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黨員社會實踐的調研

時間:2022-07-11 10:32:07

導語:大學生黨員社會實踐的調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黨員社會實踐的調研

對于黨員如何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一半以上黨員表示是社會實踐。這說明大學生黨員對于通過社會實踐最大程度地發揮黨員的先進性態度很明確。社會實踐,使學生黨員能夠增強黨性、提高能力、認識國情、展現黨員風范,是一項提高黨員素質的有意義的重要活動。對于重要性,有70.44%的黨員表示重要,22.96%的黨員表示一般,4.88%的黨員表示不重要,有1.72%的黨員表示無所謂。由此看出,大學生黨員普遍認為社會實踐重要,但也有一些黨員持消極態度。關于參與態度,有66.43%的黨員表示積極參加,有7.46%的黨員表示不得不參加,有4.59%的黨員表示不愿意參加,有21.52%的黨員表示看情況而定。可見,有部分黨員并不熱衷于社會實踐活動,甚至不愿意參加,黨員質量有待加強。關于參加社會實踐的考慮,有62.70%的黨員表示為了提高能力,增加社會經驗,有28.69%的黨員表示為了發揮黨員先鋒性,為社會貢獻。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黨員希望通過社會實踐鍛煉能力,增強本領,為以后進入社會作好準備。關于希望黨支部組織社會實踐形式,有57.04%的學生黨員認為是“三下鄉”活動,有16.79%的學生黨員認為是協助黨、團建活動,13.95%的學生黨員認為是調查研究,有10.00%的學生黨員認為是思想政治教育。這說明絕大多數黨員熱衷下基層鍛煉,希望以“三下鄉”的活動形式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鍛煉能力,幫助他人。

具體實踐情況。本部分主要是從參與度、地域、經費、形式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調查。關于參與度,只有4.16%的黨員表示沒有參加過社會實踐,其余均表示參加過一次或多次社會實踐,參加社會實踐主要是由班級、黨支部、社團組織。這說明高校組織社會實踐情況較好,黨員參與度大。關于參與經費,學生黨員表示贊助商、黨支部、其他部門、自身均有提供,比例較平均。關于參與形式,對于喜歡的社會實踐類型,校外專業實習類、志愿服務類、社會兼職類排在前三位,而調查研究類排在第四,僅占3.87%。這說明大學生黨員較喜歡動手能力較強,能與自身專業相結合,奉獻愛心的社會實踐,而不喜歡沉悶的調查研究之類的科研工作。志愿服務類、社會兼職類、校外專業實習類排在前三位,而調查研究類排在第四,占14.62%。這說明學校開展較多的是獻愛心、“三下鄉”的志愿服務類社會實踐、校外專業實習類社會實踐,較少的是調查研究類社會實踐。

滿意度分析。關于對社會實踐的滿意度,大部分學生黨員表示滿意,但仍有少部分黨員表示不滿意。而對于不滿意的原因,有34.50%的學生黨員認為學到東西不多,意義不大,有34.96%的學生黨員認為活動與專業不相符,有17.07%的學生黨員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勝任,僅有6.92%的學生黨員認為報酬太低。這說明相當一部分社會實踐的內容沒有設計好,不能充分發揮專業與能力的結合點,也有相當一部分黨員在經過社會實踐后認識到自身能力不足。4.收獲與反思。從學生黨員的反映來看,社會實踐的益處是毋庸置疑的,它教給了課本以外的知識技能,提升了大學生黨員的綜合素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充分證實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一客觀真理。但是社會實踐也存在不少問題,值得高校、黨支部及學生黨員重視。關于收獲,提高社會、溝通交往的能力,提高黨員意識、黨性修養,提高團隊協作能力排在前三位,而提高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增強愛國主義教育排在第四、第五位。數據顯示,通過社會實踐,學生黨員能力有一定提高,但是對于專業知識的運用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社會實踐的內容與形式上,應多加入愛國主義教育及專業教育的元素。關于參加社會實踐的困難,有29.19%的學生黨員表示資金存在困難,有23.03%的學生黨員表示確定實踐項目存在困難,有18.27%的學生黨員表示確定實踐單位存在困難,有19.92%的學生黨員表示組織實踐團體存在困難,僅有8.60%的學生黨員認為社會實踐沒有安全保障。概括起來,學生黨員在參加社會實踐時遇到的困難就是“沒錢、沒人、沒經驗”。關于指導教師發揮的作用,超過一半的學生黨員認為起很大作用,應該配備,但仍有33.00%的學生黨員認為僅起一點作用,有5.60%的學生黨員認為作用不大,不用配備,有2.01%的學生黨員認為不清楚指導教師的作用。數據表示,高校應重視指導教師的培訓,建立健全指導隊伍。關于黨支部組織的社會實踐問題,有30.86%的學生黨員表示缺乏實踐基地建設,有20.25%的學生黨員表示開展活動較少,而缺乏制度化管理、缺乏系統的評價體系、學校不夠重視這三個問題排在后三位。

促進交流,使社會實踐群眾化交流即是信息的傳遞。交流包括兩方面,一是黨員之間的交流,一是黨員與群眾的交流。高校黨組織不應“閉門造車”,應帶領學生黨員走出院系,走出校門,增長見聞,豐富經驗。加強與群眾的聯系,融入群眾,貼近群眾,讓群眾了解黨員活動,促進大家的認識與交流。

長期建設,使社會實踐基地化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是保障社會實踐長期實施的基礎。高校黨組織應加強與學校、企業、社區、農村等地方的聯系,通過結對共建、長期業務聯系建設黨員社會實踐基地,有了穩固的社會實踐基地,才能提高社會實踐效果,增強社會實踐的作用。

學校重視,使社會實踐制度化社會實踐在大學生黨員再教育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保證學生黨員社會實踐有序、科學地開展,應將其納入學校黨建工作體系之中,并且制訂行之有效的管理規章制度,對社會實踐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目標要求、形式內容、方法途徑、時間要求、成績考評、獎勵辦法組織領導及有關政策等都應作明確規定,力爭使大學生黨員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貼近學生的實際[2]。對于每年舉行的“三下鄉”活動,學生黨員大多是以班級成員、團支部成員、社團成員的名義參加,應提供資金,多組織由黨員專人負責及主持的“三下鄉”活動,這不僅可以增強黨性修養,同時可以提高黨支部知名度,展現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自主創新,使社會實踐內容意義化社會實踐形式的內容多樣,不應只停留于參觀學習、義務打掃等初級社會實踐形式,應多創新內容。可以響應黨中央、區黨委的號召,進行創先爭優活動、結對共建活動等增強黨性活動,深入基層,深入地方,這也是學生黨員走出校園,走進社會,開闊視野的大好機遇。同時,一些學生黨員抱怨,社會實踐不能緊密地跟專業結合,不能有效發揮他們的專業水平。高校黨組織應根據專業的不同,修訂與專業相符的社會實踐內容。社會實踐中增加運用專業的內容,使學生黨員運用所學,增加社會使命感,增強專業榮譽感,這是在理論學習當中無可比擬的。社會實踐的目的是培養人,必須以教育為根本出發點。既然是教育,就應該遵循教育規律,符合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3]。可以依據教育規律,把社會實踐分為新生素質拓展階段、積極分子階段、預備黨員階段、畢業生黨員階段,分段進行不同內容,形成三維立體教育模式。

作者:歐融黃上峰單位:右江民族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