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體育專業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

時間:2022-04-23 11:10:58

導語:淺談體育專業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體育專業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

摘要:體育院校由于受專業的限制,使得學生的就業面較窄,就業難度較大。基于此,提出了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來加強對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建議,旨在于為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形勢,為體育院校學生接受必要的職前教育與體驗提供必要的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社會實踐活動;體育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實用價值

目前,高校學生就業難是一個較為突出的社會熱點問題。造成此種現狀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擴招使得每年的高校畢業生數量度幅度提高,致使有限的社會就業崗位難以承受,因而,高校學生的就業競爭日趨白熱化[1]。體育院校是為社會培養與輸送各類體育人才的基地,但是由于受自身專業的限制,體育院校學生的就業面較為狹窄,就業競爭更為激烈。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就成為體育院校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伴隨著我國體育發展戰略布局的調整,社會體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并由此引發了對于社會體育發展所需人才的迫切需求,而正是這種就業資源的開發與拓展,為體育院校學生的就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取向。因此,體育院校應積極引導與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對社會體育的適應程度,增進其對社會體育的了解,這對于學生就業能力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保障作用[2]。

一、體育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基本構成

就業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素質能力,是由一切有助于學生獲取理想就業崗位,并確保其在這一工作崗位上能夠有效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相關因素所組成。對于體育院校學生而言,其就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綜合性的發展過程,因此,切實把握就業能力的基本構成,有助于培養計劃的制定與實施,是實現有的放矢、確保培養效果的前提條件。體育院校學生的就業能力是由諸多素質能力綜合而成的,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素質能力主要包括專業素質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以及自我發展能力。因此,解析體育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基本構成,也應集中在這三個方面。1.專業素質能力。專業素質能力對大學生個體而言,不僅是學習效果的具體體現,同時更是未來從事社會實踐活動、創造社會價值、確保自我生存、實現自我發展的必要條件。體院學生的專業素質能力按照所學的專業可劃分為:運動訓練專業、體育教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體育人文專業、體育醫療專業、體育傳媒專業等諸多種類,不同專業的學生所具備的專業素質能力也各不盡同,但是,由于同屬于體育范疇,因而又具有相通性。總體上講,體育院校學生自身的專業素質能力是指在切實把握本專業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并能夠加以有效運用的基礎上,兼具有本專業相關的理論素養與操作技能[3]。體育院校學生專業素質能力在其就業能力的構成要素中占決定性作用,是學生競爭工作崗位的“敲門磚”與“護身符”。2.社會適應能力。高校學生未來的發展舞臺在社會,自身價值的展示在職場,因此,只有充分了解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方能在社會立足,進而在體現自身價值的基礎上獲取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因而,加強對自身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是學生提高就業能力的必要保障。體育院校學生在畢業后根據其所從事專業的不同會參與體育領域中不同取向的實踐活動。在我國體育事業實現發展戰略調整的新形勢下,對于體育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確保學生盡快適應社會、融入社會,進而實現自我價值,促進自我發展的“催化劑”。3.自我發展能力。自我發展能力是社會個體基于自主意識的支撐,通過對自身發展潛力進行有效的開發,進而實現自身調整、自我修塑以及自我完善的能力。相對于體育院校學生群體而言,由于在未來的社會實踐活動中要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承受來自于社會各方面的壓力,更要面對職場的優勝劣汰,因此,只有不斷強化自身素質能力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才能夠確保其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從容化解矛盾,擺脫困境,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不斷提升。因此,自我發展能力是學生就業能力體系中的“潛力股”,能夠為學生創造美好的未來提供必要的保障[4]。

二、體育專業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必要性

目前,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普及,對于我國高等院校的培養目標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傳統的單一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已無法適應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新型培養目標正逐步確立與完善。相對于體育院校而言,由于受專業的限制,其傳統的培養目標具有一定的狹隘性,學生在素質能力體系的構建僅局限于本專業所涉獵的內容。例如,運動訓練專業只是強調對學生進行運動訓練領域類的相關知識的傳授,而不傳授民族傳統體育、體育傳媒、體育產業等其他領域知識,因而,所培養的學生只能夠適合于在運動訓練專業領域內從事相關的工作。這種價值取向的單一性,不僅會限制學生的自我發展,同時,還會導致專業自身社會實用價值的降低[5]。在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下,實現與社會體育的融合發展已成為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的核心取向。體育院校雖然肩負著為社會培養與輸送具有較高素質能力的體育人才的重要使命,但是,從其基本屬性上看,是高校體育特殊的組成部分,因而實現培養取向的多元化,確立自身社會化發展的目標,是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賦予體育院校的必然訴求。為確保這一新型培養目標的實現,強化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積極組織、引導與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具有極為突出的必要性。首先,體育院校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是促進其綜合素質能力體系逐步發展與完善的重要保障。其次,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的檢驗,有助于實現其所掌握的相關體育理論與技能的有機融合,達成相互間的融會貫通,進而有效地提升其實際操作能力[6]。第三,體育院校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視為其未來崗位工作的預演,是一種特殊的職前實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學生依據社會發展需求來實現對自身素質能力體系的不斷調整、充實與完善,進而形成彰顯適應性與實效性的專業素質能力。第四,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加深對社會的了解,熟悉其未來發展的環境,進而制定出切實有效的發展規劃,這對于學生在未來崗位工作中實現自我價值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第五,從學生就業能力的發展層面來看,體育院校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在自身素質能力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取長補短,不斷提升對社會崗位的適應程度,進而在實現自身素質能力不斷發展的進程中,提高其社會競爭能力,以便于為其從容面對競爭,順利上崗打下堅實的基礎[7]。

三、社會實踐活動對體育專業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促進作用

1.有助于學生素質基礎的夯實與專業能力發展。體育院校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所掌握的體育理論與運動技能,是一種初始狀態的專業素質能力。其理論素養有待于進一步內化,其運動的基本技術迫切需要通過實戰的體驗來達成相互鏈接與貫通。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思想及金牌戰略的影響,理論與實踐的脫離在廣大體育院校學生中普遍存在,例如,運動訓練的學生過于專注對自身運動成績的提高,而忽視對相關運動機理與理論的把握;體育傳媒專業的學生則過于強調對傳媒理論與知識的學習,而忽視了對相關運動技能的發展。這種存在于學生自身素質能力體系構建過程中的缺失,不僅造成了“學無所用”現象的存在,同時還有礙于學生就業能力的發展。而通過有組織,有計劃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及時發現自身素質能力體系中所存在的缺失,進而提醒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與調整。同時,在社會實踐中還能夠促使學生實現對自身運動能力的社會化轉變,形成具有較高適應程度的素質基礎與專業能力。2.是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手段。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在形式上的區別,決定了體育院校學生在走出校門、步入社會后,其自身的體育綜合素質能力必須要實現社會化轉變,進而達成對社會形勢的適應以及對社會需求的滿足。在傳統的體育院校教學中,“自我封閉”的發展狀態較為明顯,“復印式”的教學模式被長期沿用,學生只能對教師所傳授的體育知識進行被動地接受,對技能進行千篇一律的模仿。這種“照本宣科”的教學行為會造成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理論的理解具有狹隘性,對于體育運動實用價值的認知具有局限性。因此,當學生步入社會后,會因對所處環境的不適應而在就業競爭中處于下風。而組織與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將學生對社會環境的適應過程遷移至在校學習期間,通過在社會實踐中對自身素質能力的不斷磨合、填充、調整、整合與優化,構建起彰顯適應性與實效性的素質能力體系,從而有效地縮短了學生對于社會的適應周期。3.是學生培養自我發展能力的必要條件。社會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舞臺,社會個體在社會環境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展示什么樣的價值,自我發展能力的高低具有決定性作用。相對于體育院校學生而言,伴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日益普及,有效地推動了我國社會體育的蓬勃發展,由此為體育院校學生提供了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引導與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體育院校學生把握當前社會發展的形勢,不斷激發自身的自我發展與自我完善的潛能,實現對自身綜合素質能力體系的不斷更新、發展與完善。這不僅有助于體育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同時,還會對其未來的健康發展,產生重要的推動與保障作用。

四、體育專業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途徑

1.加強與社區體育的聯合,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創造有利條件。社區是我國最基層的行政機構,在全面推進全民健身運動普及發展的社會背景下,社區又承擔起社區體育的組織與開展工作。但是,由于受崗位編制的限制,我國社區體育發展存在著明顯的缺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社區體育的組織與保障體系尚未建立。通過對影響社會體育發展因素的調查分析發現,人才的匱乏具有根本性,因此積極開發相關的人力資源,有效解決當前社區體育人才匱乏的現實問題,就成為社區體育發展的關鍵環節。體育院校學生經過較為系統的體育理論學習與技能培養,具有成為社區體育所需人才的潛在優勢。因此,加強與社區體育的聯合,為體育院校學生創設與提供參與社會實踐的良好條件,有助于改善我國社區體育發展的現狀。2.加強對寒暑假的有效利用,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保障。由于體育院校學生既要學習相關的體育理論,又要進行體育運動技能的培養,因此,其學習壓力相對較大,這對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有效地開發與運用寒暑假這一特殊的資源,就成為學生充分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資源保障。這就要求體育院校的相關部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組織與保障機制,貫穿學生的整個大學時期,用以確保對該資源的充分運用。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大一時期的學生應以社會調研為主,大二的學生以參與與體驗為主,大三與大四的學生則必須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另外,在充分利用寒暑假的基礎上,還要鼓勵、引導與督促學生在閑暇時也要深入社會,參與實踐活動,確保其社會實踐行為的連續性。3.打破專業界限,建立綜合性實踐保障體系。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單一技能型人才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形勢,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而,培養具有綜合素質能力以及多元化發展潛力的復合型人才,就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體育院校作為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面對社會體育蓬勃發展、群眾性體育人才匱乏的全新形勢,也必須對傳統的培養目標做出有效的調整。這就要求在組織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其就業能力的過程中,要打破專業的界限,建立具有綜合性功效的實踐保障體系,鼓勵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盡可能地涉獵本專業之外領域的相關知識與技能,促進自身素質能力的多元化發展,進而拓展其就業范圍。4.強化體育師資隊伍培養,強化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實際效果。體育院校教師是學生體育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者,是學生確立正確的體育學習動機的引導者,更是學生未來從事體育實踐活動的保障者。在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學生就業難度日益加大的社會背景下,為了確保學生就業能力的全面發展,要求強化體育院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從而為獲取理想的實踐效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體育院校的教師要提高對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視,從教學理念、價值取向等諸多方面實現積極自主的更新與變革,以此為確保學生有效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獲取理想的實踐效果,促進自身就業能力的全面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與保障。

參考文獻:

[1]劉小平,楊淑薇.Theresearchofemployabilityintheknowledge-driveneconomy%可就業能力及其培養研究進展[J].科技管理研究,2006,026(9):174-177.

[2]童金蓮.淺析就業能力的培養與專業基礎課的關系[J].科技致富向導,2013(22):257,276.

[3]安斗.體育院系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體育說課面試技巧[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6):77-80.

[4]牛映雪,鹿國暉.體育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途徑與教學方法研究[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2(10):72-73.

[5]王萍,宋書剛,胡海燕.高校體育教育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研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0,26(6):74-76.

[6]王珍.體育院系體育專業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與能力提高現狀分析[J].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64.

[7]韓延柏,趙澤霖.群眾體育發展對體育院校學生實踐能力需求[J].當代體育科技,2014(9):167-167.

作者:李飛 徐家林 單位:安徽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