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演奏律動感思索

時間:2022-04-20 11:06:00

導語:二胡演奏律動感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二胡演奏律動感思索

律動感是人們內心對音樂節奏的一種感知與體驗,演奏者對律動感掌握的好與壞將直接影響到其演奏水平的高低。通過對樂曲的理解和分析體驗與感知律動,并在演奏中借助于肢體的動作恰當地表現出來,是一個成熟的演奏者所應具備的條件。

一、節奏與律動的關系

節奏是構成音樂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塑造音樂形象的基本表現手段。大家知道,節奏是音樂的骨架,如果沒有節奏,那么音樂將是一堆雜亂無章、毫無意義的音符而已。1實際上,節奏并不是只存在于音樂之中,可以說在我們的生活中也處處都有節奏,它的本質是事物在時間中有序的組織形式與活動,對音樂來說,它就是聲音在時間中的出現與消失的有序組織形式,是音在時間中先后出現的間隔而構成的秩序2。節奏在樂譜上可以體現為不同時值音符的有機結合。而律動感則是演奏者內心對節奏的一種體驗。每首樂曲都有其潛在的律動,不同的演奏者對樂曲的理解不同,從而表現出來的律動感也就不同。有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一些人在演奏樂曲的時候節奏和節拍都很穩,從譜面上來說并沒有什么錯誤,但是聽起來卻覺得死氣沉沉和呆板。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演奏者在演奏時沒有真正體會到樂曲中的律動感,沒有以音傳神,因此他無法將樂曲的演奏提升到更高的藝術層面。

二、在演奏中掌握和運用律動感

想要掌握好律動感大致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要了解樂曲中自然的律動和隱伏在樂曲中潛在的律動。自然的律動指的是作曲家用相應的節奏型來表現其所要描寫的事物的一種律動,并經過加工提煉以后融入到樂曲之中。比如在樂曲《燭影搖紅》中,作曲家用三拍子的舞曲節奏特點,來描寫舞會中人們翩翩起舞的樣子。情緒歡快,旋律流暢;在《光明行》中,用小軍鼓的節奏型特點來表現向往光明的人們組成的方隊,向前進的動人場面。情緒激昂,動感十足。在這類樂曲中,由于作曲家用的音樂節奏型較貼近于所要描寫的事物,因此演奏者在演奏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把握樂曲中這種自然的律動走向。隱伏的律動指的是演奏者在演奏時不能僅僅看到樂譜表面音符時值的長短與節奏型,還要深入的研究,發掘潛藏在樂曲內部的律動。

例如在樂曲《一枝花》中的快板部分,連續快速的十六分音符進行實際上其內在的律動感恰恰是一條輕松的旋律線,如果演奏者沒有意識到這點的話,那么他的演奏就可能會造成肌肉的緊縮和僵硬,無法達到靈巧與松弛的一種狀態。反之,在樂曲《新婚別》中“驚變”的一段,這看似慢板的地方,實際上卻隱藏著一種緊張的律動感,因為它借鑒了戲曲中"緊打慢唱”的律動特點。演奏者在演奏的時候如果內心沒有繃著一根弦,心里始終貫穿著板鼓“答答答答”的鼓板律動,純粹靠譜面上的音符來演奏的話,那么就會使音樂顯得軟弱無力,失去神采。另外,在二胡的一些傳統樂曲中,節拍重音的移位也改變了樂曲的律動。比如在樂曲《二泉映月》和《聽松》里,就有著大量重音位移的句子,它的重音不是在每一小節的第一個音上,而是將其移到了原本處于弱拍位置的音符上,這就跟我們平時常見的4/4拍的重音形式完全不同,它借鑒了民間音樂的一些節奏特點。

因此需要演奏者用大量的切分弓形式來體現,在演奏長音時用瞬間的力度變化來奏出其內在的律動感并要注意到樂曲中音符時值的微小伸展與緊縮變化,以及用小波弓來演奏長音,以期達到類似于民間鑼鼓音樂或戲曲鑼鼓節奏的律動感。其次,談到律動就必然會涉及到體態律動。體態律動是指人們在欣賞音樂或演奏樂器的時候,常會隨著不同的節奏型做出一些有規律的動作。一個成熟的演奏者,其演奏動作應該是身體各個部分配合默契的,是將身體的各部分力量很好地進行融合,并按照二胡的樂曲律動連續進行的。但是也有一些演奏者沒有處理好樂曲與體態律動上的關系,要么就是演奏的時候呆板、木納、毫無生氣,要么就是隨意的用勁,盲目地搖頭晃腦,動作夸張。這兩種狀態在演奏中都是不可取的。

我們在演奏樂器的時候如果只靠雙手和雙臂是肯定不夠的,演奏幅度的大小必然要波及到身體的其它部位,因此在演奏的時候體態在運動的過程中就一定要隨著樂曲的律動感而動,這種動也可以說就是身體的動作頻率是多長時間動一個回合,根據節拍的不同,動的頻率也就不同。例如在樂曲《月夜》中,2/4拍的節奏要奏的優美如歌,動作上就需要在強拍時身體稍加往右,幅度可適當大一些;弱拍時身體往左回來,幅度可略小一些。如果身體動作的頻率慢了一倍的話,那么音樂就會顯得過于緩慢,不夠流動。反之,如果身體紋絲不動的話,那音樂就會顯得沉悶呆板,像一潭死水。此外,要掌握好律動感還需要注意與氣息的緊密結合。在器樂的演奏中,氣息和律動感可以說是密不可分的。并不是只有在唱歌和管樂的吹奏中才需要運用到氣息。

氣息可以分為自然的呼吸和經過受意念的支配以后可控制的氣息。在演奏樂器的時候我們的雙臂及肢體狀態的改變必然會影響到呼吸狀態的改變,氣息受到意念的支配,直接作用于我們身體的動作,使我們可以產生輕重緩急的變化。演奏者在演奏的時候根據演奏動作和音樂律動的需要,來調節氣息的上升、下沉、循環等等。例如在一拍一個音符,比較舒緩流暢的樂曲中,在拉弓之前吸氣,出弓的第一個音時身體重心下移,氣息下沉并適量呼氣,接著下一拍時身體重心上移,氣息上提并適量吸氣。又如,在遇到《藍花花》中華彩這個樂段時,由于它融合了我國戲曲音樂中板腔體的一些手法,形成了特有的內在張力,因此在演奏時為了要抓住人物心態和情緒的劇烈突變,律動感氣息就不再是有規律的一呼一吸了,而需要演奏者深吸一口氣,將氣息控制在胸腔中,在樂曲需要的時候完全釋放出來,這樣才能達到所需要的一種音響效果,使音樂具有強烈的震撼力。

三、律動感的培養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律動感是人們對音樂中節奏的一種感知與體會,需要通過演奏者對樂曲進行細致的分析,才能更好的掌握。有些人可能天生對音樂就有著一種敏銳的感知力和領悟力,只要稍加點撥就能將其掌握的很到位。而大部分人是需要靠平時的積累,依靠專業學習中的實踐與探索,多聽多看多學習一些其它姊妹藝術,從中吸取養分來充實自己,以提升個人的藝術修養的。因此,一個好的演奏者一定不能僅僅滿足于掌握嫻熟的演奏技巧,只有當二者同時具備的時候,其演奏出來的音樂才能生動多變,才能更好地詮釋樂曲的神態,使音樂更加具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