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電信探索

時間:2022-10-11 05:35:00

導語:思想政治電信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電信探索

在新的歷史時期,對思想政治工作系統的研究是一個基礎性課題,不僅有學術意義,而且具有現實意義。本文擬對此作初步探討。

一、思想政治工作系統的基本要素

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的工作,嚴格地說是教育者運用適當的教育方式,通過一定的教育內容,把正確的思想觀念灌輸給被教育者,幫助解決各種思想問題的工作。因此教育者、被教育者、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思想觀念和思想問題這六個基本要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構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統。

教育者是思想工作的發動者、組織者和實施者,其中發動者和組織者通常由一定的團體、機構擔任,而實施者通常是隸屬于一定機構或團體的個人。被教育者是指思想行為未符合教育者所傳播的思想意識形態,有一定思想問題需要解決的人,既可以是群體也可以是個人。

思想觀念是指教育者所主張、傳播的思想意識形態,包括政治、經濟、法律、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方面的思想觀念,本文稱之為主體觀念。與其相對應的是思想問題,它是指受教育者所持有的未符合主體觀念的思想,通常表現為一定的言論和行為。

教育方式是指教育者向被教育者傳播主體觀念,解決思想問題的方法和形式,主要是恰當地運用“情感”和“利益”等手段來為加強說理的效果服務。教育內容,是指具體教育過程中教育者針對被教育者的思想問題所采用的相應的主體觀念,它包括理想信念、組織紀律、利益關系等基礎性教育內容和形勢任務等針對性教育內容。

二、思想政治工作系統的矛盾關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復雜的對立統一體,諸要素之間既統一又斗爭,構成了系統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從系統的受施關系看,教育者是主體,被教育者是客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社會人和自然人的雙重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實際問題和思想問題,都需要接受教育。沒有天生的受教育者和超然的教育者,任何個人在教育他人的同時,必須首先接受教育。認清主客體之間的這種相互轉化的關系,有利于造成民主平等、團結和諧的思想政治工作環境。但是主客體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轉化,并不能掩蓋兩者之間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和相互斗爭。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為無產階級改造社會的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總是由黨作為根本主體提出目的、任務并領導和推進思想政治工作實踐的,總是把一定的人群作為客體的,即使在特定的范圍和問題上,主客體的區分也是明確的。一定的人群,只有其思想行為吻合主體觀念時,才可能成為主體;若其思想行為與主體觀念不相吻合,就只能是客體。否認兩者的區別,籠統地講群眾既是主體又是客體,就會把思想政治工作混同于群眾的自發活動,否認黨的作用,就會失去思想政治工作的社會實踐意義。

從系統的教育手段看,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分別起著媒介和載體的功能。必須有針對性地選用一定的教育內容向客體灌輸主體觀念,才能達到解決思想問題的目的。同時,根據特定的人和思想問題靈活地選擇恰當的教育方式,能促使人們更好地接受正確的思想理論,增強教育效果。一定的教育方式總是為一定的教育內容服務的,教育內容也總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方式對客體發生作用的。

從在系統中的地位作用來看,主體觀念是衡量客體思想行為是否正確、是否合乎規范的標尺。而思想問題,是指不符合主體觀念的客體的思想和行為,是需要加以解決的思想癥結。這就決定了主體觀念與客體思想問題之間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爭的特性。主體觀念和思想問題之間這種對立統一關系,構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動力源,影響和決定著思想政治工作的實踐內容和方向。顯而易見,主體觀念要在斗爭中保持不敗,就必須具有正確性,既要符合社會發展規律,代表絕大多數人民群眾利益,又要通過工作能夠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

以上三對矛盾關系,究竟哪一對是系統的基本矛盾呢?

從特有性看,系統所要解決的是主體觀念和客體思想問題之間的矛盾。主體開展思想工作,總是有所指向的,這個指向只能是偏離主體觀念的客體思想問題。特定人群,只有其思想行為偏離主體觀念時,才能成為客體。而同一個體或群體,隨著思想認識的轉變,其主客體角色也隨之轉換。并且,許多個人在完成自我教育過程中,主體和客體是同一個體。顯然,矛盾存在依據只能是主體觀念和客體思想問題之間的矛盾。這是思想政治工作和“整人”之間的區別。

從全程性看,主體觀念和思想問題之間的矛盾貫徹始終。主體開展思想工作,首先要弄清客體思想行為哪些不符合主體觀念,然后才能確定內容,采取措施,加以解決。通過工作實踐,使客體思想行為同主體觀念由不適合到基本適合,這時思想政治工作就告一段落。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主體觀念不斷更新,客體思想行為會出現一些新特性,二者又會出現新的矛盾,思想政治工作又進入新的過程,發展到新階段。正是這種矛盾的運動推動著思想政治工作系統的運動和發展。

從主導性看,主體觀念和思想問題之間的矛盾還支配著系統的其他矛盾。主體和客體,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之間矛盾的解決都服務于這一基本矛盾的解決,都是為了使主體傳播的意識形態轉化為客體的思想行為。主客體之間,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之間的矛盾關系隨著基本矛盾的產生而產生,隨著基本矛盾的發展而發展,隨著基本矛盾的解決而解決。

綜上所述,主體觀念和思想問題的矛盾是思想政治工作系統的基本矛盾。系統的基本任務就是依靠正確的思想理論消除不正確思想對人們的影響和作用,從而統一人們的思想認識,調動人們的積極性。

三、思想政治工作系統的哲學屬性

黨的思想政治工作是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鮮明的黨性、強烈的階級性、廣泛的群眾性和高度的實踐性等等。這些方面已有許多精當的論述。這里試從哲學角度分析一下思想政治工作系統的基本屬性。

一是開放性。世間萬物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著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統也不例外。雖然它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但不是一個封閉的與外界隔絕的東西,而只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從系統的基本矛盾是主體意識形態和客體思想問題來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種調節思想、統一認識的工作,應該從屬于上層建筑的意識形態領域。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不僅是系統的參與者,更是社會生活的參與者。主體觀念歸根到底來源于人們在各個社會領域中的實踐活動。而客體思想問題的產生和演變受社會存在的支配和制約,其原因絕大多數要在系統之外才能找到。因此,我們不能井底觀天,單純地從系統看系統,而要拓寬視野,全面客觀地認識外界因素對系統各要素的影響和作用,尤其要重視系統基本矛盾的產生、演變和外界諸要素的聯系。

二是運動性。思想政治工作系統也和其他事物一樣,始終不停地運動著,表現出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隨之出現。正是這種過程性和連續性的融合,構成了系統的運動性。思想問題產生后,由于教育工作開展得及時與否和好壞,而呈現不同的發展趨勢。主體的職責就是進行灌輸和疏導,把人們的思想弄通,使之沿著正確方向發展。由于發展趨勢不同和教育工作的優劣,會使人們的思想問題產生不同的結局,有的徹底解決,有的暫時平息,有的依然如故。主體的目的是盡可能把大多數人的思想引向積極面,盡可能減少消極面。

一個過程的結局,會對下一個過程產生顯著的作用,使思想政治工作呈現明顯的連續性。這種連續性大致可以分為延伸、轉折、突變三種現象。所謂延伸,是指前一過程發展趨勢的繼續。所謂轉折,是指前一過程發展趨勢受阻而變向。所謂突變,是指前一過程的矛盾激化,問題的性質發生根本不同的變化。正確的疏導可以防止突變現象的發生,而簡單粗暴地運用行政手段則容易釀成突變。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萬能的,對于有些人和事是必須采取行政措施的,但在運用行政手段的同時,一定要重視疏導,幫助同志弄清思想,認清錯誤,并十分注意各種突變前兆,防患于未然。

三是層次性。特定事物的聯系和發展總是在一定時空范圍進行的,表現出相對的層次性。思想政治工作系統也是如此。道理有大道理和小道理之分。大道理包含著許多小道理。世界觀人生觀是支配個體思想行為的根本因素,對客體的各種教育都應當圍繞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來進行。在具體的教育中,既不能只憑抽象的世界觀人生觀來作空洞說教,也不能只講小道理,甚至以實惠代替說理,以義氣充當原則,以許諾掩飾矛盾,而必須把大道理藝術地融合到小道理中去,使小道理始終貫穿著大道理,保證思想政治工作既有思想性又不失有效性。同理,我們要解決的思想問題也有大小之分,大的關系全社會,小的涉及個別人。涉及面大的群體性思想問題,要在相應的范圍內進行普遍教育,對于個體思想問題則以個別教育為主。有時群體思想問題是由許多個體思想問題組成的,對于這種思想問題,不僅要在質上認識清楚,還要在量上把握準確,以確保思想工作的有效性。

我們從哲學角度分析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系統的目的,是為了指導實踐,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系統的整體效能。由于系統的開放性的特點,我們要注意四個結合,即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思想批評和實際幫助相結合,論理說服和敘情溝通相結合,形象教育和理論教育相結合。由于系統運動性的特點,我們要做到前瞻性教育與勸誡教育相結合、經常教育與突擊教育相結合。由于系統層次性的特點,我們就得實行個別教育和普遍教育的結合。

總之,思想政治工作系統是社會系統的子系統。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是“高能”的,但不是“萬能”的,更不是“無能”的。我們必須正確地認識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學會析強辨弱,揚長避短,與其他社會系統相輔相成,使之發揮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