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略高度強化社科人才隊伍構建
時間:2022-06-10 08:26:00
導語:從戰略高度強化社科人才隊伍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哲學社會科學的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推進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哲學社會科學起著先導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大力加強社科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大繁榮,才能使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社科人才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是帶動社會發展的兩翼,一個國家的社會科學發展水平對整個國家的制度建設、政治決策、社會管理和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社會科學人才在這一社會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則更加具有決定性意義。他們既是新知識、新理論的創造者,又是其他精神活動的指導者,更是政治決策的咨詢參謀者和社會歷史前進的推動者。可以說古今中外的社科人才在整個人類的文明史、文化史上都作出了卓絕的貢獻,在社會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在古代社會,學科分界尚不明顯,很多社會科學人才知識結構比較完備,往往集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法學家、教育家、科學家等身份于一體,且相比于純理工技藝人才,社會科學人才更加接近權力的中心,能更加直接地為統治者服務,因此對推動社會發展變革的作用也就更加顯著,每次重大的社會歷史變革可以說都是在社科人才的大力倡導和推動下才得以實現的。到了近代社會,隨著工業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社會分工日益分化,專業門類也日趨精細,且因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期“功利性”需求,相比于自然科學人才,社會科學人才的地位曾一度下降。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對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作用并沒有因此而逐漸消弭,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社會科學人才仍然發揮出強大的歷史作用。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中央發出“文化強國”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號召,為社科人才賦予新的歷史使命。首先,文化強國離不開社會科學的理論引領作用。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必須以理論為先導,先進的理論才能引領先進的文化,這需要社科人才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也離不開社科人才的研究與創新。最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更需要發揮社科人才智囊團和思想庫的作用。因此,無論從幾千年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還是從當今時展的迫切需要來看,我們都要從戰略的高度來加強社科人才隊伍建設。
二、我國社科人才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社科人才隊伍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人才環境不斷優化,社科成果不斷涌現,人才作用得到較好發揮,但與繁榮社科事業,建設文化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社科人才隊伍建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學術風氣浮躁影響學科布局和社科人才培養。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不少人因追逐經濟利益而變得浮躁起來,在學術領域表現為學術風氣浮躁,這對整個社會科學的學科布局和人才培養都產生一些負面影響。尤其是文史哲等傳統學科,因很難在短期內看到其研究的作用和價值,更談不上產生較大的直接經濟效益,受影響較大。以高校為例,一方面,因為面臨招生困難、資金保障不足等多重因素,許多非重點高校已經取消對傳統學科的招生,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重點一級學科覆蓋面極窄,主要集中在極少數重點大學,即使這樣,這些專業的招生也是每況愈下;另一方面,因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尤其是一些傳統學科和理論工作者收入相對微薄,不少研究者開始另謀“出路”,轉投經濟、法律、金融等熱門行業。長此以往,社會科學尤其是一些傳統學科的發展前景的確堪憂。
2.培養模式守舊導致高層次創新型社科人才相對缺乏。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社會科學研究有了新的發展,呈現出新的特點,如田野調查、數學統計等自然科學研究的方法逐漸滲透到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社會科學的跨學科研究正逐漸興起;國內國際學術界的交流也日趨頻繁。這些都給社會科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但與此同時,對社會科學研究者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需要具備量化研究、趨勢研究、創新性研究以及跨學科研究的能力和水平。而當下的社科人才培養模式還沒有完全從新中國成立之初那種專業分界明顯的前蘇聯式學科模式中走出來,以至于社科人才培養容易畫地自限,因循守舊,很難培養出高層次創新性的社科人才。
3.評價激勵機制不完善影響社科人才積極性。社會科學受重視的程度查比自然科學還有較大差距。這不僅體現在社會輿論對社會科學及其研究成果的評價上,還體現在對社科人才的評價和激勵機制上。首先在評價機制上沒有體現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不同特點,基本上是各種量化指標硬性“一刀切”,有失靈活,甚至有失公平和公正,在一定程度上也挫傷了社科研究者的積極性,并迫使其放棄專心研究而亟于名利甚至是忙于生計,很難進行嚴肅的學術研究。在激勵機制上,一方面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缺乏像自然科學兩院院士那樣的榮譽激勵機制,也沒有設立國家級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獎勵;另一方面,在經費投入上,相比于自然科學也是相差甚遠。這些都成為影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積極主動性的重要原因。
4.青年社科人才培養力度不夠致使社科研究后繼乏人。如果說前面三點是當下社科人才隊伍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那么青年社科人才培養力度不夠則不僅僅影響當下,而且將影響到社會科學的將來。首先,如前所述,當前高校部分社科類專業的招生形勢已經非常不容樂觀,青年人在考大學填報志愿的時候回避這些社科類專業,即使有學生對這類專業感興趣也會因為家長的反對而被迫放棄。其次,當從事這些專業學習的學生畢業找工作時,再次面臨就業難的尷尬局面,因為不少高校都已經取消了這類專業的招生或大大壓減了招生比例,與此同時也就減少甚至取消了這類專業的教師崗位設置,而高校是社科類研究人才就業和從事研究的主要平臺,社科研究崗位隨著時間推移日趨飽和,致使不少有志從事社科研究的青年人甚至是博士畢業也不得不放棄社科研究而轉投其他行業,或者因為從事社科研究與從事其他職業之間巨大的收入差距而選擇放棄前者,造成人才資源的巨大浪費,也使社科人才隊伍的年齡梯隊結構難以很好地形成。即使是進入社科研究隊伍行列的青年研究者,工作后也面臨著生活、科研等多重困境,最終還是選擇“轉身離去”,許多學科尤其是相對“冷門”的專業出現研究者青黃不接、后繼乏人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以改革創新精神抓好社科人才隊伍建設
當前,社會科學發展面臨著重要戰略機遇期,社科人才隊伍建設更是具備良好政策支持和環境支撐。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和積極有效的措施抓好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建設,逐步形成社會科學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良好局面。
1.樹立科學人才觀,營造社科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是帶動社會發展的兩翼”、“社會科學人才和自然科學人才同等重要”等科學理念,切實把重視和加強社科人才隊伍建設放在戰略高度和突出地位,把社科人才發展作為事關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要積極借鑒發達國家和地區優化社科人才環境建設的成功經驗,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切實解決制約社科人才成長和作用發揮的各種瓶頸,不斷優化社科人才成長環境。對社科人才和社科成果要加大宣傳力度,從橫向和縱向組織結構上擴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的活動舞臺、參政議政的渠道,協調各種專業學會并吸收更多哲學社會科學家進入各級人大和政協,充分發揮他們作為政府智囊團的作用,改變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輕視社科研究的觀念,形成有利于社會科學發展和社科人才成長的輿論環境。要堅持政策引導,研究制定更多優惠政策,鼓勵優秀社科人才投身到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施展才華、實現抱負。同時要將這種觀念和良好氛圍進一步轉變落實為政策和舉措,并大力改善社科人才工作和生活條件,實實在在地為社科人才隊伍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
2.創新人才發展模式,培養造就高層次社科人才。社科人才隊伍建設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要培養造就高層次的社科人才,并通過他們卓有成效的工作引領我國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而要做到這點首先必須要從人才發展模式上進行創新。在社科人才的基礎培養方面,高校社科類的教育模式要進行改革,在學科、專業、課程和教學內容設置上進行全方位、深層次的探索和創新。如近年來一些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打通”文史哲,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專業方向的做法就很值得推廣和借鑒,這樣有利于多學科的知識內容、方法形成一個有機結合體。從而夯實社科人才廣博的知識基礎和扎實的方法論功底,這樣才能對將來所從事的專業研究領域有比較全面清晰的認識,對學科乃至社會的發展趨勢有比較準確的把握,而不至于“管中窺豹,只見一斑”,還有利于社會科學的交叉性跨學科研究和創新,推動社科研究出高水平的新成果。要加強與國外學術界的交流,培養社科人才的國際眼光,可以通過“交換生”的形式多選派社科類專業的學生到國外高校進行交流學習,多給社科研究者創造國際學術交流研修合作的機會。與此同時也可以聘請國外知名學者到我國來做訪問學者和客座教授,多設立國際交流合作項目,以此來拓展我國社科研究者的國際視野,使社科研究吸收和借鑒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有益成果。還要大力實施“社科名家培育工程”,財政每年拿出專門的經費重點扶持、資助和宣傳優秀社會科學專家和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專家等領軍人物,并根據經濟增長速度給予進一步遞增投入,形成有重點、多層次、全方位的長效激勵機制,著力推出一批有世界影響的優秀社科人才。
3.健全完善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廣泛調動社科人才積極性。激發社科人才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活力,必須從建立和完善相應體制機制著手。要堅持黨管人才的原則,改進黨管人才的方式方法,進一步完善社科人才管理體制。要在創新社科人才培養開發、評價發現、選拔任用、流動配置、激勵保障機制上下功夫,形成更加科學、更具活力的一整套機制。首先要有效落實社科人才投入優先機制,這里的優先不是指社會科學要絕對無條件優先于自然科學,而是在目前社科投入極大地低于自然科學研究的現實狀況下,新增投入應當適當優先考慮社會科學,逐步提高發展性投資中用于社科人才資源開發的比例,健全政府、社會、用人單位和個人多元化社科人才投入機制,以改善目前比較緊迫的社科人才基本待遇過低、研究條件較差和研究經費缺乏的問題。其次,要完善選拔任用和流動配制機制。在社科人才選拔任用上,要堅持業績導向,克服“官本位、行政化”傾向,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陳舊觀念,還英雄以本色,給人才以公道,為每個社科人才提供公平機會;在社科人才流動配置上堅持市場導向,徹底消除城鄉、區域、部門、行業、身份、所有制等限制和羈絆,通過合理流動達到最佳配置,取得最大效益。再次要逐步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在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獎和社科職稱評定方面,要根據社科研究的特點,進一步把握原則、細化標準,堅持以成果質量、論文水平為唯一標準,堅決杜絕人情關系等不正之風,提升各種獎項和學術職稱的含金量,樹立相關制度的權威性,真正調動廣大社科研究者的積極性。在榮譽激勵上可以考慮建立哲學社會科學院士制度,設立全國性的社科成果評獎,從而把廣大社科研究者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此外還要進一步建立健全社科人才保障機制。要建立高層次社科人才醫療卡制度,提升高層次社科人才的醫療保障服務水平。要通過財政支持、社會動員和政策傾斜等手段,積極推進社科人才安居工程建設,切實改善社科人才的生活居住條件。要實行社科人才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研究出臺地方附加津貼制度,加大向貧困落后地區發放地區津貼的力度,防止或減少人才的流失。
4.重視青年社科人才培養,優化社科人才隊伍結構。在社科人才隊伍建設中要把青年人才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和生力軍,在現有基礎上加大培養力度,多予支持,多給機會,多搭“梯子”,多壓擔子。要實施青年社科人才培養計劃,每年省財政拿出一定的經費重點扶持、培養和資助青年人才。要積極大膽運用中青年著名學者擔任學科帶頭人,形成方向穩定、結構合理的科研團隊或教學團隊,激發并帶動中青年教師參與科研和教學的積極性;積極支持他們、申報各級各類課題、申報科研獎項;積極支持推薦他們參加各類人才的評選以及到國內外學術團體任職,提供促其成熟和發展的機遇和平臺;要讓社科領域每個學科方向都有老、中、青三代的高層次核心人才,以此形成結構合理的社科人才梯隊,為社會科學的長遠發展“謀好篇,布好局”。
- 上一篇:冷鏈物流人才情況思索
- 下一篇:檢察院重點工作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