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特色資源庫拓展藝術觀眾效用
時間:2022-05-17 04:16:00
導語:舞蹈特色資源庫拓展藝術觀眾效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9年伊始,北京舞蹈學院承擔了北京市教委關于舞蹈特色資源庫項目的建設。舞蹈特色網絡資源庫,就是通過利用計算機和通信技術,整合舞蹈藝術的相關內容并以網絡化的方式實現共享的專業性平臺。目前該特色網絡資源庫內容正不斷趨于完善,公共性效能逐漸凸顯。
一、高等院校特色資源庫建設的背景概述和研究現狀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伴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普遍推廣和應用,我國各高等院校開始借助網絡化平臺建設特色資源庫。早期的高校特色資源庫主要集中在圖書館平臺和校內教學資源的自建數據庫模式。據統計,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國“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建有263個不同類型的特色數據庫,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數據庫22個,占總數的8.3%;具有學科特色的143個,約占總量的54.4%;其他專題數據庫98個,占總量的37.2%。[1]其中,規模和影響力較大的便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hina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簡稱CALIS)。該系統是經國務院批準的我國高等教育總體規劃三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之一。進入21世紀之后,在政府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下,高校特色資源庫的建設開始聚焦于各自優勢學科、教學資源的專業性平臺建設和科學研究。如圖1①所示,1998年至2007年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關于特色資源庫的理論探討文獻,從1998年的5篇增加至2007年的35篇,是原來的7倍;特定專題數據庫文獻從1998年的1篇增加至33篇,是原來的33倍;關于數據庫技術系統文獻從1998年1篇增加至2007年8篇,是原來的8倍。圖11998年至2007年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中特色資源庫的研究文獻數量統計圖(單位:篇)可見,近年來關于特色資源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論研究,而弱于技術性研究,這和眾多研究機構和研究者注重內容建設,忽略平臺技術性支持有關。關于特定專題性的數據建設研究增長速度最快,這和政府機構投入的專題數據庫建設有關。但是,關于特色數據庫建設的質量保證、績效評估和技術系統的研究較為缺失。而關于舞蹈藝術特色類數據庫主要傾向于專題數據建設意義和原則整體性宏觀研究,如陳琳、歐陽曉芹在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發表的《專業舞蹈資源庫的建設研究》等。
二、舞蹈特色資源庫建設的意義
研究者普遍認為高等院校建設專題特色資源庫的意義,在于實現教學資源和信息的共享,提供相關文獻檢索以及有利于保護地方特色文化等。除此之外,筆者認為,舞蹈藝術類特色資源庫的建設主要集中在兩方面:第一方面是能夠體現舞蹈文化公共服務的功能,有利于公眾參與舞蹈觀演活動,從而提升我國公共文化藝術的普及。雖然舞蹈藝術本身屬于小眾范疇,但是舞蹈教育和舞蹈公共文化服務卻是大眾公共性。所以在建設舞蹈特色資源庫時,應始終以普通大眾觀眾為核心,利用網絡化資源庫平臺實現舞蹈藝術的公共教育和公共服務。第二方面是借助網絡資源庫實現觀眾培養和拓展。2011年1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0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4.57億,其中,寬帶網民規模達到4.5億,有線(固網)用戶中的寬帶普及率達到98.3%。網絡傳播已經成為主導一般公眾的主要傳播媒介之一,這對于傳統舞蹈文化藝術的傳播既是機遇,亦是威脅。例如,2010年3月,由丁志誠、梁丹妮等人在北京人藝實驗劇場主演的話劇《關系》在新浪網進行了首次網絡“話劇直播”。這種小規模嘗試雖然暫時無法打破劇場純粹體驗觀賞的瓶頸,卻是網絡傳播對于傳統表演藝術的拓展嘗試。筆者認為大眾媒介繁榮發展后出現的文化藝術產品和傳統表演藝術不是簡單地二元割裂,更多的是表現出藝術邊界淡化和融合的趨勢。
三、舞蹈藝術觀眾和網絡傳播媒介的關系
舞蹈藝術觀眾的培養和普及更依賴于大眾網絡媒介。對于藝術觀眾通過現場或大眾媒介參與藝術活動之間的關系研究較為復雜,當前觀眾通過網絡媒介和傳統現場參與藝術觀賞的數據統計不多,無法做到充分地研究,但是通過美國藝術基金會(NEA)在1992年關于藝術觀眾的數據調查可知,大部分觀眾首先還是傾向于選擇大眾媒介進行藝術觀演活動的了解和普及。通過該調查統計(參見下表1)可見,現場觀賞古典音樂的人只占12.5%,而通過電視、廣播和唱片則達到了29.4%、29.7%、33.8%。對于舞蹈藝術而言,通過電視媒介參與觀賞舞蹈的藝術觀眾比重約為16.8%,而傳統的現場參與則只有7.1%。因此,舞蹈特色網絡資源庫的建設,便是從潛在、有興趣的藝術觀眾入手,為他們了解和體驗舞蹈觀賞提供平臺,而這部分藝術觀眾更依賴于互聯網和電視等大眾媒介。筆者認為,在研究網絡等大眾媒介、劇場體驗和受眾觀演習慣時,不能簡單地夸大或者忽視大眾媒介的作用?,F場表演藝術空間能給觀眾提供體驗式的三維觀賞,單純的電視、網絡媒介都是無法做到這種審美效果的。這就是那些對現場芭蕾、古典舞有欣賞品味的觀眾能夠抵制電視轉播的原因所在。但是,當數字新媒體技術在表演藝術舞臺開始應用,高清三維數字家庭電視成為廣電網終端時,網絡傳播媒介將成為表演藝術繁榮的新途徑。四、舞蹈特色網絡資源庫拓展藝術觀眾的效用舞蹈特色資源庫拓展藝術觀眾的效用,就是指衡量觀眾通過網絡實現參與舞蹈藝術,從而滿足審美需求的效果。舞蹈藝術的潛在觀眾可以通過利用網絡欣賞劇場空間、舞美設計等內容進一步強化觀演興趣和認知。筆者將網絡資源庫拓展藝術觀眾的效用簡稱為3E特性,即經濟性、效果性、體驗性(economy、effective、experience)。
(一)舞蹈特色網絡資源庫拓展藝術觀眾的經濟性優勢筆者通過計算網絡資源庫和一般藝術機構,進行拓展藝術觀眾的平均百人成本來比較其經濟性。以北京舞蹈學院特色資源庫中東方先鋒劇場專題為例(如下表2和表3①),前期調研共拍攝了3297張劇場和海報圖片,其中提取制作劇場三維空間圖片1200張,宣傳、拍攝、制作及網絡建設費用共8650元。其中,以50名一般網絡受眾為抽樣調查,能夠通過資源庫三維展示熟悉劇場空間設置和劇場演出為42名。而一般藝術機構觀眾拓展百人支出成本包括租用場地空間、人員、宣傳材料等費用為3670元。通過表2和表3的數據可以看出,隨著拓展人數的增加和拓展次數的增加,網絡資源庫平均百人成本逐漸減低,而一般藝術機構平均百人成本由于受到場地、人員成本的增加不斷上升,網絡資源庫的經濟性優勢非常明顯。網絡資源庫的特點是前期投入成本大,后期維護和共享的成本極低。拓展藝術觀眾的傳統方法包括書籍、音像及專業人員導賞等,普遍存在著覆蓋面小,時間限制,復制成本高的問題。網絡資源庫完全可以規避這些問題,徹底實現實時的信息共享。
(二)舞蹈特色資源庫拓展藝術觀眾的效果性突出舞蹈網絡特色資源庫拓展藝術觀眾的效果性,就是針對潛在的受眾而言,網絡資源庫傳遞的文字、圖片、視頻等信息量應該滿足和符合受眾所需,從而實現受眾到觀眾的轉變。筆者借鑒了資源庫可用性主觀細化測量指標列表對該資源庫的效果進行指標分析。[3]該指標體系包括四個子指標:內容的廣度、深度和實時性;檢索、導航、超文本等內容的引導和展示方式;人性化設置;資源庫的安全及穩定性。筆者利用該指標涉及的很高、較好、一般、較低、很低五個進階的量化,對100名受眾隨機抽樣評價舞蹈特色資源庫,該樣本特征如下表4。通過樣本調研,61%的受眾認為該資源庫的內容廣度和深度很好,82%的受眾認為資源庫導航和檢索等形式功能較好,13%的受眾認為資源庫個性化設計有待于提升。3%的老齡人員和25%的普通社區人員認為通過網絡資源庫的了解有進一步進入劇場的興趣。雖然由于調研地點和人員安排的原因,此小型樣本無法完全反映特色資源庫的效果,但是在當前的分析中可見舞蹈網絡特色資源庫對于一般受眾的引導和內容展示效果較為明顯。
(三)舞蹈特色資源庫拓展藝術觀眾的體驗性觀眾體驗是培養和拓展觀眾參與表演藝術的關鍵環節。舞蹈藝術的觀眾體驗在于讓潛在觀眾通過拓展活動降低技能區隔,提升藝術欣賞的認知,使得潛在觀眾能夠進階成為普通觀眾或忠實觀眾。但是,一般舞蹈藝術機構拓展觀眾活動的開展必須具備優秀的人力培訓資源、實體空間以及特定時間等要素。所以,一般舞蹈藝術院校和院團開展的觀眾拓展活動都只能針對特定周邊的社區人群,無法去尋找社會中潛在的舞蹈藝術愛好者。如表5所示,舞蹈特色網絡資源庫在拓展活動的范圍、時間、地點、反饋信息方面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在觀眾體驗和專業指導方面則依賴于網絡技術的提升。因此,如果能夠在藝術機構實體觀眾拓展活動前有網絡資源庫的預熱鋪墊,其拓展效果將會更為明顯。網絡資源庫的拓展體驗性應該得到進一步深入研究和實踐。
大眾傳媒媒介是一種傳播渠道和工具,藝術邊界的融合趨勢使得類似網絡資源庫的大眾媒介平臺在展示表演藝術時出現了新的特征。舞蹈特色資源庫的建設使我們重新認識了舞蹈文化藝術的公共性和普及教育和觀眾拓展的功能性。在當前我國建設公共文化藝術服務體系的宏觀背景下,依托網絡資源庫這一媒介拓展觀眾的效用研究更具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
- 上一篇:縣法治機關建設規劃
- 下一篇:透析文學落幕與作家轉型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