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和諧社會思想啟發

時間:2022-07-21 10:44:36

導語:中國古代和諧社會思想啟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古代和諧社會思想啟發

一、我國古代思想家對“和諧社會”基本內容的詮釋

(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我國古代思想家主張“天人合一”,這是我國古代思想史上最基本的思想觀點之一。它肯定人與自然界的統一,強調人與自然所處的平衡與協調狀態,指出人類應當有限度、有節制地利用大自然,掌握并尊重自然規律,要保護自然界,而不能破壞自然,更不能無限索取、利用自然界。道家思想強調人生以回歸自然為目的,人與自然應和諧共處,與萬物融為一體。老子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以崇尚自然、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莊子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的境界,強調人必須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順應自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提出“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主張只用魚竿釣魚,而不用網攔河捕魚,反對射獵夜宿之鳥,這反映了他反對人類濫捕濫獵、破壞生態平衡的行為,他要求人們要以和善、友愛的態度對待自然萬物。孟子所追求的是“盡心知性知天”的理念,并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的境界。戰國后期的荀況說:“故明于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荀子•天論》),指出自然界有其自身客觀規律,獨立于人的主觀意識而存在,并指出,在不違反自然規律的情況下,人們應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掌握并利用規律,即“制天命而用之”。漢代大師董仲舒將“天人合一”的思想進一步發揚光大,他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的主張,從而確立了“天人合一”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主體地位。總之,在古代社會思想家們看來,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它們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環境是人類所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大自然,自然界是人類生活資料的來源。同時,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可以利用自然規律來改造自然,推動自然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古代社會思想家們的“天人合一”思想,揭示了人與自然的統一性,這在今天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二)人與人的和諧

在人與人的關系上,重視道德教化是我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國古代思想家提倡和諧共處,寬以待人,提倡關心人、尊重人,強調通過友愛、平等、融洽來創造“人和”的人際環境,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大同理想社會。其中,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社會的影響最大。孔子以“仁愛”為基本原則,認為“仁”是人類最高的道德品質,具有這個道德品質的人方可稱為“仁人”,而弄虛作假、巧言令色的人是不可稱其為“仁人”的。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還提出“君子矝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靈公》),他反對結黨營私,指出善于團結他人,行為莊重而不與他人爭執者,才為君子。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并認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還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這與“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的思想一脈相承。孟子還提出了“仁民”“愛物”等主張,也就是要將“愛”的價值觀擴展開來,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愛”精神擴展至萬物。儒家思想中的“和為貴”“忠孝義”等理念都體現出了“人和”的道德觀,都主張通過仁禮、性善等觀念來塑造理想的人格,并通過“人和”來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在儒家的和諧社會觀里,人就是社會生產、生活的主體,離開了人與人之間善意、互助的人際交往,社會安定、和諧就無從談起。道家學派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社會狀態,它反對社會沖突和嚴酷刑法,強調萬物互相平等,不分貴賤,人們通過“無欲”“無為”“無爭”的崇高理想境界來達到天下太平,促進整個社會的良性運行發展。總之,在古代思想家看來,和諧社會應該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充滿仁愛,體現溫情、善良和互幫互助的社會。

(三)人與社會的和諧

人不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具有社會的屬性。我國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視人與社會和諧統一。孔子向往的理想社會是“天下有道”,他倡導一切都協調適中,恰到好處,主張人與社會的高度和諧統一,他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主張在政治上通過“以德治國”與“以仁施政”來行“王道”。后來,孟子提出“以民為本”。孟子的這種思想與上述孔子的“仁政”思想相得益彰,二者都主張通過政通人和、和諧興邦的理念來達到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促進歷史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另外,我國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視“群己和諧”,荀子就提出“群居和一”的觀點,指出:“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荀子•王制》)這就是說,人只有合群,而非獨處,才能避免爭斗,協調一致,并產生巨大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在和諧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一再出現盛世現象,如西漢“文景之治”,唐代“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清代“康乾盛世”等。這些盛世的形成和出現,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和諧[1]。實際上,也正是依照“和”的思想,這些盛世才達到了社會長治久安的局面,這為后人追求未來理想社會提供了內在的精神動力與寶貴的思想財富。

(四)人與自身的和諧

在人與自身的和諧關系上,中國古代思想家大多強調自我“修身養性”,提倡要塑造良好的道德修養和人格品性,增強個人的身心健康。儒家學派就強調通過誠意、修身、正心、齊家來規范每個人的道德行為,指出每個人都必須正確看待個人物質追求與精神需求間的關系,處理好謀取個人利益與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關系,努力做到身心和諧。孔子認為,培養人的道德修養是一個社會和諧穩定的關鍵,人民自身素養的提高是一個社會進步與發展的根基,他提倡人應當保持恬淡的心態,要節制欲望,平和謙遜,強調“欲而不貪”(《論語•堯日》),告誡人們不能貪得無厭,不能見利忘義,他還提出了“中庸之道”的內心修養方式。孟子倡導“舍生取義”“重義輕利”的價值觀,推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以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的人格魅力與精神價值。道家學派主張以清靜無為、謙虛不爭的方式來達到人的身心和諧,以開闊的心胸與平衡的心境去看待一切事物,老子的“清心寡欲”“知足常樂”的思想就體現出一種與世無爭而又樂觀豁達的處世態度。我國古代著作《禮記•大學》中也提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一種以卓越為核心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是從自我到無我境界的一種升華。總之,在古代思想家看來,人自身的身心和諧是人與社會和諧的基石,是整個社會和諧發展的推動力。

二、古代和諧社會思想對當代中國的啟示

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于和諧社會思想理念的詮釋,對于我們今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無疑具有積極的借鑒和指導意義。和諧社會的理念既承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在當代中國又有了新的時代意義。目前,“和諧社會”已逐漸成為黨和政府的執政新理念,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我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建設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是我們對現代社會主義文明社會內涵和運行規律認識的深化[2]。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民主政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和諧社會思想觀的深刻內涵,特別要求人們一定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個人身心和諧的關系。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與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市場經濟與競爭并存,只有通過競爭,才能優勝劣汰,促進經濟的發展,那么,如何將經濟發展與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相協調,讓子孫后代享受充分的資源和良好的環境,便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在我國,人與自然的矛盾主要表現為自然資源與能源過度被開采,表現為生態環境日益遭到破壞等方面。經驗事實告訴我們,人類不能只為滿足眼前的利益而違背自然界存在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大肆破壞自然環境,無節制地掠奪有限的自然資源。我國古代思想家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思想,對于今天我們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協調進行,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和現實意義。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思想文化意蘊豐厚,傳承久遠,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和諧”價值理念在千百年來一直閃爍著智慧光芒。繼承優秀傳統,積極發掘中國古代“和諧”思想的現代意義,對于我們今天弘揚民族文化,傳承優秀思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大力推動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都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與深遠意義。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自身和諧統一的理念中,古代思想家所推崇的仁愛、誠信、平等、正義、富民等思想,在今天的社會仍然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這些傳統思想都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體現了中華民族博大的胸懷與剛直不阿的品格。如果社會中人與人真正做到了“人和”,那人自身也會心境平和,身心和諧,人與人之間就會充滿友愛,整個社會就會安定無爭,和諧穩定。中國傳統和諧文化思想為當今的人們解決社會問題、治國安邦提供了巨大的指導意義。

作者:吳洋工作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