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課程基礎教育研究

時間:2022-02-18 02:43:00

導語:音樂課程基礎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課程基礎教育研究

音樂課程做為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和必修學科,多年來在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也存在著諸多不適應時展的問題,尤其是音樂課程是整個基礎教育中的薄弱環節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離素質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還難以跟上21世紀社會經濟和教育發展的步伐。因此,在音樂教育面臨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的今天,如何加強音樂教育自身的建設,完善音樂課程體系,推進美育的發展,已成為擺在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和緊迫的課題。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研制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改革背景下進行的,是適應當前基礎教育整體改革和音樂教育自身發展的一大舉措。《標準》的研制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指導思想,在認真總結和充分吸收國內外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力求超前與創新,在立足中國教育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力求面向世界,為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領會新課標,把握新教材

面對新出臺的音樂課程標準和新編的音樂教材,怎樣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最關鍵的就是要盡快更新音樂教師的教育觀念。新觀念從哪里來,主要來自于加強學習。通過多次的培訓學習,我還充分認識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教學,所以教學改革是最重要的,是課程改革的重頭戲。2003年的沈陽學習,我認識到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意義,通過聽專家的報告(看錄像),使我明確了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懂得了課程改革必須從課程功能、結構、內容、評價、管理等方面進行改革,樹立了課程意識,初步形成了新的課程觀,即對課程有了自己基本的看法,不再把課程局限于“知識”“學科”“教學科目”等狹隘的范疇。教師就要樹立正確的理念,明確教與學的關系,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教師現、學生觀等。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是主動、探究、合作。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

通過學習《音樂課程標準》和參加教材培訓,使我充分認識到,《音樂課程標準》體現了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發展,貫穿著素質教育的思想,突出音樂課程的審美價值、文化傳承價值等。根據音樂藝術的特征和現代教育的要求,按照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審美認識規律,提出了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重視藝術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評價機制等嶄新的音樂教育理念。通過進一步的學習,明確了國家音樂課程標準展示出一種新的設計思路,立足于學生音樂學習方式的改變,關注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不僅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科學教育觀的突出體現。它的突出特點是: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把“過程與方法”設為課程目標之一。對音樂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通過進行教材培訓,我了解了新教材的編寫特點,明確了教材所體現的四個教學領域:即感受與欣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

二、樹立新觀念,上好音樂課

1.重視審美教育

有觀念才有行動。有什么樣的觀念就有什么樣的教學行為。我充分認識到,音樂教育的基本屬性是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的本質是審美,因此,音樂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審美教育,從課程標準中可以看出,把“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作為第一個教學理念。但長期的音樂教學存在著“重技輕藝”的傾向,即重視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藝術感受、表現和創造力的培養,許多音樂課理性有余,情感不足,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在樂理知識、識譜和被分解后的音樂中找不到樂趣,不能進入音樂,哪里還談得上審美。所以音樂課程標準中,把情感、態度價值觀放在了第一個課程目標。

針對當前的音樂教學情況,我首先改變了觀念,正確認識到了音樂教育的性質。提出了三個主要目標在教學中去努力達到,即強化以審美為核心,加強基礎能力培養,拓寬音樂文化視野。強化以審美為核心包括:情感的培養過程,以創造為中心,音樂愉悅性特征等;加強基礎能力培養包括:感知能力、表現能力、鑒賞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拓寬音樂文化視野包括:弘揚民族民間音樂,學習世界優秀名作,了解時代氣息音樂文化等。在音樂教育中強化情感、創造、愉悅的教學活動,那么審美教育必然能得到“強化”,其結果是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2.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我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突破口,例如:在學習歌曲《唐老伯有個小農場》時,我注意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通過多媒體演示,聲情并茂。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有了興趣,一切都迎刃而解,真正體現了魏書生教學思想中的“愿學”.

3.改進教學方法

做為一名教師,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會給學生一個活躍的課堂.在教學中,我較注重學生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在音樂故事情景創編時,每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特別高,我充分把握時機讓學生隨著音樂自編自演,調動他們全員參與,隨時參與指導,并且,及時肯定他們的創作,這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表現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研究新問題,感受新收獲

一個學期來,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親身參與課堂教學改革,深入領會課程的基本理念,開拓思路,創新方法,以音樂為本,以育人為本,全面實現課程價值和課程目標,教學中,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課堂教學改革的。

1.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

音樂是聽覺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將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中。例如:在學習歌曲<<唐老伯有個小農場>>時,讓他們利用好耳朵多聽多學多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引導學生喜愛音樂,加深對音樂的理解,通過音樂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及音樂與相關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豐富審美情感,發展審美想像,深化審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2.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因材施教

課堂教學是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渠道,學校和教師要為全體學生提供足夠的音樂教學時間、空間和條件。課上課下要求學生多積累多創造動聽的聲音,音樂能力的客觀差異,要求教師對所有學生給予普遍的關懷和鼓勵,使他們充滿自信地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對音樂特長學生應給予相應的指導,例如,成立二課活動小組,并引導和鼓勵他們關心集體的音樂學習,促使以點帶面。

3.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

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溝通學生與音樂的橋梁。應在教學過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交流互動關系。教學形式應靈活多樣,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例如,律動音樂«向前走»創設充滿音樂美感的課堂環境,與學生一同活動,同時要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便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便于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交流。

總之,小學音樂課程改革實驗對我已初見成效,但是我仍覺得傳統的教學模式丟不下,新的教學理念沒有完全樹立起來,在創新面前畏難發愁,在教學實驗上邁不出新步子,新教材老教法現象仍然存在。

今后的音樂課程實驗改革工作,如何使觀念到位仍是重要問題,教學實踐中我還要勇于大膽地去探索、創新、實踐,要持之以恒地去努力,去追求,去不斷完善、總結并上升到理論高度,從而探索出一條音樂教學改革的新路。

以下是我在教學中工作中的一些困惑,希望得到音樂教育工作者一同探討:

1.怎樣有效地評價學生的學習?

2.兩極分化怎么辦?怎樣實施差異教育?

3.怎樣處理好開放與規范的關系?

4.怎樣把握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怎樣做到量與質的統一?

5.在新課程觀念下,什么樣的課堂才是一個好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