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人力資本開發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10 03:58:00

導語:經濟人力資本開發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人力資本開發研究論文

【摘要】:人才已經成為21世紀經濟社會中企業間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因素,企業間的競爭最終是人力資源的競爭。對人力資源的競爭最終在于對人才的獲得與開發。文章就先分析在區域經濟發展條件下合肥市實施人才戰略的必然性及目前影響對人才的吸引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人力資本;合肥;人才

一、實施人才戰略的必要性

知識經濟的來臨凸顯了人力資源的作用,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勞動力是掌握知識和技術創新的載體,所以人力資源成為最主要的資源,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最重要的力量。由于人才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高層次人才緊缺等問題突出的影響到安徽特別是省會合肥的經濟發展,安徽省也早在2001年度就提出了關于加強人才工作的若干問題的規定,認識到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故文章就針對現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點建議。

二、影響人才吸引的因素

1.人才在選擇城市時看重的是城市的整體環境,其中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經濟環境

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來講,合肥位于長江三角洲的邊緣,居中靠東,連南接北,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同時合肥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遍讀合肥的歷史可以發現,其發展始終離不開水,但是與經濟優勢相毗鄰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相比,盡管合肥城市化進程在不斷加快,但是其發展速度仍就緩慢,經濟優勢不夠明顯。目前,合肥從創意采用"引湖入城"策略到建設"湖濱城市"的策略,避免應即沿湖發展的過重負擔,城市和環境都比較容易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實現"湖濱城市"的發展構想。在經濟環境方面,合肥在中部六省省會城市中的整體競爭力還比較薄弱(如下表)。2004年合肥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分別為47和37個,而在05年度其外商投資企業為零。2006年度,合肥的GDP總值達1073.86億元,增長17.5%,在中部6個省會城市中實現了趕超山西太原的目標。可以發現,合肥的經濟實力和投資環境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并且合肥位于長江三角洲的邊緣,雖然城市化進程在不斷加速,但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與沿海開放城市普遍的迅速崛起相比較,合肥發展相對速度緩慢,經濟優勢不明顯。

2.人力資本質量分析

(1)人均受教育程度還不夠高。從2000年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所揭示的每十萬人擁有受教育程度人口統計結果來看,安徽在大專及以上、高中和初中三項指標上均排在中部六省的最后一名。從6歲及以上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來看,安徽為6.98年、山西為8.02年、河南為7.72年、湖北為7.77年、江西為7.55年,仍然排名中部六省的最后一位。

(2)人才短缺現象嚴重。盡管合肥具有明顯的科教優勢,合肥目前是國家唯一確定的科技創新城市試點。合肥現有全國知名的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也有很多大專、高職院校,但還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市場需求。同時合肥與中部的副省級城市武漢相比,高校及科研院所還不夠多,新技術、新產品的創新技術與拔尖人才極少,未形成強有力的核心優勢。合肥應當充分發揮獨特的科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并以高新科技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優化產業結構。

3.最具有吸引人才的因素--薪資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人首先需要滿足最基本的物質需要,然后才有更高層次的追求。由于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合肥多數企業給予員工的福利待遇相比之下不夠完善,特別是政府對教育支出的比例不夠高,研究經費缺乏,研究設備不足以及科研條件差均造成了大量人才的流失,科研院所與高等院校學術帶頭人與教學科研骨干流失現象嚴重。

4.企業的用人觀念和行政條框也影響人才吸引和人才潛力的發揮

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人都希望在具有濃厚的企業文化、充分自由度的工作環境中工作。這也是南方的一些城市在吸引人才時具有優勢的原因之一,因為在那里具有體制優勢的民營企業和"三資"企業已經成為人才使用的主體,用人觀念和管理方式較為先進。但是在合肥,由于處于中部地區,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和小生產者傳統觀念影響,重視人才觀念,還未形成全社會的共識,特別是一部分領導干部思想中,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不強,未能站在戰略的高度認識和處理人力資源開發與發展經濟的關系。在用人制度上仍有嚴重的"官本位"思想,只唯職位、學歷和職稱,不惟品德、知識和能力,管理多、服務少、重使用、輕培養、管理水平不夠高。正是管理中存在的條條框框阻礙了人才的吸引,造成許多優秀人才的缺失。

三、實施人力資源開發的措施

1.創造良好的"以人為本"的環境

大力加強人力資源開發重要性的宣傳。通過創造、優化一個由關心人、尊重人、愛護人以及和諧的人際關系等方面構成的人才生態軟環境來達到拴住人心的初級目的,進而做到"以才興業、以業聚才、以才引才、以才育才"。同時,充分運用"二八"規律,集中優勢資源,先形成相對于周邊的獨特局部比較優勢,進而隨經濟的發展而不斷擴大和深化這種比較優勢。同時合肥要進一步提高對周圍城市的輻射力和吸聚能力,培育全民創業意識、進一步激發創業活動,以增加民營經濟的比重,提高經濟的活躍程度。

2.加快人才引進方式改革的步伐

(1)作為創新型城市的試點,應依托合肥高新區和開發區,實施教育產業、制造業、旅游業的追求和啟動,努力把合肥建設成為中部地區乃至全國充滿創新活力的"先行城市"的奮斗目標。在立足充分挖掘現有人才潛力的基礎上,以培養和引進高素質的黨政領導人才和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高層次人才為突破口,通過切實增加科技和教育投入,培育和造就一支在各個領域具有全國乃至國際競爭力并能參與全國以至國際科學的科學家、工程師以及高素質的勞動力大軍。(2)政府要優化環境,提高效能,落實政策。對于全國重點院校本科或者碩士學歷以上人才,可以實行先落戶后找單位,先工作后辦手續,給企業和用人單位自主用人權,可向市政府備案,無需審批。

(3)嘗試走出國門,開展在境外招聘人才的工作,全面打造面向世界的吸引留學人才的"綠色通道",積極開發留學人才資源。同時,創造良好、寬松的體制環境、政策環境、工作環境和人文環境,構筑"人才歸巢"通道,實現人力資源的可持續供給。

3.推進教育資源重組,加大人才開發力度

構造市場化、科學化和國際化的教育培訓體制,大幅度提升勞動力素質,進行人力資源的深度開發。除了繼續發展普通教育外,應創造條件,逐步建立更能適應技能要求變化的實用性強的培訓體制,完善技能承認制度,提高人才開發能力。

(1)大刀闊斧地重組現有的大中專教育資源,尤其是中專和師范,引入多元辦學主體,根據市場需求,興辦各類專業實用人才的教育產業,特別是要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加強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提升職業教育,推進繼續教育,逐步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城市",充分發揮合肥科教文化優勢,構建合肥科技創新和應用體系,打造產業界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相結合,鞏固和提升合肥的科教城市地位,培育創新文化,使合肥成為具有較大影響和鮮明特色的全國科教中心之一。

(2)制定鼓勵政策,引導企業特別是有實力的大企業、大集團,利用自己的職工培訓設施或者同國外高校聯合辦學,加大人力資本開發力度,同時,政府在稅收、利息方面予以支持。

參考文獻

[1]張一力著.人力資本與區域經濟增長[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2]白雪.構筑北方人才高地--對大連市人才戰略的思考[J].北方經貿,2004,(3).

[3]楊杰.創造特色舞臺托舉安徽未來[J].決策咨詢,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