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災害教育體系建設實踐研究

時間:2022-04-23 11:18:57

導語:高校災害教育體系建設實踐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災害教育體系建設實踐研究

摘要:近年來,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以及社會安全事件頻繁發生。大學生作為推動時代進步的重要群體,應在建設安全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高校災害教育是我國災害安全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作為應急管理部下屬防災減災特色高校,防災科技學院經過多年探索構建了災害教育體系,主要包括“通識+專業”災害課程體系、浸潤式災害校園文化、豐富的災害實踐活動等,既提升了大學生應對災害的技能和能力,更激發其積極推進全民災害安全教育的時代責任感。

關鍵詞:高校災害教育;體系建設;校園災害文化經濟

全球化和城鎮快速化的發展,帶來了社會財富的聚集、人口密度的增大,也引發了各種自然災害風險的交織和疊加。21世紀以來,我國平均每年因自然災害造成約3億人次受災,直接經濟損失超3000億元[1],自然災害成為影響國泰民安的重要障礙因素之一。多次強調要提升全社會自然災害的綜合防治能力,最大程度降低災害損失。聯合國《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國際行動綱領》中指出:“教育是減輕災害計劃的中心,知識是減輕災害成敗的關鍵”[2],災害教育成為防災減災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學校成為災害教育開展的最佳場所。目前全國高等學校近3000所,在校大學生3000余萬,大學生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棟梁之材,應在傳播和普及防災減災救災知識,建設安全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因此,開展高校災害教育建設,不僅關系到大學生防災減災救災技能和能力的提升,也關乎國家整體災害防治能力的提高。作為減輕和降低災害損失的關鍵措施之一,災害教育在國外起步較早。20世紀70年代,新西蘭[3]和日本把自然災害防御納入學校教育[4];90年代,美國逐漸構建覆蓋中小學生、面向大學生、延伸至社會的立體式災害教育體系[5]。我國自2003年“非典”災害之后開始重視災害宣傳教育,2006年確立了中小學防災教育的基本框架,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將防災減災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并設立“5•12”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但是,我國的災害教育重點關注中小學生和社會公眾,對處于學校和社會分界點的大學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群體關注不足[5]。因此,為了完善我國災害教育體系,全面提升國民應對災害的意識和能力,加強高校災害教育顯得尤為必要。

一、高校災害教育建設現狀分析

高校開展災害教育的目標是:以培養大學生具有災害意識、防災素養為核心,使其掌握一定災害原理以及防災減災救災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樹立正確的災害觀,正確看待災害本身及其發生發展規律,正確地開展相應防災、減災、救災活動[6-8]。為此,自2008年至今我國高校陸續開展了相應的教學措施或活動,目前高校災害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災害教育體系不健全。目前我國尚無專門的災害學科體系,秉承“各學科綜合滲透”策略,高校主要依托與學科相關的災害類專業選修課程開展災害教學,如地理學科的災害地理學、氣象學科的氣象災害學、水文學科的水旱災害預測與防治、地質學科的地質災害防治、地球物理學科的地震學原理、環境學科的環境災害學等課程,有些學科甚至沒有開設災害相關專業選修課。除地理學科的災害類課程覆蓋災種較齊全,其他學科的災害課程多針對單一災種。其次,大部分高校多以某一門類學科為特色,較少同時覆蓋地理、氣象、水文、地質、地球物理、環境等所有門類學科,即使具備多個門類學科,各學科的災害類課程之間往往缺乏必要的銜接和整合。由此導致大部分高校的災害教育內容分散、體系缺乏[9],不利于學生綜合災害意識的提升[10]。2.重理論而輕實踐。課程教學作為高校開展災害教育的主要教學模式,目前仍然主要采用教師理論講授的方式,介紹災害發生發展規律、災前防御、前兆及自救逃生方法等災害理論知識,對于災時自救技巧、災后心理疏導等救災技能的實訓演練不足。一方面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可能導致。當遇到突發災害,學生無法靈活應對環境變化[10],迅速采取正確自救逃生措施。換而言之,單純依賴課堂理論教學難以有效提升學生應對災害的技能。3.教學形式重輸入輕輸出目前高校中普遍采用的災害教學形式包括課程教學、科普講座、紀念日宣傳(如展板、橫幅、海報)和安全演習(主要針對地震、火災)。其中課堂教學和科普講座主要是教師和專家講、學生聽,紀念日宣傳主要是學生看,安全演習則是教師定路線,學生聽指揮。這些災害教學形式往往重視教師端災害知識的輸入,忽視學生端應災技能和能力的輸出,導致災害教育目標“培養大學生具有災害意識和防災素養”難以有效實現。4.專業師資薄弱高校主要采取“各學科綜合滲透”的災害教育策略,導致一方面高校很少積極引入專業災害教育師資人員或開展災害教育系統培訓,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多重視災害研究,較少關注災害教育。教師自身對于災害知識缺乏系統掌握,應對災害的技能和能力薄弱,難以有效推進高校災害教育開展。

二、我校災害教育體系建設

防災科技學院作為應急管理部下屬以專門培養防災減災一線技術管理人才的綜合性應用型本科院校,自1975年建校以來,經過40余年的探索和實踐,逐漸構建了綜合性災害教育體系。1.“通識+專業”的災害課程教育體系。我校一方面開設了與災害相關的多門專業選修課程,如介紹地震災害理論及防震減災知識的“地震概論”,介紹地質災害發生機理、分布規律及防治措施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計”,涉及洪旱災害的“水文與水資源學”,涉及氣象災害的“氣象學與氣候學”,介紹災害風險評估和處置的“災害風險管理”,介紹應急預案編制、管理及演練的“應急預案編制與演練”,介紹各種結構建筑物抗震設計方法的“建筑結構抗震設計”,介紹常見災害事故救護原則與方法的“急救與自救技能”,介紹災害信息傳播原則與方法的“災害信息傳播學”等[11],涵蓋各種主要自然災害,涉及防災減災救災主要過程;另一方面,自2009年起我校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災害通識課程“自然災害概論”,該課程在系統介紹主要自然災害的原理和防災減災救災知識技能基礎上,引入災害與專業發展的聯系。目前災害通識課和部分專業選修課已通過“學堂在線”課程平臺面向校外開放。通過構建系統整合的“通識+專業”的災害課程體系,全面夯實了大學生正確應對災害的知識;將災害教育與專業發展結合,激發了大學生投身國家防災減災救災事業、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2.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災害教育強調知行并重,我校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災害教育實踐活動:(1)積極開展實踐教學,借助豐富的實踐教學條件(災害相關的8個實驗中心、35個實驗室、2個實習基地),讓學生直觀認識地震、地質等災害的致災方式,并為其進一步探索防災減災救災的方法和技術提供了條件支撐。(2)定期舉行各類演練如地震疏散演練、消防安全演習,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應災技能。(3)組建大學生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開展專業技能培訓,如搬運及創傷包扎、心肺復蘇等,定期前往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訓練基地集訓,深入提升大學生專業救災能力。(4)舉辦大學生防災減災救災知識技能大賽,將專業背景與災害知識技能結合,在提高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其防災減災救災的實踐能力。(5)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在扎實掌握災害知識技能基礎上,深入全國各地基層開展防災減災科普知識和自救技能宣傳活動,同時展開農村防災減災意識、農村房屋抗震能力、災后居民心理救助需求等災害相關研究實地調查,既傳播了防災減災救災理念,又增強了大學生奉獻擔當的社會責任感。(6)通過大學生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青年志愿者協會、大學生服務隊等多個學生社團,為中小學、社區、單位組織開展地震疏散演練、火災消防演習,讓大學生在服務社會的實踐活動中,不斷強化災害意識和自救技能,激發推進全民災害安全教育的社會責任感。3.浸潤式災害校園文化。我校塑造了濃厚的災害文化環境。除了設定每年5月為“防災宣傳月”,還建設了遍布校園的災害文化區,如紀念汶川地震的“問地園”、認識火山災害的“思玄苑”、反思自然災害事件的“銘省廊”、對比建筑物抗震設計效果的“震害建筑破壞模型對比區”,此外還有國內首座等比例復原的張衡地動儀、災害特色路名如紀念海城地震的海城路、紀念我國第一個自行設計地震臺的鷲峰路,以及每年面向校內外的國內外十大自然災害評選活動,等等。通過彌漫在校園各處的災害文化,潛移默化地培育和提升大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和防災文化素養,浸潤式地影響大學生正確災害觀的形成。4.專業的師資隊伍。我校作為培養防災減災專業人員的特色本科院校,到目前為止,構建了涉及地震、地質、水文等主要自然災害,涵蓋災前監測預防、災時應急救援、災后心理干預等方面的30個專業。一支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師資隊伍,為開展專業系統的高校災害教育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三、關于高校災害教育建設的建議全球已經步入大災頻發時期,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學校的災害教育是最好的防災減災手段。高校災害教育作為我國災害安全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急待加強和完善。基于目前高校災害教育建設現狀,結合我校的探索和實踐,提出以下建議:(1)高校可通過系統整合校內外“線上+線下”的優質教學資源,構建“通識+專業”的災害課程體系,在不增加專業師資情況下,仍可綜合全面夯實大學生災害知識,使其正確理解自然災害、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2)高校應充分挖掘已有實驗室,利用當地各類災害安全體驗館、科普館,結合各地各類災難遺跡資源等開展災害實踐教學,在深刻感受災害基礎上,激發大學生科學應對災害的探索欲。(3)高校可將災害宣傳教育融入大學生各類社會實踐活動中,如將防災減災救災知識宣傳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常規內容,組建大學生救援隊并在經過專業訓練后,前往校外社區組織開展地震疏散演練、火災消防演習等。通過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在提升大學生災害技能和能力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其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總之,高校災害教育不僅要讓大學生系統掌握災害知識、具備正確應對災害的技能和能力,更肩負著激勵大學生主動承擔普及災害教育、推進全社會災害綜合防治能力提升的重任。

作者:張達 石云 李魁明 單位:防災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