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武術教育對和諧社會的作用
時間:2022-02-17 03:10:43
導語:青少年武術教育對和諧社會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武術”稱之為“武術文化”,發源之始就深深地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融入了中國文化的內涵、精神和價值。“中國性”是武術文化之所以作為文化存在的首要條件。文化的差異是中國武術自立于世界文化、藝術、體育之林的關鍵。武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道德風尚和處世方法,而這些對習武之人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人們在從事武術教學和演練的同時,也接受武術文化思想的教育。
1武術文化所蘊含的道德精神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觀念,對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傳統美德。“文人不武,武人不文,能文能武是全才,只武不文是莽漢”的俗語強調了習武之人不應單一地去舞槍弄棒,而應在內涵氣質上不斷地提升,做一個全才而不是莽漢。
1.1公忠為國的愛國精神
習武之人的大義就在于“止戈為武”,當自己的國家遭到不幸時,習武者寧愿用自己的生命去守衛國家,保家衛國的民族大義驅使著習武之人為民族大義而戰,岳飛“精忠報國,奮力抗金”;陸游“氣吞殘虜”,中年入蜀抗金;霍元甲“心懷天下,為國為民”;義和團的兄弟們用大刀長矛與入侵者的槍炮抗衡;乃至武俠小說中的郭靖為了保衛襄陽城而盡忠盡職。“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將戰爭與國家命運、人民的生死聯系起來,而習武之人應是保家衛國的先鋒隊,充分表達了習武之人公忠為國、愛國愛民的愛國情感。
1.2博愛大眾的利民濟世精神
早在幾千年前,儒家就提倡“仁愛”,墨家崇尚“兼愛”,道家主張“慈愛”,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述的就是尊老愛幼、泛愛大眾的思想。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墨子•尚賢下》)習武之人的武術學習應做到從“術”入“道”,不僅要有義、勇、仁、禮的修養,有對名譽與忠誠的追求與恪守,還要有普世價值觀念的熏陶,如和平博愛精神、共生護生理念等。孝敬父母、尊師重道、尊老愛幼,不欺弱者、不侮貧者、不敖賤者的利民濟世精神永遠都是習武之人的最基本品質,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不強勢、不危害社會。
1.3重氣節、講操守的人格獨立精神
松、竹、梅這3種植物歷來被中國人所喜愛,原因就在于它們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顯示出生機勃勃的活力,像3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樣迎接春天的來臨,所以它們被人們譽為“歲寒三友”,象征著中國人所敬慕和追求的高尚情操。西楚霸王項羽烏江自刎,以死展氣節;北宋詩人梅堯臣用“男兒自有守,可殺不可茍”的驚世狀語來表達不向惡勢力低頭;明代于謙更用“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豪邁書寫操守高潔的人格理想;譚嗣同幼讀詩書習武術,從身革命,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言。這些都是我們民族注重人格尊嚴和獨立的民族精神的體現。三國名將趙云身陷長坂,懷抱阿斗,保護甘夫人,充分彰顯了習武之人的不屈首、重尊嚴的高尚情懷。習武之人講求節操,注重人格尊嚴的不斷追求,是中國武術最典型的氣節代表。
1.4自強不息、積極進取的精神
“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任安書》)這段有名的記載說明了古代的先哲都是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典范。“要練驚人藝,須下苦功夫”“少林十虎”“佛山四小龍”等一些武林名人自幼習武,受盡各種苦難,自強不息、積極進取,最終聞名武林。習武是很苦的,但是作為習武者一定要具有“頭懸梁”“錐刺股”的鍥而不舍、積極進取的精神;做到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功法才能得到體現,只有具備這樣的精神,才能激發自己為實現崇高理想和偉大目標而奮斗拼搏的雄心壯志。
22種社會行為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2.1反社會行為的概念及其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危害
反社會行為是指一切有意違背社會規范(特別是公共道德、法律和職業倫理規范),對社會文明發展不利的行為。共有3種因素構成反社會行為:(1)主觀上的故意性;(2)社會規范的禁止性;(3)行為結果的破壞性。筆者通過查找新聞網站,列舉3個案例,以期證實反社會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案例1:福建鄭民生因為工作無著、戀愛失敗,同時又受身邊一些人員閑言刺激,在2010年3月23日正逢孩子上學的時間,鄭民生手持砍刀在福建省南平市實驗小學門口連續砍殺13名小學生,造成8名孩子死亡,5名孩子受重傷的報復社會行為。案例2:2012年12月14日,20歲的AdamLanza,先在自家殘忍地殺死了母親,然后在康涅狄格州紐頓市小學校園槍擊學生,造成20名小學生遇難、6名教師殉職,最后自己在犯罪現場自殺身亡。案例3:呂月庭在河北天洋食品廠工作期間,因對該廠給其的工資待遇和個別職工不滿,為報復泄憤,利用工作之便進入該廠冷庫,采取使用注射器注射甲胺磷農藥的方式向成品餃子中投毒,致使約有200人受害,甚至還引起了中日之間的外交事件。3位肇事者明知不對,卻有意為之,所做出的行為都是公共道德和法律所不允許的,并且3件事情的發生都在不同程度上妨礙社會秩序,不利于社會穩定和文明發展,對社會造成了嚴重的惡劣影響。
2.2親社會行為的定義及其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2.2.1親社會行為定義親
社會行為(ProsocialBehavior),又譯為利社會行為,指符合社會期望,并對行為者本身并無明顯好處,而行為者卻自覺自愿給行為的受體帶來利益的一類行為。這個定義具有幫助他人、符合社會期望、自覺自愿等行為特征。
2.2.2親社會行為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黨的第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和諧社會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科學命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人類的共同理想,又是馬克思主義追求的核心目標。人的自我本能和社會本能構成了人類生活中永恒的矛盾。親社會行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對和諧社會的構建,表現在親社會行為者自覺自愿給當代社會帶來利益,雷鋒的事跡國人皆知,曾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無償獻血的社會行為救助了無數危難之人;“最美媽媽”“公交司機”的事跡被新聞媒體廣泛報道。而這些行為符合社會期望,對于構建和諧社會、現代會社會有明顯的道德貢獻。
武術本身沿襲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有明顯的教育貢獻,其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對于武術習練者有良好的道德教育。武術本身不能指使人們去做助人為樂的事,而是從“德”出發,運用武術本身的教育功能對人們進行教育,對行為者的主觀意識進行約束、洗禮、陶冶,培養習練者的愛國、利民、人格獨立及奉獻精神,進而從自身涵養上對武術人本身進行約束,為做出親社會行為打下基礎。
3.1培養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
從先秦到如今,不少先賢時俊提出了許多有關“忠”“公”為國的哲理名言,如“天下為公”(《禮記•禮云》),孝、敬、忠、信為吉德(《論語•述而》)等,表現了胸懷天下的道德信念。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以禍福避趨之”,都是英雄主義、愛國主義思想的典范詩章,是民族精神的濃縮和顯彰。“少林精神”是最好的愛國主義的代表。武術文化所蘊含的各種彰顯愛國主義的典故都能對青少年進行精神凈化,培養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3.2培養青少年的博愛大眾、利民濟世精神
武俠小說中構筑了大量的“俠”,如郭靖、黃蓉誓死包圍襄陽城,抵抗蒙古大軍的入侵;蕭峰及其兩位賢弟虛竹和段譽在秋風瑟瑟的雁門關,立足耶律洪基的鐵騎南下,蕭峰更是舍身取義,用自己的犧牲化解了宋遼無數生命慘遭涂炭的戰爭;胡斐的人生觀與個人氣質注定了他會成為真正的“俠”,此俠非郭靖、蕭峰般的俠,而是始于儒家終于道家之俠;掃地神僧于瞬間化解了慕容博與蕭遠山之間的恩怨,點化了他們的精神智慧、思想靈性,救其于水火之中,此乃佛之俠義。以上經典故事作為武術文化的一個小分支,在培養青少年止戈為武,濟世利民的博愛大眾精神上為描繪構建和諧社會中的親社會行為的巨作中添了點睛之筆。
3.3培養青少年的人格獨立精神
武術具有繁雜的動作技術與流派,隨著時間的流逝,各個門派逐漸被人遺忘,但是在眾多門派林立的武林門派中,各個小門派仍舊獨立存在。就像做人一樣,不要試圖用自己的價值觀來改變別人的有利的發展方向,像青松、翠竹與寒梅一樣,不管外界環境如何變幻,堅持自己的理想,同時保持虛心向上、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堅守“梅花香自苦寒來”的品格,做對社會有利、對人民有利的人。
3.4培養青少年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奉獻精神
清華大學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為校訓,不僅要求學生奮發圖強,勇往直前,爭創一流的品格。梁啟超所言:“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學者立志尤須堅忍強毅,見義勇為,不避艱險。”而且要求學生具有團結協作、嚴以律己、無私奉獻的精神。正如梁啟超所言:“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責己甚厚,責人甚輕。名高雍容,望之儼然,即之溫然”。“海納百川”同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體現了一種寬容、容忍的“宰相肚里能撐船”的精神,對于包容社會、容納、恕人的精神品質的培養有重要貢獻。武術具有種類繁多、繽紛錯綜的特點,多種武術門派并存,充分體現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萬法不容”,練武就是體悟其中的道法核心,這不僅僅是哲學邏輯,更重要的是達到自身小宇宙與天地大宇宙的圓融,做到天人合一。武術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傳統文化,對于青少年有很好的教育功能,同時也是武術習練者的行進標桿。
3.5培養青少年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
武術具有很強的磨煉人意志力的功能,通過學習武術練習基本功,“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武術哲語對于培養年輕人承受社會壓力,艱難困苦之時堅持拼搏有很好的教育功能,同時在整體社會素質方面能很好地培養人民對素質的高追求,能夠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高尚品質。這些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顯現。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有道德始有國家,有道德始有世界。”道德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形成、發展與變化,是人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文化是民族的靈魂,世界上每一個民族都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形態與文化個性。武術在構建和諧社會,培養青少年親社會行為中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這也是東方文明將來屹立于民族之林的關鍵所在。武術文化所蘊含的教育功能對于培養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博愛大眾、利民濟世,人格獨立精神,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奉獻精神及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有顯著的貢獻,因此注重武術的教育功能,開拓武術文化對社會道德的貢獻層面,培養習練者的親社會行為是將來武術長遠發展的充分條件,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因素。
4.2建議
在構建和諧社會、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過程中,武術作為道德教育的一種模式,對親社會行為的培養具有理論上的意義,而具體的實踐意義需要落實于武術的教與學中。擴大武術的教學范圍,不僅在學校中加強武術教學,而且在大眾中增加青少年習練武術的人數。利用新聞媒體、電視網站,增加對武術的宣傳,做好各地武術比賽的前期宣傳,能讓更多的人群切身觀看武術、感受武術,能夠切身地接受武術教育,增加親社會行為的社會實踐度,以期為構建和諧社會盡微薄之力。
參考文獻:
[1]郭玉成.論武術文化的涵義及基本特征[J].搏擊•武術科學,2009(3).
[2]栗勝夫,寇建民,姚偉華.武術在服務國策培育民族精神過程中的功能與作用[J].體育科學,2005(1).
[3]俞國良.社會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孫海龍 陳潔 單位:上海市浦光中學
- 上一篇:企業人力資源績效考核探討
- 下一篇:和諧社會衛生監督現狀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