因素,但它更主要的是對階層分化過程中存在的種種不合理不公平現象的心理反應。當前人們的心理焦慮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公平感,這是對階層分化在起點、規則和結果各方面不平等現象的自然反映;二是受挫感,一些社會地位相對下降或社會地位一直很低的人,在心理失落中,會產生強烈的無力改變現實的挫折感;三是危機感,由于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困階層,在市場經濟和階層分化的大潮面前,產生了朝不保夕、前途暗淡的危機感。
上述這些廣泛而尖銳的社會心態問題,在階層分化過程中產生了劇烈的社會精神陣痛,使人們經受了許多額外的心理煎熬。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社會焦慮的廣泛存在,還極大地抑制了階層分化本身可能產生的社會激勵效應。比如特權階層和違法亂紀的人能迅速提升自己社會地位,那么對于內心充滿了不公平感的人來說,階層分化自然也就喪失了激勵他們自我奮斗、勤勞致富的意義,甚至容易引發出“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有權不用,過期作廢”,“撈一把是一把”等扭曲心理。而對于內心充滿了“受挫感”和“危機感”的人們來說,階層分化則更容易使他們對社會現實產生抵觸情緒。
三、積極應對階層分化的措施
上述階層分化的雙重效應,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努力促進社會階層的分化,另一方面必須加強社會利益的整合,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及時協調各種關系,解決各種矛盾,從而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一)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協調和保障各階層合法權益
如前所述,社會階層利益矛盾與利益競爭在給社會發展帶來活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大量的新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的克服、解決與協調,更多地必須依靠法律。通過法律與法規的規范,使利益矛盾協調化、利益競爭程序化。這種階層利益矛盾的依法協調過程和社會矛盾的依法解決過程,也是社會主義制度與法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一方面我們要不斷地完善法制制度和法律體系來適應變化了的社會和階層分化出現的新情況;另一方面,我們要通過推進法制建設來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協調階層利益矛盾與利益競爭,使之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要依法保障全社會各階層的利益,更重要的是依法保護普通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二)正確處理階層利益引發的人民內部矛盾
正確地對待和處理由階層利益引發的人民內部矛盾,是當前中國社會階層分化之后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要面臨的課題。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這種階層利益矛盾和由此引發的矛盾沖突都屬于人民內部矛盾,認識到階層利益引發的矛盾的兩面性。我們要以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為出發點,用民主的方法來正確處理階層利益矛盾及其引發的社會矛盾(包括以維護群眾利益為出發點,以改進工作為目的,采用民主與說理的方法,重視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等)。
(三)擴大中間社會階層的規模
十六大政治報告中指出,要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中間社會階層和中等收入者不是一個概念,但在不少方面,其內涵是一致的。中間社會階層也不是某一個社會階層,而是若干個社會階層的總稱。同志在2001年7月1日重要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后新產生的六個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除了一小部分大的私營企業主外,都是中間社會階層。近幾年,由于經濟社會事業的快速發展,私營企業主、專業科技人員、經理人員等中間社會階層增長較快。據測算,2002年中間社會階層的規模已擴大到18%。如果能按這個速度繼續發展,那么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將會形成一個合理而有活力的現代化的社會階層結構,也就是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結構。實踐證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社會形成了這樣一種橄欖型的社會階層結構形態,這個國家,這個地區也就真正實現了現代化,經濟社會事業就能夠健康穩定持續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美]格爾哈特·倫斯基.權利與特權:社會分層的理論[M].關信平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朱光磊.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分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4].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2-11-09.
- 上一篇:婦聯創新工作機制交流材料
- 下一篇:畢業生電話銷售實習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