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工人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4 11:56:00
導語:國企工人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國有企業工人階層下崗職工
[論文摘要]近些年,學者們對國企工人階層的關注和討論越來越多。本文用社會學的視野對國內關于國企改革過程中工人階層的研究進行歸納總結,并在總結中發現,對于工人的內部分化、行動回應和失業下崗職工的研究較多,而對于國企工人的整體分化研究較為欠缺,工人的階層意識研究還應得到進一步的深入。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遷,國有企業也在順應社會與市場轉型的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的從企業的產權制度、領導機制、經營制度到勞動就業、工資、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變革。直至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國有企業改革已經把每個工人的利益深深地卷入其中,同時給企業自身和整個社會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本文在分析國內關于國企改革過程中工人階層研究的部分文獻基礎上,用社會學的視野進行歸納總結,以期對工人階層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幫助。
一、國有企業工人階層的地位變遷及內部階層的分化
從50年代到70年代,國有企業的工人階層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聲望以及政治待遇、經濟收入和身份高于其他階層。但是改革開放以來,國企工人在三資企業和鄉鎮企業的外部沖擊以及企業內部改制的雙重壓力下,其政治、經濟地位的優越感已消失,代之以經濟上陷入“相對貧困”、精神上面臨來自外界與自我的雙重輕視,并且還面臨著越來越重的失業威脅。馮同慶把這種地位的下降具體表述為勞動權益的失落、資本利益的失落和政治權利的削弱,認為導致這種階層地位下降的原因是因為改革建立起的新的階層結構與公有制深層制度化結構沒有有機的結合,處于一種矛盾狀態。李亞雄則認為“權利與市場混合機制”是塑造了工人階層的地位的最重要的結構化因素。周長城1997年在對某大型國有企業的調查時,先將職工按照勞動方式的不同分為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普通工人三個層次,并研究發現:無論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處在轉型期的工人階級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在下降,工人階級內部也出現了分化。同時,很多研究已經表明不同層次的工人在經濟收入、社會地位、政治地位、職業心理、行為取向等方面上存在顯著差異。
二、國有企業工人的心理研究
國有企業工人的心理研究包括心態、滿意度、社會心理承受力和階層意識等方面。企業改革關乎每個工人自身的利益,其對工人階層心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郭星華根據2000年一項對北京市國有企業職工的調查結果分析得出以下結論:國企職工關心的首要問題是自身的經濟利益;安全與穩定是他們十分重要的社會需要;同時,一些國有企業職工存在著失落與失衡的心態。畢素華認為國企職工對經濟體制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增強,但其適應性還不強。他們對改革中出現的腐敗現象、兩極分化和分配不公、社會風氣滑坡、社會治安不穩定等社會不良現象存在著較大甚至強烈的不滿。這些都需要建立起良好的表達機制,以防止不滿情緒的膨脹和社會的不穩定。階層意識體現的是社會階層的主觀性建構,現在已經成為社會分層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領域。趙煒從對國有企業職工階層意識的分析來看,職工的階層意識和職工所處的經濟、社會地位基本上一致,但相對于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變化表現出一定的“滯后性”。羅忠勇在提出工人的階層意識的基礎上,通過調查發現:工人有明確的階層認知,大多數工人清楚地意識到自己處在社會結構的中下層和下層,工人對本階層的利益有明確的認同,但工人的階層利益維護意識淡薄。這反映出當前國企工人普遍對自身地位評價較低,相對剝奪感較強。
三、失業下崗職工的研究
目前,國內關于失業下崗職工的研究主要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入手。宏觀方面主要包括通過經濟制度和社會結構的分析,來尋找導致失業下崗的原因以及政府治理失業問題的政策選擇研究。
微觀方面包括:第一,影響下崗職工再就業選擇的因素,其中,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甚至是政治資本在再就業中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早在1998年,風笑天在對武漢市四家“下崗”情況較為嚴重的企業職工的調查研究發現:在社會資本變量中對職工能否再就業起決定作用的是:親戚和朋友的社會地位,而和自己具有同質性的父母和配偶的社會地位、社會網絡的規模等因素沒有顯著影響。社會資本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再就業信息和機會的獲取以及資金的供給。另一方面,個人的職稱或技術級別,教育程度等人力資本對于再就業也有顯著作用。然而在2002年,趙延東的研究表明:盡管社會資本對職工再就業的作用是相當明顯的,但這種作用的發揮受到制度背景的制約,隨著勞動力市場制度的逐漸建立和完善,社會資本的重要性日益下降。更為嚴重的是,對于那些處于社會底層的下崗職工來說,社會資本帶來的卻是“負面效應”。與社會資本形成對照的是,人力資本隨著勞動力市場制度的建立完善對勞動力資源配置的作用則表現得越來越顯著。可是,李培林基于一項調查發現,與一般的常規推論相反,在下崗職工的收入決定、階層認同和社會態度等方面,存在著“人力資本失靈”現象,即下崗職工以往的人力資本積累對提高收入水平和促進社會態度的理性化不再發揮作用。究其原因,可能是市場轉軌和產業結構改造的大轉折時期,會發生勞動力市場“知識技能系統”的改變,從而導致人力資本的斷裂。謝桂華則把人力資本的作用更細致的描述為:教育程度高的工人更有可能再就業,工人下崗前所獲得的工作經驗和技能無助于他們再就業。政治資本對再就業的概率沒有影響,無論是黨員還是前干部在再就業方面都沒有優勢。在我看來,“人力資本的失靈”更是把職工培訓的緊迫性和必要性擺在了企業和社會的面前。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越來越快,工人要想保住自己的“飯碗”,沒有一定適應企業發展的知識素養和工作技能是不行的。這就需要企業和社會能夠給工人提供學習的機會和場所。
第二,失業下崗職工的轉型適應心理。很多學者在研究失業下崗職工時都提到他們的“等、靠、要”思想,并將之歸因于“單位習性”。單位習性即是在國有企業中形成的感受、經濟收入、生活方式、語言使用、社會交往等固有的社會習慣,它包括相對固定且封閉的生活交際圈、規律性的休假制度、豐厚而穩定的經濟收入、良好的社會保障及身份上的優越感等等。而國有企業失業下崗人員在原單位體制內形成的“單位習性”制約著失業者轉型適應和社會認同的進度和深度,進而影響著失業者再就業路徑的選擇。劉愛玉認為差異性資源賦予工人不同的市場能力,越是擁有市場相容性資源的工人,越是表現出對市場的適應和對集體行動的回避。越是擁有市場排斥性資源的工人,越是表現出對企業的依賴,一旦企業依賴難以為繼,若缺失預防性正式制度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則集體行動的可能性較大。
四、國企工人的行動回應
以破產、倒閉、出售、兼并和股份制改造等手段進行的國有企業改制引起了大規模的減員,這類群體必然會對正在生長形成中的新體制和結構產生行動回應。李靜君通過對20世紀90年代初廣州一些國有企業的調查,認為“集體無行動”是國有企業工人的勞動政治形式,這種集體無行動表現為:冷漠、不合作、公共責任的侵蝕、積極性缺乏、缺工、工作場所的無效率。她認為社會主義工作生活的經歷影響了工人對制度變革過程中的回應與解釋。然而,1995年之后,國企進一步的改革使得國有企業工人行動的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集體行動已經成為工人表達其利益訴求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這種集體行動是有限的。馮同慶認為,工人是具有認知能力的社會行動者,中國的企業改革使工人以“主人翁”形式體現的特殊利益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這雖然是工人始料未及的,但以往的“主人翁”地位升華出的自尊并不會同步失去。作為社會行動者的工人地位越是下降,反而越強化了自尊。工人的社會行動具有明顯的以實現自身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的自尊和自信特征,他們的行為選擇在不滿與容忍中更傾向于后者。工人總體上希冀的是有基本保障的工作和生活。劉愛玉依據大量豐富的個案訪談資料發現,工人在因制度變革而利益受損的情況下,沒有利益組織起來的公開的集體行動,工人的行動回應方式主要是服從、消極退出、個人傾訴,集體無行動不是企業政治的主要形式,這種選擇的集合構成了中國社會總體的穩定,使得改革得以繼續推行。而佟新在研究工人的集體行動時更注重的是行動的文化基礎。她認為工人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負面經歷凸顯了他們對社會主義文化傳統的認同,兼并式改革所具有的私有化性質激發了工人們的“主人”觀念,加劇了工人對“共同體”和“家園”的留戀與集體認同。事實上工人們意識到自己所留戀的,能夠提供生存保障的傳統國有企業的“庇護”已經逝去,但他們可能借助那個時代的文化傳統來為其群體利益的實現尋找合法性和可能性。這種延續著的社會主義文化傳統亦可能改變中國市場化發展的路徑。五、國企工人的社會流動
社會流動是社會分層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的議題,它關注的是社會不平等結構的形成過程和結構狀況的變化。90年代以來,我國工人的社會流動與農民的流動相比,更多的是表現為體制的變動和收入的變化。體制的變動,是指工人從“體制內”單位即全民和集體等公有制單位向“體制外”單位即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單位的流動。收入的分化,是指工人階層或群體中的一小部分通過崗位競爭或重新擇業等途徑進入社會的較高收入層,而有些工人會隨著經濟分配結構的轉變進入社會低收入層甚至是貧困層。這種分化又稱為結構性社會流動。影響工人社會流動的因素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力資源,包括體能和智能型資源、整合性資源和勤力性資源;二是社會資源,包括先賦性社會資源和后致性社會資源。鄭路則通過數據分析進一步指出:勞動力從國有部門向非國有部門的轉換體現出市場化改革的階段性特征。隨著市場化改革進程的推進,從業人員從國有部門流入非國有部門的趨勢呈上升性態勢,且教育因素發生了從阻礙轉換到促進轉換的變化;單位級別的意義減弱,而單位類型的制約日益明顯;政治資本中黨員身份的阻礙作用依然明顯,家庭出身和干部身份的作用日漸消失。
國企改革從開始至今已經有二十年了,從以上綜述看,學者們對于國企工人的地位變遷、內部分化、行動回應和社會流動的關注是頗多的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論體系。尤其是對失業下崗職工的研究更是成為了國企工人社會學研究的焦點。這也是符合社會學把解決社會問題作為其學科宗旨的要求。但是,對于國企工人在改革后社會身份的重構過程以及由此引起的工人階層的整體分化研究較為欠缺,工人的階層意識研究還應得到進一步的深入。此外,隨著市場轉型和國企改革的深入,國企工人的研究角度應該是歷時態的,這就需要學者們對這個階層投以不斷的關注,并為解決他們切實的問題提供理論上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馮同慶.工人階級內部階層關系的變化與工人階層的地位[J].工會理論與實踐,1997,(3).
[2]李亞雄.轉型期的社會分層機制與工人階層的地位變遷[J].江漢論壇,2002,(12).
[3]周長城.國有企業中職工的社會地位與層化[J].社會科學研究,1999,(2).
[4]郭星華.北京國企職工心態調查[J].工會理論與實踐,2000,(5).
[5]畢素華.轉型期國企職工社會心理承受力探析[J].中州學刊,2002,(6).
[6]趙煒.國有企業職工階層意識研究-對一家國有企業階層關系的調查與分析[J].工會理論與實踐,2002,(5).
[7]羅忠勇.轉型期工人的階層意識[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3,(3).
[8]風笑天,趙延東.下崗職工的社會資本、人力資本與其再就業機會獲得的關系[J].理論月刊,1998,(8).
[9]趙延東.再就業中的社會資本:效用與局限[J].社會學研究,2002,(4).
[10]李培林,張翼.走出生活逆境的陰影-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中的“人力資本失靈”的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3,(5).
[11]謝桂華.市場轉型與下崗工人[J].社會學研究,2006,(1).
[12]趙定東.論大型國有企業失業人員的轉型適應與社會認同-基于遼寧省的個案訪談[J].社會,2006,(3).
[13]劉愛玉.適應、依賴與社會結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國企工人[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4).
[14]劉愛玉.國企變革與工人生存行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5]佟新.延續的社會主義文化傳統——一起國有企業工人集體行動的個案分析[J].社會學研究,2006,(1).
[16]鄭路.改革的階段性效應與跨體制職業流動[J].社會學研究,1999,(6).
- 上一篇:互聯網出版管理規定
- 下一篇:文物保護工程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