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群體三重憂患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7 02:55:00
導語:弱勢群體三重憂患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中國社會結構分化和社會競爭的加劇,弱勢群體生存、教育及身心等三重憂患逐漸凸顯出來。它們不僅影響弱勢群體享有權利,也給社會和諧發展帶來隱患。解決這三重憂患,為弱勢群體充分享有權利提供條件和奠定基礎,對弱勢群體的自身發展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弱勢群體;三重憂患;貧困
本世紀以來,面對社會結構的急劇分化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弱勢群體不得不面臨三重憂患(生存憂患、教育憂患、身心憂患),雖然它們并不總是集中地暴露出來,但這三者卻有著內在聯系,常會發生連鎖式反應,構成了對弱勢群體生存和發展的威脅,也構成了對社會和諧與穩定的威脅,成為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一個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弱勢群體及其三重憂患
傳統意義上的弱勢群體主要指下崗工人,“體制外”人員,農民工和早退休的“體制內”人員。但據世界人權大會通過的《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中提及的“被置于脆弱地位群體”,特別是根據中國社會結構急劇分化轉型所帶來的沖擊來看,弱勢群體還應包括久病或重病患者、孤兒、城市及其制度邊緣者。“弱勢群體”有不同叫法,如社會學中的社會弱者,政治學中的不利群體,法學中的邊緣群體,經濟學中的脆弱群體等。但究其根本,弱勢群體就是指由于變化而造成對社會及生活的不適應并處于脆弱地位、面臨生存和發展困難的人群。
經濟上的低收入性,生活上的低層次性,承受能力上的脆弱性和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是弱勢群體的明顯特征。這些特征具體地表現為弱勢群體的生存憂患、教育憂患和身心憂患。生存憂患指由于缺少或喪失經濟來源,不得不承受著沉重的生活負擔。教育憂患指弱勢群體由于經濟狀況的惡化或其他客觀條件而不得不放棄繼續接受教育的權利。身心憂患指面對激烈競爭或生活窘迫,不得不承受其對身體和心理的巨大壓力,甚至放棄改善身體和心理現狀的權利。憲法規定,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但弱勢群體的主客觀條件,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其享有公民權利的充分性,而他們所面臨的憂患發展到一定程度,勢必會爆發出來,對國家、社會的穩定與發展造成嚴重威脅。
這是世界各國都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它潛在的危險性已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如《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中規定:“必須高度重視促進和保護屬于被置于脆弱地位群體的人的人權……各國有義務確定和保持國家的適當的措施……爭取促進保護其人口脆弱層次者的權利。”在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上指出:“關心群眾,首先要關心弱勢群體的疾苦;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首先要為弱勢群體謀好利益……千方百計幫助弱勢群體擺脫困難,使他們安居樂業,這是一種很重要而且緊迫的治本。”
二、根除貧困,解決弱勢群體生存憂患
中國弱勢群體的經濟收入遠遠低于社會平均水平,有些甚至屬于赤貧。原因有下崗失業、年老體弱、長期疾病、喪失勞力、父母雙亡、處于政策和制度的邊緣地帶等。他們絕大部分收入用于食品消費,其恩格爾系數高于60%甚至高達80%。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人們為了能‘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東西。”《維也納宣言和行動綱領》中提出:“極端貧困的廣泛存在妨礙人權的充分和有效享有,立即減輕和最終消除貧困必須是國際社會的高度優先事項。”鄧小平反復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要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達地區以及比較困難的行業和群眾,特別要使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也強調,要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可見,根除貧困,解決弱勢群體生存憂患,是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
1.以就業和扶貧為主要渠道。要大力發展經濟特別是第三產業,用工單位要根據條件來擴大用人范圍,提供就業機會。國家和社會及其保障機構應對再就業的弱勢群體進行培訓和引導,提高其主體意識,增強其勞動技能,鼓勵其發揮特長以應對社會的變化。居委會和社區要為其提供條件,鼓勵其自謀職業。解決貧困戶脫貧啟動資金短缺問題可大力推行小額信貸、扶貧部門籌措的脫貧基金等扶貧模式。小額信貸的扶貧模式自1993年開始在部分地區試驗,目前已進入全面試行并推廣階段,其手續簡便,效果顯著。扶貧部門籌措的脫貧基金要循環使用,可由脫貧致富人員自行繳納,接受企事業單位捐贈,或合法募捐等。
2.以保障措施和制度為依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是指為那些喪失或不具有勞動能力的弱勢人群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并根據經濟發展與社會需要逐步擴大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國家和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救助能力和范圍還很有限,很多處于貧困線下的人群因各種原因而沒有被覆蓋進去。要建立起國家、社會及公民自我救助三者有機結合體系,這一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另外,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國家和社會有責任解決弱勢群體生活上的困難。社會保障制度要體現出人本主義精神,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應包括失業保險、救助保障、收入調節以及養老保險政策等。中國的社會保障事業起步較晚,其制度還不完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大制度建設的步伐,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借鑒西方國家的先進經驗為我所用。
3.以完善監督反饋機制為制約條件。社會上應建立相應的監督反饋機構,督促監查社會保障措施的執行情況,關注對弱勢群體權利的保障,及時反饋,形成有效的制約機制,才能促進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有效地緩解社會壓力和解決社會矛盾。社會主義的最大優越性就是堅持共同富裕,要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應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就要解決其迫切需要解決的疾苦,因此,解決弱勢群體面臨的生存憂患,符合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和和諧社會構建的追求,而外圍機制的制約有利于各種措施的真正實施。
三、發展各級教育事業,解決弱勢群體教育憂患
經濟上的貧困和生活狀況的低下,影響到弱勢群體甚至其子女的文化生活及教育狀況。據調查,弱勢群體尤其是農村弱勢群體農戶中對子女入學以及接受繼續教育,表示有心無力的占很大比例。不接受教育或少接受教育不僅會嚴重影響整個國民教育及國民素質的提高,而且還會影響到本人享有權利的充分性,甚至會失去享有權利的機會。列寧曾說,“文盲是處在政治之外的”。意思是,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條件的限制,不能真實有效地參與政治活動,不能充分享有憲法規定的各項民主權利,履行公民的職責。
積極推進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的發展,掃除弱勢群體教育的盲區和弱區,解決弱勢群體的教育憂患。(1)建立教育保障制度。國家運用其社會職能,創造條件,給予弱勢群體以特殊的教育上的保障。如增加職業教育和技術的培訓,形成各級各類的職業教育和技術培訓的網絡體系,加強對貧困人口的技能培訓。(2)積極籌措資金。社會保障制度在其運行過程中應確保政府教育救助資金的穩定投入,設立專項的義務教育基金。對社會組織和個人為社會救助提供捐贈、資助應給予其政策上的傾斜,以加強對社會救助資金的籌措。加強防范和制約機制,監督和保障教育資金的有效使用。(3)擴大免費教育和免費服務的范圍。對于弱勢群體的適齡義務教育的子女確保其免除所有費用,享受九年義務教育。對于非九年義務教育的適齡青少年,校方和社會提供勤工助學的機會,為其完成學業提供補助。此外,還應設立公共機構、發動社區服務及鼓勵自學成才等,為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提供優惠服務。四、提供醫療和心理救助,解決弱勢群體身心憂患
據衛生部官員公布,中國農村一半農民因經濟原因看不起病,西部農民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達60%~80%。(《廣州日報》2004年11月6日)由于生活水平低下,缺乏保健知識,貧困人群的抵抗力降低,一旦生病,家庭將會面臨著巨大的打擊。城市邊緣人群往往被排除在醫療保障之外,也同樣面臨著無法承受的問題。在對待疾病、困難以及逆境上表現出的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承受能力上的脆弱性和極為強烈的挫折感,成為弱勢人群所面臨的亟待解決的身心憂患。
中國醫療衛生服務已成為新的救助領域,對人的精神關懷及心理救助也應提上日程。(1)提供醫療救助措施。應建立多方位多層次的醫療保障制度,使下崗職工、城市邊緣人群等也能享受醫療保障。嘗試建立醫療救助機構,對大病重病弱勢群體人員提供無償的幫助,允許緩交、免交部分費用。積極預防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積極籌措醫療救護資金,集社會力量之捐助,對弱勢人群實行優惠或補助。建立社區醫療互助小組,明確醫療幫扶對象,定期回訪。(2)建立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中國的心理健康事業需要亟待完善和發展心理危機干預措施。政府及社會應從精神上鼓勵弱勢群體人員重新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激活其內在的精神動力,激起其健康向上的競爭意識。通過制度和法律的手段,確保其享有充分的權利,維護其尊嚴,消除其被剝奪感。廣泛開展社區互助,營造積極的創業氛圍,并提供心理教育及咨詢等服務,增強其心理承受能力,矯正其心理發展不良傾向。大力開展社會關愛活動,發動各種媒體,宣傳心理衛生知識,發動家庭、社會、街道關心、愛護弱勢人群,調整其心理狀態,克服妥協自卑的心理,強化其自我發展意識。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加強對困難群眾的救助,完善城市低保、農村五保供養、特困戶救助、災民救助、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等制度。”只有從經濟上、政策上、法律上、心理上給予弱勢群體必要的幫助和支持,才能使其生存和發展得以保障,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這對于弱勢群體的健康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以及社會的和諧發展,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覃麗華.對社會弱勢群體問題的思考[J]經濟問題探索,2002,(1):42-45.
[2]艾其茂.社會轉型時期弱勢群體及其救助對策[J].黨史文苑,2006,(12).
[3]楊團.弱勢群體及其保護性社會政策[J].前線,2001,(5):21-22.
- 上一篇:青少年犯罪的網絡誘因研究論文
- 下一篇:老干部工作表彰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