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之個人意見

時間:2022-04-25 08:26:00

導語:音樂教育之個人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教育之個人意見

什么是音樂?音樂就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創造藝術形象,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音樂是審美的教育,音樂可以陶冶兒童、少年的高尚情操和美的心靈,對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起著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音樂能啟迪學生的智慧,促進智能的發展;音樂能增進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音樂教育可以促進學生創造能力的發展。簡言之,音樂是培養人全面發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新課標確立了以人的發展為本,關注學生音樂能力和人文素質的整體發展。如何使音樂教育真正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教育目標要轉變

以前的音樂課都是以唱為主,為了唱歌而學音樂,這都是傳統的音樂教育,這樣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音樂在審美育人上的功能。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極佳載體。要使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發展,從小就受到音樂的熏陶必將事半功倍。基礎教育階段是一個情感發展的最佳階段。我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早就提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也。”這種看法突出情感在美育中的重要性,強調了美育是陶冶人的情感,改造人的世界觀,使人達到一種新的精神境界的最好途徑。學音樂,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而是把音樂的美用人的肢體和語言帶到多彩的大自然,讓人從音樂中陶冶情操,感受美,欣賞美。

二、教育內容要多樣。

“音樂”課是否“唱歌”課?其實不然,“音樂”課包括視唱、舞蹈、樂器、欣賞和綜合課等諸多內容。我們以往的音樂課都是以單一的學科內容為主,一節課歌譜要唱、歌詞要唱。一首歌為了達到要求,一遍接一遍地唱,長期以往,教師會失去興趣,何況是學生?新課標倡導藝術的融合與其他學科的溝通,強調發展學生的綜合發展。我認為在學習音樂時,我們可讓學生從文學的角度去解析它,用繪畫的方法理解它,還可用實踐活動的方法去展示它。只有這樣開放的、多元的課程內容設計,才能打開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感到學音樂原來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

三、教育方法要更新。

新課標強調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讓學生在體驗中,探究中,自主地學習。以往的音樂教育都是以“滿堂灌”的學習方式展示在學生面前,沒有給學生表現的機會。我認為音樂課堂應是這樣的:①設立嶄新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努力營造寬松的、和諧的學習氣氛。隨著課改的來臨,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考官”,學生不再是接受知識的“器皿”。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是“導演”,學生才是“主角”,放手讓學生大膽聯想,多讓學生自編自演,教師只是熱心的觀眾,多給學生掌聲,鼓勵和支持。做他們的朋友,傾聽他們的心聲。如:在上《春雨沙沙沙》一課時,其中有一環節,首先可讓學生閉上眼睛,讓他們感受音樂優美的律動,然后根據音樂的特點及自己對音樂的感受與想象,設計自己喜歡的舞蹈動作,并隨著音樂快樂地跳起來,感受大自然的美。老師也可融入學生中跳起來,形成一股濃濃的師生情。這種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可使學生始終處于輕松愉快的學習狀態之中。②設計懸念,激發學生興趣。要使一堂音樂課有趣,吸引人,需要環環緊扣,這就需要老師在設計時下功夫。一堂課的好壞與否,設計這一環節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比如:在欣賞《二泉映月》一課時,我先讓學生欣賞樂曲,然后讓學生討論樂曲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從而激發學生想認識樂器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思維。③提倡人人參與,表現自我,張揚個性。音樂課作為一門藝術課,它需要學生們來展現。新課標提倡面向全體學生,那么,在音樂課堂上可根據個性差異讓學生分成小組,讓他們在小組里討論。并分組表演比賽,而且是必須人人參與,這樣學生會有一種競爭的意識和自我表現的能力。體會到合作的成功和快樂。④提倡創新。音樂可陶冶情操,也能觸動心靈。在音樂課上,每位同學的心態不同,對樂曲的理解不同,我們可以倡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演藝,或是根據樂曲創作出反映自己現實生活的歌詞。

音樂可以滲透人的心靈深處,使人的心靈凈化,性格變得高尚優美。讓我們一起攜手把這神圣的“音樂”帶進課堂,走進生活,融進人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