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視角下和諧勞動關系分析
時間:2022-02-28 10:56:25
導語:法治視角下和諧勞動關系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離不開法治的指引。當前,勞動爭議案件數量大幅上升,類型多樣化、群體化趨勢明顯。應從建立專業審判機構,實現勞動審判職權配置的精細化、專業化;開辟綠色通道,推動勞資糾紛案件速調速決;延伸審判職能,構建勞資矛盾化解聯動機制;柔性司法,送法到企業和基層組織等角度和措施出發,推進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
【關鍵詞】勞動關系;法治;和諧;社會轉型
勞動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關系到每一名勞動者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企業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隨著經濟活動的日益活躍,勞動關系已進入矛盾凸顯期、多發期,勞動爭議案件數量居高不下,群體性事件和惡性事件時有發生,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任務艱巨繁重。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系統闡述了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提出了“以人為本、依法構建、共建共享、改革創新”工作原則,將依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勞動爭議案件民生保障密切相關的案件類型之一,是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工作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采取多種措施,依法化解各類勞動爭議,是人民法院服務保障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職責。
一、勞動爭議案件情況統計
(一)案件數量大幅上升。對比各地法院的統計報告可以看出,勞動爭議案件數量大幅上升的趨勢并未緩解。勞動合同類糾紛之所以持續上漲,與追索勞動報酬及經濟補償金類案件增長相關。沈陽市于洪區人民法院公布的數據也顯示,勞動爭議案件在2016年共受理472件,2017年受理889件,數量翻了一番,勞動爭議案件呈現出日益復雜、整體上升的態勢。由此可見,勞動爭議案件數量大幅上升的趨勢并未緩解。(二)類型多樣化趨勢明顯。隨著收案數量的增多,訴訟主體日益多元化,除了原有的普通工人、農民工還出現了企業高管、新畢業大學生等高學歷人員。案件類型從確認勞動關系、工傷賠償、二倍工資等一般爭議事項,已經擴展侵犯商業秘密、違反競業禁止、返還人事檔案等新類型。訴訟請求由單一走向復合,同一案件中往往包括支付經濟補償金、加班工資、補繳社會保險等多種訴訟請求。訴訟請求金額從一般為幾千至幾萬元為主,增加到以幾萬到幾十萬,甚至出現了百萬金額的案件。類型多樣化趨勢,增加了審理的難度,這就要求不斷提高法官的綜合素質和司法技能,培養專家型、復合型法官。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近三年勞動爭議案件審理情況介紹,與近年來,一些科技研發、金融服務等高科技企業的新型勞動爭議特征明顯,原告具有較高的學歷,訴訟中往往提出了股票期權等訴求,涉案標的額較一般勞動爭議高,個案訴訟請求標的額最高已經達到1500萬元。(三)群體化趨勢明顯。北京義聯勞動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對外的中國《勞動維權現狀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勞動者已逐漸由個體維權向群體維權過渡。報告指出,群體性案件的持續高發已成為近年來勞動爭議的重要趨勢。數據顯示,義聯在五年內所受理的10人以上集體案件數量迅速增長。群體性案件高發行業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其中,僅加工制造業和建筑業所占百分比就已達到79.37%。《報告》還指出,群體性勞動爭議案件中的涉案企業多為民營企業,此類案件占全部案件的69.84%。
二、當前勞動爭議案件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分析
(一)勞資矛盾尖銳,社會影響面大。在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情況下,用人單位在勞資關系中占有相對優勢。一些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漠視、甚至故意侵犯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許多企業用工不規范,個別政府部門為了追求經濟指標,以保護投資環境借口,對個別企業的一些違反勞動法和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做法視而不見。同時,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幾年來,職工法律意思提高,但與用人單位而言,仍處于弱勢狀態。而勞動者法律意識不強,發生勞動爭議的情況下,多數希望通過集體維權、聚眾上訪、圍攻企業、政府等過激行為解決矛盾,對社會穩定產生不利影響。(二)審理模式滯后,審判專業化程度低。勞動爭議案件劃歸法院民庭審理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形成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勞動爭議案件數量、性質、類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陸續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司法解釋,法律適用難度大,政策性強,由民庭審理或者由其他庭代為審理的模式已不適應客觀形勢的發展需要,制約審判工作的專業化發展,限制法官專業法律素質的提高,降低了勞動爭議案件審理的質量和效果。(三)解決爭議的周期長,效率低?,F行勞動爭議訴訟體制可以概括為“一調一裁兩審”。按照現行體制,在正常情況下勞動爭議解決也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從申請勞動仲裁,直至法院最后判決,最復雜的中間環節需要經過行政認定、工傷認定、傷殘鑒定、復檢等10余道程序。若是遭遇工傷事故,還要經歷申請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和工傷保險待遇索賠等必經階段,遠遠超過一般的侵權等民事案件審理周期。如果再加上用人單位惡意缺席,濫用管轄異議等手段,時間更加漫長。同時,一調一裁均無財產保全功能,客觀上成了給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不法企業提供了時間。因為結案周期長,引發很多勞動者不解,質疑法院的公正性。
(一)建立專業審判機構,努力實現勞動審判職權配置的精細化、專業化?!度嗣穹ㄔ旱谌齻€五年改革綱要》提出要“改革和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職權運行機制……形成更加合理的職權結構和組織體系”,設立專業的勞動爭議審判庭,可以達到審判職權配置精細化、專業化的目標。建議在一些經濟發達、勞動爭議案件數量多的地方人民法院,設立專門的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民事審判庭,由相對穩定的審判人員審理案件,努力實現勞動審判職權配置的精細化、專業化。(二)開辟綠色通道,推動勞資糾紛案件速調速決。勞動糾紛常常涉及眾多勞動者的利益,勞動者一方往往對快速解決糾紛有著迫切需求,人民法院受困于人力、物力、財力及制度架構等方面的原因,審判積壓情況并不少見,勞動糾紛難以的迅速化解。最高院《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若干規定》,此項機制實現了行政調解與司法確認之間的成功對接,具有矛盾調處迅速、程序簡易、受理糾紛的范圍大、自動履行率高等優勢。建議大力推動勞動行政機關行政調解與司法確認的對接機制,加快勞資糾紛案件速調速決。(三)延伸審判職能,構建勞資矛盾化解聯動機制。勞動爭議的妥善解決不僅關系到廣大勞動者的合法利益,也關系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同時因為勞動爭議案件多為群體性案件,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對勞動爭議案件應加大調解力度。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全方位的調解機制,通過行業調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訴訟調解四個調解主體的緊密結合積極化解矛盾糾紛。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各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勞動仲裁委員會等機關的職能作用,共同化解日益增加的勞動爭議,以促進家庭、社會的和諧穩定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四)送法到企業和基層組織。主動深入用人單位和基層組織,努力做到司法為民、司法利民、司法便民。從服務經濟發展大局的出發,指導用人單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文本,完善員工考勤記錄等制度,合法解除勞動關系。加強典型案例的宣傳,引導用人單位正確對待訴訟案件的審判結果。努力實現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與維護用人單位的生存發展并重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涂永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構建研究:現狀、問題與對策[J].社會科學家,2018(01).
[2]劉璐寧,孟續鐸.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背景下農民工超時工作問題探析[J].農村經濟,2018(7).
[3]黎建飛.從雇傭契約到勞動契約的法理和制度變遷[J].中國法學,2012(3).
作者:袁偉 單位:沈陽市于洪區人民法院
- 上一篇:網約工勞動權益保障分析
- 下一篇:特別私法勞動法定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