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入城市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3 03:13:00

導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入城市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入城市分析論文

一、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失業現狀

1.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強度增加

中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農村勞動力約有5億左右,占全部勞動力的70%,而且每年還要新增幾百萬人,增長遠遠超過了農業生產的需求,農村勞動力過剩問題十分突出,而且急需轉移。在目前城鄉依然存在著很大差別的情況下,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動的主要方向是城市,據估計,每年進城打工的民工超過了8000萬。據農業部調查,2002年中國全國外出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超過9400萬人,比上年的8961萬人增約470萬。

隨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改進和普遍,農業的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所謂農業剩余勞動力有兩種表現形式:第一種是“不帶剩余產品的農業勞動力”,也既是這部分勞動力轉移后不影響農業產量;第二種是“帶剩余產品的農業勞動力”,就是這部分勞動力轉移后會影響農業總產量。中國的農業剩余勞動力存在這兩種形式,主要以第一種“不帶剩余產品勞動力”形式為主。但是農業剩余勞動并不全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因為一部分農村勞動力會從事非農產業。所以真正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應該是農村勞動力人數減去農村從業的勞動力人數(包括農業從業人口和非農業從業人口)。據《2007年中國農業發展報告》中數據可以顯示出中國鄉村勞動力狀況,見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還是比較大,由于城鄉二元特征顯著和農村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也勢必將促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較大只是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必要條件,勞動力轉移與其期望利益和就業機會有關。

2.中國城市失業現象嚴重

中國城市失業問題比較嚴峻,主要失業人群是城鎮登記失業人數、下崗工人和未登記的失業人數。中國統計局統計的城鎮失業人數和城鎮失業率數據見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2002—2007年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均在4.0%以上,2003年以后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均在800萬以上。同時,還可以看到,2005年以后城鎮登記失業率有所下降,有的專家據此就認為,中國失業率出現了拐點,這樣的看法值得商榷。因為這些統計結果并沒有包括中國所有的失業人口數量,這里提到的城鎮失業人員并不包括國有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的下崗人員在內,也忽略了未在勞動部門登記的一部分失業人口。所以中國真實的失業人口數量和失業率要高于統計結果。《2007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藍皮書指出,2007年,中國城鎮需要就業的人口將超過2500萬,而新增的就業崗位加上自然減員也只有1000萬個,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萬個以上,矛盾非常尖銳。特別是在中西部地區和資源枯竭的城市就業問題更加突出。2007年全國城鎮新增勞動力1200萬,其中高校畢業生390萬,中職畢業生270萬,當年未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210萬,復轉軍人50余萬,農轉非人員260萬。

中國目前失業人口數量應該包括城鎮登記失業人數800多萬,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和集體企業的下崗工人近400萬,還有一部分未在勞動部門登記的失業人數,再加上城市中隱蔽失業人數和退休后仍希望工作的失業人數。這些失業人數的總和應該在1000萬以上,中國城鎮失業率也應該是10%左右,隨著體制改革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中國失業人數仍會增加。

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入城市與城市失業并存現象分析

目前,緩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入城市與城市失業并存的矛盾已經成為中國消除二元結構、解決城市失業問題和農業產業化改革的關鍵。據目前保守測算,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大約2億~3億,每年約1億左右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

第一,中國城鄉二元結構顯著。首先,中國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城鄉收入差距已經擴大到3.3倍以上。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是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的根本原因,同時這種現象反過來也加劇了城鄉二元化。城市較高的收入不僅吸引“不帶剩余產品的農業勞動力”,甚至使“帶剩余產品的農業勞動力”離開農業進城務工。其次,城鄉二元性在醫療、教育、交通、衛生和生活設施等方面的體現,也是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原因。比如,現在已經出現大量的農村父母為了孩子能得到較好的教育、醫療和生活條件而放棄農村土地留在城市務工。

第二,中國結構性的經濟增長。隨著中國城市化建設和結構性經濟增長,城市結構性失業的同時也提供了大量適合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崗位,這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提供了客觀條件。目前中國城市化建設和房地產業的快步推進,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崗位,而這些崗位卻不被城市失業者所垂青,這種客觀因素導致農村勞動力進城找到工作的幾率較高。城市中結構性失業的人們,由于自身知識和技術水平與社會提供崗位不匹配,以及適合他們崗位數量的有限,導致城市失業人數較大。

在城鄉二元性顯著的吸引下和城市提供較多的適合農村勞動力就業崗位的客觀條件下,雖然城市失業人數較多,但農村剩余勞動力仍會大量流入城市。其實這符合托達羅的人口流動理論,因為城鄉收入差距和農村勞動力進城找到工作的概率較高,農村勞動力到城市工作的預期收益高于農村的收入,所以他們更愿意到城市工作。但這種現象只是中國經濟發展現狀所導致,從長遠來看,不利于解決城市失業問題和農村發展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二元結構顯著的問題。

三、解決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與城市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

第一,加快城鎮化建設,平衡城鄉發展。中國目前的城市化建設,主要體現為狹義的城市化,也即是不包括鄉鎮的建設,甚至很少涉及縣城的建設。狹義的城市化建設,主要是大中城市的建設,不能解決中國二元結構的問題,甚至會擴大城鄉差距,達不到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的目的。只有進行城鎮化建設,才能從根本上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城鎮化建設在發展大中城市的同時,也進行縣、鄉鎮的建設,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加強城鄉在經濟發展各個方面的聯結。城鎮化建設可以通過縣鎮的建設和鄉鎮企業真正地由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縮小城鄉二元結構,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入城市,以及他們的就業問題。

第二,發展第三產業,增加就業崗位。第三產業的大多數活動所需資金少,資本—勞動比率低,可以吸收大量勞動力就業。加快農村第三產業的發展,可以增加農村就業崗位,有利于緩和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的壓力。同時,第三產業通過聯系效應或引致效應會推動和加速工業化進程,促進農村產業改革與轉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質量,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勞動效率,有利于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縮小城鄉差距。

第三,深化農業管理體制和技術改革。現有的農業管理體制與技術條件下,農業生產效率低和農民收入低,導致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不高。所以就會存在“帶有剩余產品的農村勞動力”離開農村到城市務工,這樣既浪費農業資源又增加城市就業壓力。通過農業管理體制改革和提高農業技術,使農業集中化管理和產業化經營,提高農業產出,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減少“帶有剩余產品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數量,使農民能立足于農業發展,縮小城鄉差距。

第四,教育體制改革和加強城市失業人口的再培訓。目前中國教育體制過于傳統,教育與實際脫鉤,非正規教育不能很好地彌補正規教育的不足,這些是導致中國城市結構性失業的主要原因之一。正規教育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社會需求脫節,不能滿足社會需要。非正規教育又不能充分滿足社會人員的再學習和培訓需要。這就使待就業的人們不具備到新的工作部門工作的能力,同時也會導致在工作的一部分人因跟不上技術的發展而失業。所以中國應該加強正規教育體制改革,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相聯系,使畢業學生能盡快適應社會中的崗位。同時也要建立規范的非正規教育渠道,使社會在職人員和待就業人員方便再學習。

參考文獻:

[1]張培剛.發展經濟學教程[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2]馬春文,張東輝.發展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摘要:通過分析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入城市與城市失業現狀,解釋了城市嚴重失業前提下農村勞動力轉入城市的并存現象。這種現象是由于中國城市化建設和經濟結構性增長造成的,隨著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這種現象將會成為一種嚴重的社會矛盾。提出了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與城市失業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農村剩余勞動力;城市失業;二元結構;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