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中創造力培養論文
時間:2022-10-22 11:52:00
導語:音樂教育中創造力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音樂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學科,在音樂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擺在音樂教學工作者面前必須研究的課題。文章介紹國內外有關音樂創造力培養的理論及在培養音樂創造力中音樂教師應建立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創造性思維創造力創新精神
創新是人類真知的全部來源。事實上,“人類文化史就是一部創造史”。英國科學家霍伊爾(F·Hoyle)指出:“今日不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國家,則明日將淪為落后國家而羞愧。”
人類自覺關注自身的創造行為,如果從英國心理學家高爾頓1870年出版的《遺傳的天才》一書算起,也只有100年的歷史。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于創造性的研究大體沿著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強調創造性才能中思維品質的重要性。(2)深入進行創造性才能培養的實驗研究。(3)注重研究吉爾福特強調的與創造性才能密切相關的人格品質、教育、動機、環境等因素。
對于音樂創造力的研究,最先開始于國外的各種音樂教學法實踐中,隨后美國、英國、日本等國把培養音樂創造力列入到本國的普通音樂教育大綱中并進行了具體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驗。他們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1)倡導人人都能進行音樂創造的教學思想。(2)通過唱歌的方式來進行音樂創造。(3)強調學生即興演奏和即興表演能力的培養。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到目前為止,基本上還處于對國外教學法的學習和優秀課例的借鑒上,在音樂創造力培養的基本理論研究和教學實驗方面還缺乏系統性的工作。
近30年來在世界上出現了“促進創造性教育”的熱潮,90年代《美國藝術教育標準》音樂課程中將即興與作曲納入計劃,在強調其教育價值的同時提出了明確而具體的內容標準和成就標準。近些年來,英國、日本等許多國家普通學校教育將音樂創作的學習納入學校音樂課程,各國在制定本國的教育戰略的時候,都把培養年輕一代的創造力作為首要的任務。《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中增加了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內容,專門設置了思維技藝、創造技藝、創造活動等課程。日本把培養孩子們的生存能力作為教育的出發點,他們認為,在未來社會中,生存能力的核心是創造能力。我國在1999年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大會上,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其中特別強調“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重點”。
音樂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學科,在音樂教育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以探求音樂創造力的內涵和發生機制為主線,有益于開發人的創作潛能。以音樂創造力的教學實驗為手段;以音樂創造力評估和測量的數據為標準;以發散性音樂思維能力的培養為突破點,對音樂創造力的構成、發展、培養等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實驗,對音樂創造力的培養及相關因素做量的分析,能更好地指導教師開發學生的創造力。
從80年代后期開始,國內一些音樂教育工作者開始嘗試音樂創造力的培養。但這些研究還處于比較零散的狀態中,且主要集中在音樂教學過程和音樂教學課例的創新研究上,對音樂創造力的內涵、音樂創造性思維的機制、音樂創造力與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關系、音樂創造力的測量和評估標準等方面還缺乏系統性的研究和實驗。音樂的本質,是一種個性鮮明、創造性品質較高的藝術活動。無論是在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還是音樂欣賞中,都需要音樂創造力的參與,沒有音樂創造力就沒有音樂才能的發展。
事實上,從諸多的音樂家的創作過程來看,他們都是在大量的知識技能的積累上,創作出經典之作。研究表明,創造力更多地表現為心智活動的傾向和特點的形成,有賴于長期的豐富經驗。人的心理、生理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青少年時代,在中學教育階段,音樂教育又如何起到一種健康的引導,更高層次地挖掘潛能呢?創造力思維高度發展的人一定是在一種積極的狀態下,表現出用詞的流暢性、聯系的流暢性、表達的流暢性、觀念的流暢性等特點,總是能在既成常規的模式中打破常規。具有新穎獨特的思維,并具有獨特思維特性的人,其思維涉及面比一般人更廣,范圍更大,思維更加新奇獨特
“創造性這一特質是具有不尋常的思維方式,能夠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關系,對于各種觀點和事物能夠想出新穎別致的用途。”作為音樂教師,首先應做到自身基礎素養的全面提高,在掌握系統的音樂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有豐富的教育理論知識,較高的藝術修養以及隨時關注時下新的音樂元素的思想,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始終抓住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的潛能。同時應當認識到音樂中的創造力多屬于個體的心理品質問題,音樂教師應在音樂教學中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中創新精神的保持。
發展創造性思維能力,增長創造的實踐能力。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度寬松的學習空間,引導學生主動喜愛上音樂課,教師應探索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創造性的培養。在音樂實踐過程中從基礎階段的模仿開始,不斷積累創作經驗,循序漸進,充分激發聯想、想象的能力,努力把情感體驗化為音樂體驗。
第二,對基礎知識積累的重視。
巴赫幼年時抄寫大量的樂譜。貝多芬刻苦地學習和聲進行法則、對位協作技術等作曲技法。馬友友16歲時在朱莉亞音樂學院成績名列前茅,就在他即將畢業之際,卻突然要退學,進入哈佛學起人文學來。他說:“我突然感到,要拉好琴,或者說要真正地理解和表現音樂,總感覺還需要掌握些別的什么。我已在羅斯先生那里獲得系統的演奏訓練,與其為一張文憑再在那里呆兩年,還不如去學點別的。”在哈佛四年一邊拉琴,一邊上課的學習中,馬友友獲得了他終生受益的營養:豐富的知識,開闊的眼界,理解了體會音樂內涵的重要性。重視音樂知識、文化知識的積累,以及音樂知識技能的教學,在音樂教學實踐活動中培養音樂創造力。那么,知識基點的提高,創造力水平也會相應提高。
第三,時刻保持對學生的鼓勵和自由發展的空間。
眾所周知,在教育工作中“褒獎”與“批評”相比,有時候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的一句贊美,對學生是一種莫大的鼓勵,能極大地激發潛能,為創造性行為提供自由的、寬松的發展空間。
創造力是一種復雜的現象,無疑,音樂教育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以音樂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為突破點,必然為音樂教學工作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為音樂教學插上一對騰飛的翅膀。
參考文獻:
[1]劉沛譯.音樂教育理論基礎[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6.
[2]曹理,何工.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王朝剛.器樂表演技能教學新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尹紅.音樂創作教學探索[J].中國音樂教育.1993.4.
[5]羅小平、黃虹.最新音樂心理學薈萃[M].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5.10.
- 上一篇:傳統音樂的審美取向研究論文
- 下一篇:業余小提琴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