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產權價值計量與評估

時間:2022-06-12 02:34:42

導語:勞動力產權價值計量與評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勞動力產權價值計量與評估

一、文獻回顧

眾所周知,市場法、成本法和收益法是人力資本計量的傳統方法。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對于人力資本理論的關注,近年來對于人力資本的計量研究又出現了兩種新的方法:一是投入產出法:從人力資本投入的角度出發,運用期權模型等手段探討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聯性及其波動規律。如薛新偉描述人力資本價值生產過程的“投入產出模型”、杜興強、黃良文的“企業家人力資本的期權綜合計量模型”以及司強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提出的“實物期權及復合期權評價的模型”等等。但這種方法并沒有解釋清楚人力資本產權的價值構成及其計量,只能說明其價值波動的動態規律。二是權益構成法:主要是從勞動力產權的構成作為分析的切入點,進而對其各項權能構成逐一進行價值計量。盛樂、姚先國最早指出,勞動力產權是由勞動力產權權能、勞動力產權權益以及勞動力產權權責三個部分構成,缺一不可。張同全(進而提出了“產權價值法”,認為人力資本產權主要表現在補償保全權與收益權,這兩部分價值可以通過貨幣指標計量。蔡建剛則從權利歸屬的角度出發,將人力資本產權分為人力資本私有產權、企業產權以及人力資本對物質的產權三個部分,進而提出了人力資本的綜合定價模型。從目前的研究狀況來看,運用權益構成法對人力資本產權價值計量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對高校畢業生方面關注較少。本文所提出的高校畢業生人力資本價值評估系統正是試圖在權益構成法作為理論指導的基礎上,根據高校畢業生這個群體的特征及市場供求規律,運用上述的成本法、收益法、市場法,構建一個動態的當期相對價值評估系統。

二、高校畢業生勞動力產權價值評估系統的構建要點

(一)勞動力產權的界定及構成

勞動力產權是在一定制度變遷的背景下,為了降低勞動者與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及保護雙方權益而界定的,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在市場交易過程中,通過企業契約取得的一系列權利的總稱,包括人力資本所有權與派生的使用權、支配權、收益權、發展權及其相應的權責成本等。我們可將勞動力產權的價值構成歸結為三個層次(如下圖1):其中,第一個層次是勞動力產權的所有權:即勞動者依法對自身人力資本產權所享有使用、支配、收益、發展的權利,它是勞動力產權的基礎和歸屬。第二個層次是從所有權派生出的使用權及支配權:使用權是指由勞動者行使的勞動力產權可依法律、政策或勞動者之意愿而轉移給他人;支配權是指勞動者對勞動力產權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同時排斥他人干涉的權利,具體包括:改變人力資本存在地點、方式及內容的權利等。由于高校畢業生的勞動力產權具有依附性,即勞動力產權與勞動者這個載體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其所有權不可能轉移,可以說,勞動力產權的交易實質上就是使用權和支配權的轉移。第三個層次是收益權、發展權及權責成本。收益權是指獲取基于勞動力產權而產生的經濟利益的可能性,它是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形式,這里指的是廣義的“收益權”,包括補償保全權及資本收益權。發展權是指勞動力產權在行使過程中有助于其所有者職業生涯發展的各種權利,如能力發展權、職業發展權等。權責成本是指:一方面,勞動者擁有勞動力產權的使用權、支配權、收益權及發展權;另一方面,勞動者也必須承擔相對應的責任,必須遵守人與人之間相互認可的契約關系,同時應該承擔違反這種關系的成本。實際上,使用權與支配權的界定決定著收益權的大小,沒有產權的使用權與支配權就不可能獲得相應的收益權,更不可能涉及到發展權及權責成本。在價值構成的前兩個層次,我們要做的是定性分析,而對第三個層次則是運用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在第三個層次中,收益權價值的計量是關鍵,它應該等于勞動力價值與剩余索取權之和。人力資本的存量與人力資本的稀缺程度決定了人力資本的收益水平。人力資本的存量越大,貢獻越大,收益就越高;人力資本稀缺程度越大,價值越大,收益也就越高。高校畢業生產權價值的大小是通過他們勞動力資本創造價值的大小所決定,其勞動力價值(即工資)作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現實中雇傭雙方的交換價值的具體表現。為了保證勞動力產權保值增值,同時考慮到人力資本存量會在使用中逐漸地消耗,勞動者應當增加人力資本投資(例如再教育、培訓等),加強職業生涯發展規劃等方面,從而實現其發展權。決定發展權價值大小的決定性因素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用人單位在將來能夠為勞動者提供的培訓、再教育等機會;二是勞動者本身的學習意愿、學習能力及學習條件。權責成本是相當于勞動力產權中的一種“負激勵”機制,在實際交易中主要是指使用權、支配權及收益權的對應責任成本,也就是說在一定的契約約束條件下,如果勞動者沒有履行一定的勞動力權責,則必然要承擔相應的成本。由于這種成本主要是由雇傭雙方在簽訂合同之初即商定的,因此可以認定為一個常數。

(二)關于動態的當期相對價值評估系統構建的思考

1、滿足市場價格的動態特征

人力資源正如科斯說,“市場交易無非就是產權交易”。交易的實質是一個受約束的權利組合,是交易雙方在平等資源基礎上進行的彼此的產權讓渡。人力資本價值是一個動態的概念,也就是說正處于流通狀態的人力資本才有價值,反之則其經濟價值就不存在。因此,應該把“相對價值”和“動態計量”的觀念引入到人力資本產權價值評估中去,從而實現人力資本價格與價值的內在統一。據調查顯示,當高校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時,其已有的知識與技能所適用的時間較短,或者已經滯后需要重新學習,才能夠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必須根據人力資源市場的供求變化,運用市場法來估算交易的價格來確定其勞動力價值(即工資及津貼)。

2、強調人力資本二次定價的特征

上述提到的市場交易價格實際上只是對人力資本的第一次定價,而人力資本交易契約的不完備性決定了人力資本要素具有二次定價的特征,二次定價決定了所有生產者對企業剩余的分割隱含規定于交易契約中。人力資本的產權特征制約了企業在第二次定價過程中的違約行為,為人力資本要素的第二次定價提供了保證。換句話來說,勞動者的剩余索取權價值應該是由其對企業的實際貢獻所決定的。人力資本產權價值收益是以人力資本所有者與物質資本所有者雙方協商后的比例分配的稅后純收益為基礎的。因此可以運用收益現值法,通過計量往屆畢業生剩余索取權的價值,來為當期畢業生的剩余索取權價值估算提供參考。

3、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相結合

一是客觀評價體系:首先通過系統的建立來調查和統計同類專業的勞動力價值(標準工資),以人力資本交易價格作為參照(市場法),同時運用收益法計量往屆畢業生的剩余索取權價值;再運用成本法,根據勞動力主體的具體情況,如能力、學歷等方面構成一個綜合的指標來考慮,然后與參照者比較,調整價格,從而得到一個參考價格。二是主觀評價體系:結合用人單位、畢業生及專家三個方面的信息,隨著市場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調整。這種非貨幣計量方法需要充分挖掘雇傭雙方的供需信息,盡量避免由于信息不公平所帶來的不利因素。而專家則作為第三方主體以一個超然的地位及專業的眼光考察時勢發展與制度變遷,從而對勞動力產權價值進行一定的監督,以彌補雇傭雙方的主觀評價之不足。

三、動態的相對價值評估系統模塊構建

本文致力于從實際應用的角度構建“勞動力產權價值評估報告”的生成模式———往屆高校畢業生信息分析(t-1)與應屆高校畢業生信息分析(t)兩大模塊(在實際操作中,考慮到市場法可比實例,以高校為單位,分各類專業來建立),以此類推,每年評估一次,形成了動態的相對價值評估系統。(如下圖所示)在“往屆畢業生信息分析模塊”中有三大體系:績效會計核算體系、市場工資調查體系以及收益核算體系,分別運用成本法、市場法以及收益法對往屆畢業生的勞動力產權相關核心信息做出評估,以此作為“應屆畢業生信息分析模塊”的生成依據。績效會計核算體系主要是運用會計記賬的方法對每一個大學生從入校開始進行績效會計記賬及最終期末核算,根據張文賢(2008)提出的“培養成本明細賬”,其中主要記帳項目可設定為:學歷、經歷、資歷、能力、表現、教育投資、成就貢獻等,須運用成本法對高校畢業生教育培訓成本進行核算。市場工資調查體系主要是根據往屆畢業生的實際工資作為經驗數據,然而如何選擇市場參照價格是一個難點,可以由同等層次的高校分不同專業來進行數據采集,并通過統計得到各專業畢業生勞動力的平均價格。收益核算體系就是對往屆高校畢業生勞動力產權的剩余索取權進行計量,考慮到現實中的剩余索取權價值很難量化,可以通過模糊計量法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衡量,并最終把這方面的指標考慮進整體的價值評估中。在第二個模塊中,績效會計核算體系不變,而與第一個模塊不同之處在于企業需求調查體系與專家第三方評價體系這兩個特殊的系統。當今中國的高校畢業生勞動力市場一直處于總量過剩,結構性供給不足的狀態,但普遍認為總體為買方市場,可暫且忽略供給方面的因素。而市場工資的調查只能說明短期內供求平衡點價格的靜態情況,瞬息萬變的市場會引起價格的波動與變化,因此對企業需求的調查就是直觀地了解企業對用工需求數量、專業、技能等方面具體需求信息,并用這些信息反過來解釋供求平衡點的生成原因,并對當期的價格進行調整,從而形成一個合理的預期。專家第三方評價體系就是根據當期的就業制度變遷狀況分析勞動力供求的狀況與特點,在前面的幾個系統分析的基礎上對勞動力產權的價值作一個專業的評價,這個評價系統要求建立一個由各專業領域帶頭人、就業問題研究專家等組成的專家庫。第三個模塊就是勞動力產權價值評估報告,其主要的構成部分為:排名打分、價格調整以及三方評價。排名打分就是利用市場比較法,首先分別將第一和第二個模塊中的績效會計核算的最終結果進行排名,并計算出名次比例(如張三的排名為100名,總人數為300人,則張三的名次比例為1-100/300=67%,可理解為張三的分數高于67%的同屆畢業生),其次通過市場調查系統得出往屆畢業生的工資狀況,就可以將應屆畢業生一一對應到參照物(相應排名比例)的工資預期中,然后通過企業需求調查系統了解并進一步調整工資預期,最后由專家根據現階段就業制度變遷的狀況以及前面系統得出的數據出具一個兼有三方的,較為客觀、全面的勞動力產權價值評估報告。

本文作者:曾嘉工作單位:廣東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