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會實踐創新思路
時間:2022-01-23 11:05:31
導語:高校社會實踐創新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實踐泛指人類有意識地改造世界的活動,高校社會實踐即以大學生為主體,本著“實踐育人”原則所開展的一系列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活動總稱。自1983年共青團中央與全國學聯《關于紀念“一二•九”運動四十八周年開展“社會實踐周”活動的通知》至今,高校社會實踐已歷30余年[1]。從單一形式到多渠道開展,從局部發起到全高校響應,從個別組織到政企校協同,高校社會實踐隨著國家的發展壯大不斷開拓創新。在強調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當下,高校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求與日俱增,而作為鍛煉大學生綜合素質,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徑的社會實踐,遇到了諸如經費保障不足、與專業結合不緊密、實踐主體積極性偏低等問題,制約了實踐效果。因此,探索高校社會實踐發展的新思路,與時俱進地發揮其“實踐育人”作用,成為高校培養實踐型人才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河小禹”專項行動概述
改革開放以來,與中國經濟飛速增長并存的是不少地方“唯GDP論”的粗獷式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及生態破壞,其中,水源污染尤為嚴重。2016年,國家環保部的《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十大流域中黃河、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流域均存在較嚴重污染,112個重要湖泊中的74個水質為Ⅲ類及以下,國家水資源污染問題不容忽視[2]。2007年8月,江蘇省無錫市政府創新思路,在當地推行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任“河長”,管理轄區內河流的“河長制”,試行期成果顯著。2016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要求全國各地區認真落實。福建省河長辦、共青團福建省委為深入貫徹落實全省河長制工作,廣泛動員全省大學生參與本省河流保護工作,決定聯合開展2017年福建省大學生志愿者暑期社會實踐——“河小禹”專項行動。該行動由各高校組織報名,甄選以河流保護為實踐主題的社會實踐隊,各隊分別對接省內指定縣(市)河長辦、團縣委,圍繞調研課題及實踐要求,協助地方政府檢驗“河長制”工作成果、總結工作經驗、宣傳工作理念、營造工作氛圍,助推“河長制”工作進一步開展[3]。
二、“河小禹”實踐模式的特點分析
作為政府部門牽頭組織的專項社會實踐,“河小禹”實踐模式相較于傳統實踐模式,特點明顯。(一)活動組織。從活動組織來看,該行動由福建省河長辦、福建團省委牽頭,高校團委主抓隊伍組建與指導,各地市、區縣、鄉鎮級河長辦與團委高度重視,逐層推動,協助實踐隊深入基層展開調研宣傳,一改部分實踐活動存在的“各自為營”“各找出路”的情況,不僅擴大了實踐活動的影響力與輻射面,也為實踐隊專項行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幫助。此外,相關政府部門具備大學生實踐隊所欠缺的專業領域實操經驗,為大學生實踐隊專業理論的實踐化提供了切實保障。(二)活動體系。從活動體系來看,自巡察河段調查了解“河長制”工作情況開始,到走訪入戶宣傳普及“河長制”理念,以及挖掘優秀案例營造“河長制”氛圍,再到成立地方護河隊建設“河長制”志愿服務長效機制,最后總結獻策,助推“河長制”進一步開展。活動體系思路清晰,步驟聯系緊密,科學系統的實踐體系直接助力于隊內學生綜合能力的全方位鍛煉。同時,各實踐隊結合學生所學專業,制定了諸如水質分析、水資源管理機制探索、水岸線規劃等不同課題,緊密聯系了各自專業特色,讓專業技能在社會實踐中得以充分提高。(三)實踐過程。從實踐過程來看,“河小禹”專項行動是福建省河長辦、團省委全面參與省政府中心工作的重要舉措,是大學生參與“河長制”建設、助力全省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有效實踐。這要求參與實踐的大學生在工作開展中,必須熟知“河長制”政策內容,進而擬定具體方案,與實踐地河長辦、團縣委等政府部門進行溝通,因地制宜確認具體步驟。在河段巡察、護河工作典型采訪等具體活動的開展中,大學生均接觸到政府有關部門的一線工作者,對“河長制”在基層開展情況有直觀了解;而在總結獻策過程中,大學生能與有關部門領導干部“面對面”,從領導干部的視角審視了解“河長制”的意義及成效。(四)實踐交流。從實踐交流來看,“河小禹”專項行動開發了專屬APP,實踐成員通過APP中的三個主要模塊“護我母親河”“贊我母親河”“憂我母親河”在線提交活動微圖片、微視頻、微建言等作品,后臺工作人員定時甄選展示,收集意見并進行反饋。此舉一方面革新了部分實踐隊伍存在的“閉門造車”觀念,為其提供了交流平臺,促進各隊相互借鑒,不斷創新;另一方面,密切了實踐隊伍與有關政府部門的聯系,使調查結果、民情民意可以真實、及時地得到反饋,切實發揮實踐隊在實踐、傳播、獻策三方面的作用。(五)項目激勵從項目激勵來看,福建團省委為每支“河小禹”專項活動實踐隊劃撥專項經費,要求各高校將之列為校級重點實踐隊,同時于校級層面給予其資金保障。此外,福建團省委要求各實踐隊結合校院專業特色創新實踐形式,挑選優秀調研成果,將之作為省內“河長制”工作改革創新的參考,并給予相關團隊項目資金,鼓勵建立課題開展持續性調研,一次性解決實踐隊經費問題,極大地調動了隊伍參與實踐的積極性。
三、關于高校社會實踐創新方向的思考
(一)政校聯系,深化育人作用。目前,高校社會實踐類型繁多,其中不少社會實踐也深入到了基層,但多數參與實踐的學生對國情政策的理解不夠深入,對基層情況了解不夠全面,致使選題與實踐過程缺乏針對性,成效欠佳。政府在黨的指導下開展工作,而高校社會實踐一般由所在團委組織開展,服務宗旨總體相同,政府工作范疇也基本囊括了目前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因此,加強政校聯系更有利于實踐團隊在政府部門的指導下知悉國情政策、了解基層情況,有利于團隊明確實踐方向與方案設計,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將個人夢融入“中國夢”,從根本上提升實踐成效、深化實踐的思政育人作用。(二)整合資源,打造優質課題。社會實踐課題的設計直接影響實踐成效,不少實踐成效有限,其根本就在于頂層設計不合理。高校在組織開展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應摒棄可能存在的先重“量”再重“質”的做法,以揚長避短、結合院校特色為原則,通過整合人力物力、優化隊伍配置、邀請專家評估、組織骨干研究,確保社會實踐選題科學化、專業化、合理化,進而以點帶面,以優質項目帶動一般項目進行改革,形成社會實踐全面創新的格局。(三)有機結合,落實經費保障。社會實踐經費不足是制約實踐成效的一大因素。在政府、高校加大實踐經費投入時,一要將社會實踐與學科專業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選題過程中優先考慮已有的相關教學、科研方向,聘請課題負責人為指導教師,推動科研進展,解決實踐經費短缺難題;二要健全社會實踐課題申報機制,設立社會實踐課題,明確課題經費及考核要求,鼓勵教師從事高校社會實踐研究,打造社會實踐教學科研師資隊伍,提升高校社會實踐研創水準。(四)主動溝通,采納多方建議。高校社會實踐團隊的主體多為在校師生,知識面、人際接觸面有限,實踐中難免部分方案與實際情況契合度不高,所以,高校社會實踐團隊在實踐中“埋頭苦干”之時,還應主動與合作方、服務方多溝通,及時接收建議,反思并改進不足;應努力搭建實踐交流平臺,暢通團隊成員之間、實踐團隊之間、實踐團隊與群眾之間的交流,采納多方建議,借助多方智慧,提升社會實踐成效。(五)互利共惠,構建長效機制。高校社會實踐要取得一定成效非朝夕之事,須持續發力,針對部分社會實踐“打一槍,換一處”的做法,高校應本著互利共惠原則,“想人之所需,解人之所難”,從人才推薦、技術指導、創造收益等方面著手,切實服務合作方,提高其合作主動性,轉協同配合為共同參與,構建長效合作機制,同時使實踐隊伍化泛為專,真正讓實踐項目持續發力,形成規模。
四、結語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高校社會實踐作為提升高校青年學生思想認識、培養高校青年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具有重要意義。當下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對高校社會實踐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這就需要廣大高校師生、合作單位在實踐中持續摸索嘗試,探尋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高校社會實踐創新之路,唯有如此,代代青年方可承載國家未來、人民希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李杰.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研究——以重慶市大學生社會實踐創新為例[D].重慶:重慶理工大學,2013.
[2]國家環境保護部.2016中國環境狀況公報RI1[Z].2017.
[3]福建省河長辦,共青團福建省委.關于開展2017年福建省大學生志愿者暑期社會實踐“河小禹”專項行動的通知[Z].2017.
作者:關煜航 單位:福建農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