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科學快速發展
時間:2022-07-29 05:54:00
導語: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科學快速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實現了對工業文明的變革和超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力推動福州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有力支撐,分析了福州在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背景,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生態文明;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福州作為海峽西岸省會中心城市,代表著福建的形象,在科學發展、跨越發展中地位重要、責任重大和使命光榮。“生態福州”成為展示給世界的最美麗的綠色名片,成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有力支撐。
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力推動福州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有力支撐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轉變發展方式,堅持走出一條符合福州實際的綠色經濟發展之路。黨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戰略部署,這是我國順應時展大勢、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創新舉措。2009年5月國務院公布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明確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宜居城市建設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在加快海西建設中走出又好又快科學發展新路,為最廣大人民群眾營造更加舒適舒心的良好生活環境,為我們的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鳥語花香。2010年7月22日召開的福建省委八屆九次會議再次提出:“加強生態省建設,做好生態省建設新的五年規劃編制,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的《建議》指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和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形勢,福州市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來閩考察重要講話和省委八屆九次、十次全會精神,搶抓機遇、加快發展,明確要求切實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推動福州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主線。如今,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福州加快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融入福州總體發展戰略。福州市積極運用生態文明的思想指導我市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高市民生態文明意識。我們殷切希望全市廣大市民能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奉獻意識,行動起來,更加積極地參與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全面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省會中心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全力推動福州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二、福州全力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背景
“十一五”以來,福州在建設生態文明城市方面取得很大成就,2010年以綜合得分最高而居全國最宜居城市榜首。但是,福州在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嚴峻的生態環境挑戰。
(一)人口、環境、資源的壓力不斷加大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部濃縮生態興衰的歷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口對福州經濟社會發展壓力沉重的局面將長期存在,人口與資源環境關系緊張的狀況將長期存在,這是福州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人口問題反映了人口數量與環境容量的矛盾。人口增加,必須要開發更多的土地、森林、草地和漁場,開發更多的水資源和能源,從而加劇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壓力。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很難在短期內根本轉變,復合型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長期積累效應的顯現,使環境安全隱患在加大,對資源環境造成了巨大壓力。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將造成生態環境的巨大壓力,大規模的城鎮建設,礦產資源開發、交通工程拓展等使生態環境遭受侵害,生物多樣性下降,森林生態功能衰退。江河流域水電的過度開發,垃圾、污水等面源污染,將可能造成區域性、流域性、大范圍的生態影響;城市化進程加快將使城市環境容量面臨壓力,難以適應未來城市化發展的需要。
(二)城市功能布局不夠合理
福州在城市化過程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在城市規劃方案時沒有真正體現城市生態的設計理念。工業區與居住區混雜布置等因素致使城市熱島效應、環境空氣污染、噪聲污染等問題比較突出。煙塵、酸雨、光化學煙霧、可吸入顆粒物和細小顆粒物等,經過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和反應,可形成復合型污染;區域環境噪聲、交通噪聲污染仍較明顯;電磁輻射和光污染環境管理及環境污染控制力度有待加強。城市建設過程中缺乏統一管理,各自為政。政府為了追求政績,破壞了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營造了越來越多的人工環境,從而使城市演變成典型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城市的發展不應該以自然生態環境的喪失為代價,要盡可能地保護原有的自然系統,使城市建設同自然生態系統和諧融合。
(三)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
傳統工業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資源和排放廢棄物的粗放生產經營之上的,它無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嚴重地損害了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系統。目前福州在工業化過程中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如下。首先,森林結構不盡合理,生態功能發揮受到影響,生態環境仍較脆弱。其次,資源開發和基本建設造成的水土流失現象仍較明顯,一些地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最后,水資源未能做到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有序開發利用,地區水資源未得到合理調配,飲用水質安全存在隱患。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偏低,南臺島城市污水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城市生活污水、畜禽養殖污水排入河中匯入閩江南、北港,造成北港鰲峰洲、南港城門、義序水廠飲用水源地的污染趨勢加重,而且受閩江潮汐影響,幾個水源地水質鹽度指標呈上升趨勢。
(四)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自然資源,是自然界中能為人類所利用的物質和能量的總稱。它是人類生活和生產資料的來源,是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構成人類生存環境的基本因素。人們普遍注重強調人改造征服和戰勝自然的力量的增長提高與發展,而忽視人和自然之間物質交換的調節能力和人對不斷變化著的自然界的適應能力的訓練、提高和發展;人們一味陶醉于對大自然的勝利和統治,卻忽視了我們對自然的每一勝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報復與懲罰。福州地處沿海一帶,地貌大部分是山地丘陵,地形起伏大,落差大,土壤土層薄,易受沖刷侵蝕,加上多季風暴雨,降水量大,降水強度大,是一種容易受到破壞的地形地貌環境,生態環境比較脆弱,一旦林木植被受到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將迅速退化且難以恢復。
三、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全力推動福州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路徑選擇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福州市全力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過程中做出的明智選擇,也是福州市擺脫目前環境危機的有效途徑。
(一)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大力普及生態知識,不斷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
生態美實乃天地之大美,置身于“萬物并育”的大自然之中,心曠神怡、萬物滌空。意識是行動的先導。生態文明理念和環境意識是衡量社會進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而人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因此,建設生態文明首當其沖的是提高公眾的生態環保意識,加強生態環境教育。按照《全國環保系統環境宣傳教育機構規范化建設標準》,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教育能力建設,以樹立科學發展為主題,緊密圍繞福州市環境保護中心工作,對福州公眾進行環保意識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的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環境道德修養,逐步形成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觀念,倡導生態價值觀,培育新的環境價值觀念,樹立新的行為規范,使保護環境成為他們自覺的行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福州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空間。
(二)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制定科學合理的城市生態規劃
福州市應根據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生態狀況、人口以及國家發展規劃和產業政策,明確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將區域經濟規劃和環境保護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城市建設中通過生態規劃對城市及毗鄰地區自然、資源、經濟、環境的綜合調查,全面分析生態環境問題,評估城市人與自然的和諧度,從而制定相應的規劃體系。按城市環境功能區劃,全面調整福州市發展布局,城市中心城全面實施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諧,達到人居環境的最適宜。城市中心區主要發展方向為:建設城市行政管理中心、教育文化中心、金融、商貿中心和城市住宅區,適當發展城市第三產業和低污染、少污染的城市工業。福州市中心城建設,充分利用閩江、內河和外圍地勢、地形、地貌特點,積極推進中心城市東擴南進、沿江向海拓展。利用福州地區外圍山體、閩江水體和濱海資源優勢,進一步顯現“山在城中,城在山中”、“江在城中,城在江邊”的獨特自然環境特色,為福州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空間。
(三)嚴格執行環境管理制度,提高環境管理效率
福州市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環保“三同時”等制度,提高環境管理效率,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提出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好重點流域水環境整治和飲用水源保護工作,推進內河整治。加大閩江、敖江、龍江等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強化紡織印染、石板材、建陶、畜禽養殖等行業污染治理,鞏固提高飲用水源、流域水環境質量。編制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閩江口海域使用規劃,強化重點海域和江河入海口環境監管。建立健全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加大“青山掛白”、水土流失治理和濕地保護力度,加強沿海防護林、生態公益林保護和生態示范區建設,構筑沿江沿路兩側一重山、森林綠帶環城的生態綠色屏障。定期開展環境安全應急演練,不斷提升協調聯動機制,提高環境污染突發事故處置能力。
(四)遵循生態經濟規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隨著福州公民環保意識的增強和政府對循環經濟的關注,發展循環經濟成為我們的共識。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制各項發展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制訂、實施循環經濟推進計劃,制定促進發展循環經濟的政策、相關標準和評價體系,加強技術開發和創新體系建設。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根據生態環境要求,進行產品和工業區的設計與改造,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鞏固福州市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成果,著力建設“兩型”社會。“十二五”期間,福州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解決好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要通過實行有利于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完善水資源費等非稅收入政策、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建立資源枯竭地區轉移支付制度、改革排污許可制度等,切實推進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通過山海合作、資源共享、生態補償,全力推動福州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 上一篇:高速路施工軟基治理技術
- 下一篇:房地產工程造價的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