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基礎內涵分析科學定位當代青年論文

時間:2022-05-07 06:17:00

導語:人才基礎內涵分析科學定位當代青年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才基礎內涵分析科學定位當代青年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勞動力、人力資源、人力資本、人才;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是勞動力價值層次區分的基礎;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是勞動力價值層次區分的核心;勞動報酬是勞動力價值層次區分的標志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人力資本是經過開發的人力資源,是對人進行投資形成的、人力資本產生要有兩個社會歷史條件、勞動二重性是馬克思科學勞動價值理論的核心內容、現代科學勞動同樣是抽象勞動的支出,是高級復雜勞動,是簡單勞動的大量倍加、人類生產勞動逐步由體力勞動為主轉變為以腦力勞動為主、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間、商品的自然要素價值越來越小,勞動的價值越來越大、人才的創新能力不是憑空賦予的天賜財富、當今世界,科技進步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是勞動力價值層次區分的基礎,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是勞動力價值層次區分的核心,勞動報酬是勞動力價值層次區分的標志。現實社會無論什么樣的人才,究其本質首先是一個勞動者,憑借自身的能力所創造的價值及對社會的貢獻確定自己的位置。為使當代青年學生對自己有一個科學的人才定位,有必要從人才最基礎的內涵給以分析。

關鍵詞:勞動力價值;勞動報酬;人力資本

美國心理學教授、職業指導專家約翰•霍蘭德分析了職業差異性、層次性的客觀存在,論證了人的勞動是一種有差別的勞動,這種差異不僅僅是一個數量多少的問題,更是一個層次水平的不同。現實社會無論什么樣的人才,究其本質首先是一個勞動者,憑借自身的能力所創造的價值及對社會的貢獻確定自己的位置。為使當代青年學生對自己有一個科學的人才定位,有必要從人才最基礎的內涵給以分析。

一、勞動力、人力資源、人力資本、人才

馬克思指出,勞動力,即人進行勞動的能力,是“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勞動力的使用就是勞動。一般的“勞動過程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在一起了。”在馬克思看來,創造價值的勞動即包括體力勞動,也包括腦力勞動,而且,這兩種勞動在生產過程中是結合在一起的。雖然在不同社會、不同科技的發展下,在不同的形式的勞動中,體力和腦力的支出會有不同,甚至區別很大,但絕不會有什么純粹的體力勞動或純粹的腦力勞動。

所謂人力資源,又稱“勞動力資源”或“勞動資源”,是指某種范圍內的人口總體所具有的勞動能力,它是以人口為存在的自然基礎,存在于人的自然生命機體中的一種國民經濟資源。

人力資本是經過開發的人力資源,是對人進行投資形成的。一般來說,凝結在勞動者身上的知識、技能體力健康狀況等構成了人力資本。換言之,體現于勞動者身上以其數量和質量形式表現的資本即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產生要有兩個社會歷史條件:一是知識、技術、信息成為商品;二是整個社會經濟直接依據知識和信息進行生產、交換和分配。其中第一個條件,即知識、技術、信息與勞動力分離成為商品,是人力資本產生的前提條件。尤其是經驗型的知識,它直接內化于人的自身,形成某種特殊的勞動能力,這種勞動能力轉化為人力資本就成為可能。但是,僅僅有這一個條件人力資本還不能產生。在工業經濟社會中,科學技術進步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充分認識,并且知識已經成為商品進入經濟交易,其典型代表就是工業產權。然而,在工業經濟下,承擔復雜勞動的高級勞動力并沒有轉化為人力資本。只有當第二個條件得到滿足,即知識經濟時代到來,當整個社會的生產、交換和分配圍繞著知識而展開時,人力才可能作為一種資本參與分配,獲得經濟剩余。

二、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是勞動力價值層次區分的基礎

勞動二重性是馬克思科學勞動價值理論的核心內容。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此作出了精辟的論述。他將勞動區分為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簡單勞動指一定社會一定時期普遍的、大多數勞動力可以從事的勞動,簡單勞動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全社會價值量決定的標準或尺度;而復雜勞動則指必須經過特殊的培訓的勞動者才可以從事的勞動,其所創造的價值是簡單勞動的倍加或倍乘。

現代科學勞動同樣是抽象勞動的支出,是高級復雜勞動,是簡單勞動的大量倍加,過去人們往往只注意勞動報酬而不注意貢獻報酬。在研究勞動報酬時又不重視現代科學勞動是高級復雜勞動在創造價值中的倍加作用。雖然今天的技術水平對李嘉圖、馬克思所處的時代來說已今非昔比,科學技術的復雜程度和它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的作用也已發生了質的變化。但是無論現時的技術已經多么復雜,里面凝結著多么高級和復雜的勞動,它對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又起著怎樣的決定性作用,在同樣多的時間里創造的使用價值量多于以前的千萬倍,但它們在價值形成過程中的根本作用則沒有任何改變,它們仍然是只能把它本身原有的價值轉移到新的產品上,而不可能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出絲毫的新價值。

從馬克思創立勞動和勞動價值論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特別是新的科技革命和知識經濟的蓬勃發展,人類生產勞動逐步由體力勞動為主轉變為以腦力勞動為主。人類生產及社會服務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正在不斷提高,許多繁重、重復的體力勞動正在被各種自動化機械和計算機所替代,對勞動者知識和技術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若要從勞動力要素方面來提高勞動,就不能只是簡單勞動的增加,而只能是提高勞動的質量,也即提高生產中復雜勞動的比重。所以,在商品經濟的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的矛盾中,就可以引申出這樣一個結論,即,復雜勞動更體現著生產力的進步,它在價值形成和社會財富的創造過程中的重要性具有不斷上升的趨勢。正因為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客觀存在,才使勞動力價值出現了層次區分。

三、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是勞動力價值層次區分的核心

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間,體力勞動對于人類的產生、生存和發展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勞動創造了人。生產力水平越低,體力勞動越重要,體力勞動的實踐發展了人的智力。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腦力勞動的作用和地位越來越重要,特別是知識經濟時代,各種科學技術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單純的體力勞動是無法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對于腦力勞動的認識已達到新的水平。

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DECO)在當年的《科學、技術與產業展望》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概念。知識經濟的內涵在通常意義上講,就是以知識生產、應用、傳播為基礎,以知識創新為主要動力的經濟形態。它是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人類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生產要素中智能性要素在分配關系中的地位大大提升,創造性勞動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人才價值得以更充分廣泛的認可。創造性勞動等于倍加的重復性勞動,在分配關系中其地位突出。這種劃分既充分體現了知識經濟時代價值創造的特點和客觀狀態,又把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融合在一起。

到了發達的現代工業社會,商品的自然要素價值越來越小,勞動的價值越來越大。產品中所含的科技因素越大,其價值中的勞動要素越大。到了今天,許多商品中的自然要素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大多數的價值是人的勞動價值[特別是腦力勞動價值]。進一步說,在今天的知識經濟里,知識性的商品中就根本不存在自然要素的價值,完全是人的腦力勞動的成果。因此,隨著科技進步,人類社會中商品的自然物質成分越來越少,人的高級勞動成分越來越大。咨詢公司的一份報告,完全出自人的頭腦,這種商品的勞動價值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價值,而是復雜的腦力勞動價值。一項專利技術,完全是人腦的勞動價值,當它被用于產品的生產制造之后,產品也被賦予了腦力勞動價值。

由此可見,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客觀存在,使勞動力價值出現了層次區分,而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形成是由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決定的,所以,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是勞動力價值層次區分的核心。

四、勞動報酬是勞動力價值層次區分的標志

盡管從社會需要的角度來看,職業間不必區分重要與否,或說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現實生活中,職業間的差別本身是一種客觀存在而非人的主觀意愿,因此承認和運用職業的層次性是非常重要的。從勞動報酬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勞動力價值的層次區分。

人才的創新能力不是憑空賦予的天賜財富,在現代社會專業化分工如此細密、技術技能要求如此尖端的情況下,很少有人能不經過正規教育和專業培訓就能登上科學的殿堂。對人的投資在這個時代益發凸現在一個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這種投資集中體現在受教育的程度上,由此形成了人才的層次。如果我們以人才為主線進行分析,社會對人才層次的需求是廣泛的,具體來說包括中專、技工、高職高專、大學本科、碩士、博士、院士等各個層次。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知識經濟是建立在正確認識、運用客觀規律和人類創造的先進科學知識基礎上的。正確認識和運用客觀規律,不能依靠單純的體力,而須有賴于智力即腦力勞動。勞動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勞動經驗越豐富,復雜腦力勞動和創造發明的能力就越強,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就越快,體現在勞動者自身價值的勞動報酬就越高。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是根據職業的社會評價去區分不同的層次。職業的社會評價取決于各種不同職業的體力腦力支出、工作的復雜度、工作的輕松性、教育資格條件、在工作組織的權力結構中的地位、工作內容的自主權、收入水平、社會聲望、個人興趣與才能的發揮程度等方面的差別。總的來說,職業的層次性高低的標志就是經濟收入的多少。無論是在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下,勞動報酬都是勞動力價值層次區分的標志。伴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年輕人大量增加,而對勞動力價值層次區分知之甚少,影響了自身價值實現。了解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有關勞動力價值層次區分的理論,有利于對目前接受不同層次,不同類型教育的青年學生自身定位,使他們對高素質勞動者有深刻的理解,幫助引導他們科學的實現自身價值。

參考文獻:

[1]托夫勒.力量的轉移[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0.

[2]托夫勒.未來的沖擊[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

[3]奈斯比特.大趨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4]秦言.關注知識經濟知識經濟時代的生存與發展策略[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