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與企業需求結合培養后備人才論文

時間:2022-04-23 09:28:00

導語:高校與企業需求結合培養后備人才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與企業需求結合培養后備人才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企業從高校儲備人才的現實意義;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的現狀;開拓企業人才儲備與大學生實踐互動的雙贏局面幾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國每年有上百萬的畢業生走出高校,進入社會、企業從高校儲備人才可以減少員工流失、企業從高校儲備人才是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服務的、時代的發展對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力資源的競爭由學歷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戰略轉變、買方市場狀態下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與企業之間合作培養學生己經成為備受關注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完善校外實習機制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社會保障機制的不斷完善,企業人才流動速度越來越快。無論是人才正常的流動還是突發性的人才流失,企業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人才短缺問題,人才儲備就必然成為企業未來人力資源發展壯大的必然手段。人才儲備是指通過一定的組織行為、政策導向和市場配置手段,有目的地把事業急需的高素質人才聚集到發展的第一線,在使用中培養高層次后備人才的一種具有前瞻性的人才開發和積蓄機制。

我國每年有上百萬的畢業生走出高校,進入社會。從2003年的212萬,到2004年的280萬,到2005年的338萬,到2006年的413萬人,大學畢業生人數一路攀升,2007年竟高達495萬。在眾多的大學畢業生中,企業竟很難找到合適的人才。這和如今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方面,大學生找工作“踏破鐵鞋無覓處”,另一方面,企業又為找不到合適的人才而焦頭爛額。因此,把兩方的需求有效的結合起來,不僅能促成“雙贏”的局面,更能維護社會的穩定。

一、企業從高校儲備人才的現實意義

培養造就、留住并使用好大批高層次人才,特別是高素質、勇于創新的年輕后備人才,是實現人才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保持經濟較長快速增長期的必然要求。儲備的目的是留住和用好人才,為企業人才流動做好準備;面對高校儲備的對象是高學歷、高素質、高層次人才,針對具體崗位提前對預備人才進行培養、鍛煉,使他們提前熟悉業務,當人事變動時能快速上崗;儲備的根本任務是優化人才結構,激發隊伍活力,促進人才成長,拓寬選人用人的視野。

(一)企業從高校儲備人才可以減少員工流失

人才作為一種資源,先天具有向最有效率的地方流動的特性,所以,在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類型、甚至同行業競爭對手之間,開始了空前激烈的人才爭奪戰。人才爭奪必定有大部分企業面臨人才流失的現象,人才流失使企業承擔巨大的成本,包括人才交替成本、“無形資產”的流失、文化蛻變成本等。因此,如何防止人才流失,為企業的發展留住人才是眾多企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難題。

從高校實習生中儲備人才可以有效的解決這個難題。很多企業反映,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畢業生離職率高,對公司的忠誠度低,這其實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主要有薪資期望落差、技能不能得到充分發揮、個體適應性差等因素。實習生在企業中實習的過程已經對企業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對自身能力也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工作過程中還鍛煉了團隊合作能力,并且接受了企業的文化熏陶,這些都能有效降低未來的離職率,防止優秀人才的流失。(

(二)企業從高校儲備人才是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服務的

盡管人才市場的發展已經使企業在招兵買馬方面輕松了許多,但合適的人力資源并不是企業可以用錢在市場上隨時隨意能夠購買的,這也是人力資源與其他資源最大的不同點。因此,“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內部培養是企業人才儲備的重要部分,強調人才重要性,應該把人才的培養放在首位。大學生在校期間接受了先進的專業知識和高素質的教育,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還具備很強的創新能力,企業如果能把這些優秀的大學生納入自己的人才庫,給他們提供實踐機會,使他們能夠把自己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企業的實踐結合起來,并為其中優秀的學生“量身定做”培訓計劃,不僅為企業帶來收益,還能造就一批高技能、高素質的人才隊伍,使企業在發展戰略上獲得長足的人才支持。

二、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性

(一)時代的發展對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

知識經濟時代的特點對人類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一次性學習終身受用的傳統觀念和相應的學習、生活模式已經過時,終身學習的理念已逐步被教育和社會各界接受。新的時代特征對人才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僅要學會學量的高新尖知識,更要具備極強的創新意識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同時,對團隊合作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專業知識技能以外的能力也有了較高的要求。可見,能力培養成為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趨勢,高等教育己經不能僅僅局限于傳授知識,更要重視對學生走向社會后所需要的各種能力的培養。

(二)人力資源的競爭由學歷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戰略轉變

如今,學習越來越成為人類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手段,是增加個人收益、提升個人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因此,《中國教育與人力資源問題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必須實現從學歷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戰略轉變,全面實施能力發展戰略,包括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就業能力、工作轉換能力和創業能力。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將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視為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抓手,也為高校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提供了有力依據,指明了改革方向。

(三)買方市場狀態下對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縱觀近幾年大學生就業現狀,在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狀態下,用人單位對錄用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學歷與知識已不是用人單位唯一的選賢依據,實踐經歷與能力水平在大學生成功就業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實踐能力是當前用人單位招賢納士的重要衡量標準,也是大學生自身順利實現就業和個體發展的重要需求。

三、高校與企業聯合培養學生的現狀

在國外,高校與企業之間合作培養學生己經成為備受關注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學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學校教育和直接獲得實際經驗的校外工作有機結合,形成了以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的合作教育模式。同時,實踐能力本身固有的“實踐性”特征也要求高校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積極引入各種社會資源,構建起校內與校外、大學與用人單位之間全面互動的合作培養機制。

相形之下,我國至今為止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高校與用人單位聯合培養學生的有效合作機制,一些用人單位接收大學生實習是零散的行為居多,系統地參與高校的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工作的較少。用人單位配合學校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工作大多是依靠個別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或企業領導人的覺悟程度及其對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工作的認識程度。此外,企業接收學生實習過程中涉及到的學生人身安全、技術保密、成果分配、待遇等方面的法律與政策保障也很不健全,勢必影響用人單位參與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積極性及實際培養的效果。

長期以來,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較為突出的一種關系特點是供求關系,即人才培養方和人才雇用方的關系,鑒于大學自身固有的獨立性、學術性以及用人單位的市場性、利益性特征,二者之間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是沒有過多的“交集”。隨著高等教育服務社會功能的逐步突顯,其開放性也不斷加強,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市場出現的各種新狀況也對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嶄新的要求,即由相互獨立走向相互合作。很多高校已在積極探索“訂單式”教育,使工科和理科專業學生在學期間便通過實習等方式與用人單位建立聯系。例如,中國石油大學與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洋石油三大石油公司合作成立了教育與就業指導委員會,共同協商人才招聘事宜。三大公司聯合進校招聘,參聘單位300多家,1083名畢業生順利簽約,占2006屆本科畢業生的70%。新疆油田、青海油田等也在學校設立了獎學金,積極吸引學生到基層工作。

四、開拓企業人才儲備與大學生實踐互動的雙贏局面

國外對企業和學校之間的聯動機制已經趨于成熟,國內也相繼出現了一些好的合作方式,例如產學研、校企聯合培養基地等。這些合作方式,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實踐機會,也為企業儲備人才拓寬了渠道。為了更好的實現企業人才儲備與大學生實習互動的雙贏局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進一步完善校外實習機制

實習是當前高校與用人單位之間加強聯系、合作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一種重要形式,但目前我國高校的大學生實習制度在時間安排、形式類型、內容及管理指導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主要需要改善以下幾方面:1.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信息和機會;2.不同年級的學生分散安排不同的類型、不同內容的實習;3.盡可能與專業掛鉤;4.臨近畢業的學生應該突出就業的特點。

(二)利用項目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

高校與企業之間可以有很多合作項目,這在很大程度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同時,項目合作既可以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分別開展,也可以融合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專業的學生,組成復合型的團隊共同完成項目任務,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

企業在和高校互動培養學生的過程中,要著重發現人才,把適合企業發展的學生納入自己的人才庫,通過儲備人才,優化內部結構,激發內部活力。

1.根據大學生實習期間的工作表現,工作潛力,未來發展方向等方面的綜合評定,建立企業的人才庫,對進入企業人才庫的優秀大學生進行導師——學生式的培養方式,使他們接受更多更專業的實際經驗與技能培訓,從而激發出更大的潛能。

2.進行培養的對象要針對某一級別,而不是具體崗位。對于不同層次的員工及其具體的工作性質,應制訂不同的培訓目標和深度。例如,一線的操作人員,加強其特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人力資源部門還可以協助員工進行“個人職業生涯設計”,并提供相應的培訓計劃和目標或進行崗位調整,盡可能地去發展他。對具備未來管理者的潛質的學生,應分析并量身定做培訓課程,加強其短缺能力的培訓和綜合培訓。

3.進行人才儲備時,要把個人發展目標與工作結合起來,使個人發展與企業發展相得益彰。只有大學實習生的個人發展目標與企業發展目標相融合,他們才能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工作積極性才能得到有效提高,不僅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自身的發展也能得到實現。

促進高校與企業對大學生聯合培養的機制,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導向與支持是高校有效開展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工作的重要保證,也是促進高校與社會用人單位之間建立起有序的合作培養機制的重要保證。國外很多發達國家都制定了相關政策來鼓勵用人單位參與高校實踐能力培養工作,其中最常見的是減稅政策。我國政府可以嘗試通過減免稅收、為高校在政策導向和經費上予以相應的支持等優惠政策,進一步鼓勵用人單位積極參與高校培養大學生實踐能力的活動。

【參考文獻】

[1]趙世亮.探索建立以高校畢業生為主的人才儲備制度[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4,(11).

[2]陳杰.我國現階段大學生失業的理論分析與對策研究[D].優秀碩士論文庫.

[3]董盈盈.關于我國大學生實踐能力及其培養的研究[D].優秀碩士論文庫.

[4]陳國柱.新世紀高校社會實踐模式研究.高等理科教育[J].2001,(1).

[5]尹惠.大學生就業的弱勢地位及其原因和對策分析[J].寧波大學學報.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