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文化消費狀況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17 02:49:00

導語:農民工文化消費狀況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工文化消費狀況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農民工文化生活狀況不僅關系其自身發展,還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農民工的文化消費狀況則直接反映出自身的文化生活現狀,具有鮮明的特點。本文以抽樣問卷調查方法和社會觀察法對青島市農民工的文化消費內容、形式進行調研,分析其影響因素,并提出相關對策,以期為政府決策提供相關依據。

關鍵詞:農民工文化消費對策

農民工是我國轉型時期的特殊群體,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和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量。由于其特殊的生長環境和工作經歷,他(她)們在承擔城市最艱苦繁重工作的同時,其精神文化生活也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而農民工文化消費質量狀況則直接反映甚至限定了其精神文化生活的狀況,本文正是立足于此,從農民工文化消費視角,調查、了解農民工文化消費的現狀,分析總結農民工文化消費需求的特點及成因并提出對策。

研究方法

本文所研究的農民工,既包括外地農村戶籍人員,也包括本地農村戶籍人員,還包括外地城市戶籍人員。根據青島市1%人口抽樣調查統計,青島市七區五市現共有各類農民工100萬左右。根據抽樣調查數據,青島市農民工群體就業主要分布在建筑業、制造業、批發零售業、餐飲業、其它服務業等領域。根據這種特點,本文主要以民工相對集中的建筑業、制造業、服務業等領域為研究范圍,采用了問卷調查法和社會觀察法對其文化消費狀況進行了詳細的調研。

(一)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設計了調查問卷,共發出問卷800份,收回728份,回收率90.01%。其中有效問卷715份,男性農民工為405人,女性為310人;外地農村戶口為554人,占77.5%,本地農村戶口為109人,占15.2%,外地城市戶口人員52人,占7.3%;調查對象中,高中以上學歷為172人,占總數的24%,其他為543人,占76%。

(二)社會觀察法

本研究采取了參與型觀察法及非參與型觀察法相結合的方法。在參與型觀察法研究中,課題組成員和農民工一起生活和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觸和直接體驗中傾聽和觀察農民工的言行,詳細地了解其文化消費內容及收支狀況。在非參與型觀察法中,課題組成員深入到青島市各區所轄工廠、企業作為旁觀者了解當地農民工的文化消費狀況及發展動態,以直觀感性的認識作為第一手的材料。

農民工文化消費內容及特征

文化消費是用于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等相關方面的支出和消費活動,是促進社會文明、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工的文化消費是指他們在日常生活消費過程中,為了滿足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根據其收入條件取得文化消費資料的消費行為總和。

(一)農民工群體文化消費意愿弱且消費質量偏低

調查中發現,農民工文化消費多以簡樸型或無償消費為主。調查顯示,農民工在文化方面的開支非常小,沒有任何文化方面開支的農民工高達20.4%,每月文化消費不足10元的占56.7%,文化消費10-50元的則占了11.1%,每月文化消費超出100元的農民工僅占7.8%。

從文化消費內容來看,農民工的文化生活僅限于花錢不多或根本不用花錢(無償消費)的有限項目,按參與人數從多到少的順序排列主要包括:看電視(58.7%)、睡覺(43.3%)、聊天(40.4%)、讀書看報(39.7%)、上網(25.6%)、聽收音機(25.9%)、打牌(19.5%)、看電影(10.8%)。

可見,幾乎不用花錢的看電視、睡覺、聊天活動占據了大多數農民工的業余時間,文化消費質量明顯偏低。調查顯示,農民工用于購買書報、上網、看電影戲劇、進歌舞廳等有償娛樂消費文化的支出占10%以下,用于學習技能培訓的自我發展型的消費則更低。由此可見,農民工的文化消費結構不夠合理,有償消費支出所占比例較小,用于智力性消費或發展性消費的更少。這表明,農民工群體文化消費意愿偏弱,消費質量偏低,精神文化生活整體匱乏,亟待引起關注。

(二)農民工的文化消費觀念呈現代際轉型

調查發現,從精神的需求角度來看,農民工對多種文化生活都有需求,但隨著年齡的增加其文化消費需求呈遞減趨勢。調查表明:60歲以上的農民工文化需求種類偏少,限于聊天、睡覺和讀書看報等簡單方式,30-59歲年齡段的農民工工余時間則喜歡聊天、看電視、睡覺、讀書看報,他們的文化消費行為多為理智型和節儉型,贊同量入為出、崇尚節儉、追求實用,不大追求流行時尚。而30歲以下的新生代務工人員文化需求則相對旺盛,尤其以80后農民工為甚,他們大多受過一定的教育,容易接受新事物,更需要豐富的文化生活,他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較為強烈,除了傳統的聊天、看電視、讀書看報以外,對上網的偏好比較明顯,甚至對“洋節日”也呈現出一定的消費興趣。

與傳統的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對中高層次的文化生活需求越來越強烈,他們的收支狀況有一個顯著特點:注重個人物質和精神生活享受,追求流行時尚,敢于消費,呈現出強烈的代際轉型特點。

(三)不同教育程度的農民工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不同

農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他們中有11.8%是小學文化程度,甚至有文盲,大多數是初中畢業,占58.5%,高中學歷占21.9%,只有2.8%是大專及以上學歷。農民工整體文化素質偏低,影響了他們日常對文化的消費。從調查得知,受教育程度低的農民工對聊天、睡覺、看電視和看錄像等文化消費感興趣,而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農民工更熱衷于看電影、購買書報和上網,基本不涉足錄像廳和歌舞廳。看電視、睡覺和讀書看報則是大多數農民工的共同愛好。

(四)生活環境差異導致務工人員文化消費觀念差異

從區域比較來看,外地城市戶籍人員與農村戶籍人員,當地農村戶籍人員與外地農村戶籍人員在文化消費觀念、消費內容上也有所區別。相比較而言,前者由于先天生活環境差異的原因,在文化消費觀念方面顯得比較前衛、時尚,他(她)們認可并渴望現代化的城市生活方式,相對能夠接受一些新的消費觀念和行為,而后者由于居住環境的影響,受傳統觀念影響深,在文化消費觀念上則表現得相對內傾、保守,而更傾向于實際一些。

(五)滿意評價及期望

在評價目前的精神文化生活狀況時,選擇“較滿意”的占8.2%,“滿意”的占13.4,“不滿意”的占78.4%。“對未來的期望”中,按回答人次的多少,依次是:參加技能培訓與文化學習;希望企業、政府提供更多的免費的文化設施;成為真正市民并享受城市市民一樣的待遇;提高工資福利待遇等。可見,大多數農民工對目前的文化生活狀況不甚滿意,他們非常希望擺脫目前這種枯燥、苦悶的精神文化生活狀況,并對未來寄予了美好的期望。影響農民工文化消費模式的主要因素

由于農民工工作時間長、經濟收入較低,無暇或無力顧及文化生活。無論是農民工業余生活的偏好取向還是他們的文化需要,都與其經濟基礎相適應,脫離其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的文化需要,對他們而言是不現實的。只有他們的經濟狀況得到切實改善以后,他們才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文化消費。

當前農民工所在企業和所在地方政府、城市社區給農民工提供的免費或便宜的文化設施、文化生活項目太少,農民工文化生活現實的選擇空間較小,在他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除了看電視、讀書看報以外還難以承受其他的文化消費。農民工文化生活供給的嚴重匱乏,也是導致代際之間、不同地區農民工文化生活圖式總體趨同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農民工群體文化封閉性及自身文化素質的因素。一方面,幾十年的“城鄉二元”結構不僅是一種制度結構,而且經過長期的積累演化為一種與這一制度結構相配備的制度意識形態,沉積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由于現階段城鄉壁壘尚未完全打破,農民工又未完全融入就業所在地的城市,農民工與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權。城市居民對他們存在某種程度的歧視,出于自卑和自尊,農民工與城市居民自然而然形成一種“心理的鴻溝”,導致其文化消費存在內傾性、保守性的特點。另一方面,農民工群體本身存在文化素質上的局限,在實際生活交往過程中存在文化上的困難,與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費很難實現完全吻合。農民工群體文化程度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進入城市文化生活圈的障礙,難以融進城市的主流文化生活圈,形成一定程度的文化消費困境,這是導致其形成相對封閉的文化生活消費圈的重要因素。

對策與建議

(一)增加農民工收入并將其納入到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中

消費受生產和分配的制約,農民工最終擁有的貨幣數量決定其購買力,文化消費更是如此。享受低工資、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農民工很難完全擺脫生活的壓力。農民工文化需求是一種基于生理和安全需要之上的較高層次的需要,其文化消費會受到生存消費的強烈制約,不解決農民工的生存和安全保障,農民工的文化生活問題就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只有不斷增加農民工的收入,提高他們對未來收入的預期,才能增強其消費的欲望,最終轉化為現實的購買力。同時,必須逐步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中,應出臺新的管理辦法,使農民工獲得合法的市民身份,享受與市民同樣的國民待遇,最終使農民工順利地融入城市生活,才能從根本上消除農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孤島”現象,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二)改善農民工文化消費環境

“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歸根到底是個農民社會改造過程,這一過程不僅是變農業人口為城市人口,更重要的是改造農民文化、農民心態和農民人格”。從這個意義上講,城鄉協調發展,政府除了要注重物質層面的協調建設以外,更應在城鄉人民社會心理層面、文化心理需求層面有所作為,而這些均離不開一定的文化環境。要改善農民工的文化環境,以文化人的角色日益豐富他們的文化生活。政府和企業應加大投入,保證必要的基礎性文化供給,以滿足農民工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尤其在硬件上應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礎設施,重點建設一些群眾性、娛樂性、普及性的文化設施,并向農民工開放,應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體活動,以滿足農民工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為農民工文化消費創造有利的客觀環境。

(三)不斷提高農民工的文化素質

要提高農民工文化消費的質量,就必須提高農民工的文化教育素質。由于農民工中70%以上的只有小學或初中文化水平,這種狀況是建設和諧社會必然要面對并解決的問題。只有幫助他們提高文化素質,才能促使他們融入城市現代生活,更新消費觀念,提高消費質量,從而形成更好的消費文化。為此,要針對他們的文化知識的含意、技能的實際,大力開展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創辦各種形式的農民工學校,廣泛動員和吸引農民工參加學習,開展文化知識,法律常識、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和社會主義榮辱觀等方面教育及勞動技能培訓,切實提高他們的綜合文化素質。

農民工是城市建設的生力軍,他們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要站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戰略高度,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從關愛、關心外來民工出發,采取有效措施,將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工作長期化、制度化、規范化,加大精神文明建設和創建活動的力度,使農民工分享改革開放帶來的文化成果,真正實現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