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音樂文化交流與傳播研究
時間:2022-05-10 09:07:18
導語:對外音樂文化交流與傳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自2013年主席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來,便得到國際社會尤其是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順應時代潮流和發展規律,對于我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經濟體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長遠目標起到了促進作用,其中對外音樂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更是作為軟實力引領著國人的思想與眼界。基于此,通過對“一帶一路”背景下哈爾濱對外音樂文化交流發展簡史進行分析,找出“一帶一路”背景下哈爾濱對外音樂文化交流的特點與局限性等問題;提出“一帶一路”背景下促進哈爾濱音樂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的對策。
關鍵詞:一帶一路;哈爾濱;音樂文化
“文化”是人類為組織自己與環境的聯系而創造的一種約定俗成的思維方式,并間接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發展形態與生活行為習慣,同時作用于人們的思維方式中。音樂作為文化藝術的表現形式,傳遞著思維方向,傳達著思想脈絡,傳播著精神內涵,通過深刻觀察和思考世界形勢,積極履行擴大開放的重大戰略舉措要求,根據“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原則、目的對策等進行藍圖勾勒,造福沿線及更多國家人民,推動著人類向先進的思維方式不斷邁進。
一、哈爾濱對外音樂文化交流發展簡史
(一)“金源文化”的追溯
哈爾濱城市建設,雖然沒有經歷過悠久的歷史,但早在公元11世紀末開始,在廣闊的黑龍江流域,能歌善舞的女真人族,以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和氣質內涵滋養了這片“白山黑水”,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人民在吸收漢族先進文化的同時,融合著本民族的思想特質,形成華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大金”國號由此建立。
(二)俄國在哈爾濱的發展影響
19世紀末,沙皇俄國與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并將大量俄國人遷移至東北地區修筑中東鐵路,哈爾濱則成為當時俄國人的聚居地;十月革命爆發后,很多俄國軍官將士和資產階級舉家移居哈爾濱,其民族文化潛移默化得影響著東北地區的民眾,哈爾濱的俄僑數量猛增,并在這個城市里涌現出很多新興產業、企業,其中不乏有很多的藝術家,在滿足自身精神文化追求的同時,鼓勵創辦教育機構、音樂學校,在校開設大提琴、小提琴、合唱、教學唱詩等音樂實踐課程,教學模式、教授方式與方法等內容與俄國的音樂人才培養方向基本一致,包括音樂活動、舞臺演出等實踐活動都有著相似的教育目標與發展方向。與此同時,俄僑自發組建的交響樂團———哈爾濱交響樂團,也是中國最早的具有國際水準的交響樂團之一,目前也成功躋身于中國高水準行列。這些新型的音樂文化形式,連同歌劇等一并傳播到哈爾濱。教堂中的室內樂、音樂沙龍等形式更是被當地人所接受,成為了工作之余與生活、學習、娛樂密不可分的社交內容。
(三)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
哈爾濱是一座擁有多元文化共存、兼收并蓄的城市,其擁有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同時多國的泊來文化猶如新鮮的血液,帶給這座城市以新的生命,從而又衍生出多種類型的音樂文化形式。在哈爾濱的音樂發展歷史上,教堂作為主要交流與傳播的重要場所,教堂唱詩班選用的贊美詩歌曲中,貝多芬、莫扎特等音樂大師的作品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同時也有很多民間歌曲以及改編后的中國古代歌曲,包括中華傳統戲曲音樂在內的音樂形式,加之哈爾濱主動吸收西方音樂文化,形成了民族文化與異國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特點,藝術家們通過聲樂、器樂等表演形式呈現,無意識間滋養著人們的心靈,同時又體現著城市音樂多元文化的內在精神。從最初的二人轉、皮影戲、東北大秧歌、民歌小調等簡單形式,發展到重視音樂藝術的精神層次和大力提倡高雅內涵的多元化藝術表現。如,二人轉有了高層次的表演場所,皮影戲也申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這些變化表明“龍江”藝術的思路已然不僅僅旨在娛樂休閑,更多的是追求思維的改變與發展。
二、“一帶一路”背景下哈爾濱對外音樂文化交流的特點與局限性
(一)形式多樣性
自1958年創辦第一屆“哈爾濱之夏”音樂節以來,經歷了50多年的輝煌發展,“哈爾濱之夏”音樂節已成為哈爾濱文化身份的象征,并與其冰雪文化活動一并成為哈爾濱文化發展產業,同時作為一項音樂品牌,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潛在的發展空間使其人民群眾自發參與、自由組合、自我創新,以藝術家的熱忱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其中有在校師生組成的創作團隊。如,哈爾濱師范大學作為歷屆“哈爾濱之夏”音樂節開幕或閉幕文藝演出的重要成員,經常承擔的不僅僅是演出任務,更多的是文化宣傳、精神傳遞等;再如,熱衷于音樂的文藝組織工作者們,他們的執著于堅持,同時還包容著多元文化,共同商討、互幫互助,本著傳承與創新并存的工作態度,在交流中傳播優秀的中華文化,在學習中吸收先進思想,揚長避短,使之保留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并成為世界公認的音樂品牌,吸引著眾多國際友人親臨感受。創辦于2009年的“哈爾濱中俄音樂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至今已經走過了近十年的歷程,在此期間,中俄兩國的音樂文化在不同程度上互相滲透,相互借鑒,各地專家結合地域特點和自身發展,參與并研究中俄音樂交流的經驗,并對中俄音樂文化交流的歷史與現實進行認真分析、全盤思考、把握大局、縝密獻策的學者們表示鼓勵與支持。無論在音樂創作、音樂表演和學術研究上形成交流傳播鏈條,而且在音樂文化產業方面也建立起了系統的、科學的合作關系,共榮共生的局面遍地開花。類似此類學術研討會還有很多,這正是在“一帶一路”的政策倡導下完成的,并將相關的學術研究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哈爾濱交響樂團作為哈爾濱城市文化的一個象征,同樣也肩負著音樂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任務,在貝多芬誕辰250年之際,攜手深圳交響樂團奏響時代新聲音,為了紀念這位命運多舛且才華橫溢的“樂圣”,130多位演奏者同臺獻藝,帶領觀眾走進深邃寬廣的精神世界。同時根據東北民歌《喜豐年》改編的鋼琴曲也登上了南方藝術舞臺,以其東北音樂所特有的旋律特點將演出推向一個小高潮。看似地域之間的音樂交流,實際上它承載更多的是對于本民族音樂的補充,哈爾濱所在的北方地區所吸收的優秀外國音樂元素經過處理形成新的音樂旋律,漢族與當地少數民族音樂的交融、俄羅斯本土音樂的滲透、日本音樂元素的借鑒,以及歐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文化的吸收,成為其音樂文化具有多樣性特點的重要依據,南方同樣有著來自周邊國家的音樂特點與性格,無論在演奏形式、音樂內容、情感處理等方面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地域差異性
在泱泱大國中,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思維與理解差異的問題,“一帶一路”沿線大致劃分為六個部分,涵蓋了64個國家,涉及范圍較廣。因此,在傳播過程中存在介生性,所謂介生性就是指原始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除了保留本身的一部分本質特點之外,其余的將會被重新排列組合,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音樂文化對外傳播要既反映真實的中國面貌,不能單純依靠決心和政策,更多的還要結合其他地區人們的文化價值選擇、區域差異、藝術審美、宗教信仰以及對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等等因素進行傳播。各個地域之間的音樂交流會在未來的相互交融與滲透中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與提升,并為世界音樂史學的發展和傳播做出積極的引導作用。
(三)交流與傳播范圍局限性
由于哈爾濱的地理位置處于我國北方,靠近邊境地帶,與其周邊俄羅斯交流最為密切,在哈爾濱的高校中,也不難發現有很多來自俄羅斯各大音樂院校的教師,交響樂團、室內樂團以及各大音樂演出團體中,俄羅斯演員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接受和吸收西方音樂文化的同時,將俄羅斯藝術文化的代入感顯得尤為明顯,活躍度居于首位。于此同時,在藝術家創作藝術作品時,相較于俄羅斯音樂文化來說,其他的比如,南部沿海國家,東部相望鄰國等音樂文化元素的浸入有些單薄了,整體的精神生活層面的需求代入感便弱了一些。因此,吸收的文化元素少,輸出的創作作品也相對少,民眾的接受程度也不算高。根據“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播要同時進行,拒絕思維定式,從南亞、印度洋、太平洋等區域同樣也可以注入新鮮的血液。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促進哈爾濱音樂文化的對外交流與傳播的對策
(一)完善音樂教育機制
中國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實現五通,指出“國之交”在于“民相依”,“民相依”在于“心相通”。樹立全球的、世界的音樂觀念作為心靈相同的藝術手段,也是融通民心的最好方式。首先,要建立“一帶一路”國際音樂文化交流公眾平臺,打造中外音樂教育與音樂文化交流基地,通過論壇、展演、訪學等形式推進交流合作;其次,在哈爾濱開展“一帶一路”音樂學院和機構的教學合作,實現開放式辦學模式,以哈爾濱音樂學院對俄辦學特色為藍本,互派音樂教師和學生,開展大師班、工作坊等形式,實行全方位、多渠道、實質性的戰略合作。同時依托國外眾多孔子學院,開發自有校本教材,進行系統科學的“絲綢之路”相關的音樂專題研究、舉辦“音樂夏令營”“新春音樂會”等系列方式,建立專門的合唱團、樂團等音樂組織,學習演奏中國樂曲,演唱經典的中文歌曲,促進“一帶一路”音樂教育的深度合作,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在“一帶一路”中發揮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最后,音樂教育在“一帶一路”教育建設中是聯通其沿線各國人民的橋梁和紐帶,特別是通過中華傳統優秀音樂文化的精華遺存,因此,建立并開展“一帶一路”哈爾濱對外音樂文化的專項研究,成立“一帶一路”音樂文化交流與研究發展中心,與各個國家專業學者合作開展音樂文化遺產傳承和創新性發展專題性的課題研究,加深對于認識和了解音樂文化遺產的印象。
(二)運用受眾廣泛且具有包容性的手段彰顯時代音樂文化
從中國音樂歷史的傳播與發展來看,在很早以前,我國北方地區的人民與一帶一路沿線的各個國家之間的就有著密切的聯系,這些國家也有居住著很多僑胞,這其中不僅有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還有喜歡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國際友人。因此,選擇國外受眾廣泛且較熟悉的欣賞方式,在和諧友好的文化氛圍之下,我國的音樂文化才能夠被外國友人所接受,同時,以接近國外歷史文化背景的表演形式來介紹、理解、鑒賞中國民族音樂,才更容易讓人領會到我國民族音樂的魅力,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的藝術氛圍與意境,從而提高他們對民族音樂的接受程度。抓住這一特點,哈爾濱藝術文化與教育部門首先可以定期舉辦中國傳統文化作品音樂會、品鑒會等,主動邀約華人華僑參與,拉近距離,在獲得根源性認可的同時,培育具有哈爾濱風貌的音樂文化品牌,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其次,類似漢服文化傳播方式,創建的古風書院,真正沉浸在實景環境中,比如可以舉辦一些古代文人經常舉辦的和詩詞文化、古代樂器有關的活動,吸引有共同愛好的人們在一起交流探討,通過利用這些比較容易實現的傳播途徑來進行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實現在真實的情境中傳播文化,有利于人們回歸本源。除此之外,對于那些對哈爾濱傳統音樂文化有高度認同感的外國友人,可以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引導,讓他們成為哈爾濱傳統音樂文化傳播者的一員,為中國音樂文化的傳播貢獻力量。
(三)打造“四大絲綢之路”式(綠色、健康、智力、和平)的對外音樂文化傳播方式
依據“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恪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堅持開放合作,堅持和諧包容,綠色發展是人類潮流,在音樂的世界共享與融合大環境下,在國外受眾不了解中國語言、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存在巨大差異的情況下彌合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困難,哈爾濱保持音樂文化常態化發展,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音樂可以撫慰人心,積極增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民的心靈健康同樣是對外音樂交流的重要內容,同時利用創新的方法解決音樂輸出與輸入問題,包括音樂教育互聯網技術等先進科技帶來的音樂變革,相互提供“智力”支持,和平實行音樂的對外交流與傳播。縱觀歷史,絲綢之路在推動東西方思想交流、文化交融以及人類文明多樣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促進的作用,為歷史寫下了重要的篇章。提出的“一帶一路”戰略舉措正是以互聯互通的精神重新激活這條貫通中國與世界的古絲綢之路,哈爾濱對外音樂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需更加適應新時展的變化趨勢,進一步完善民族音樂現代化的品牌授權、運營和推廣的優化模式,形成更加積極、健康的中國音樂文化產業的生態發展態勢,讓世界上最長的經濟和文化長廊延續并發展歷史,走向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
參考文獻:
[1]張景峰.以樂塑城傳承創新———以哈爾濱文化建設為例[J].當代音樂,2019(09).
[2]臧婷.交流、碰撞與融合———“2018·哈爾濱第三屆中俄音樂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述評[J].人民音樂,2019(03).
[3]王宏宇,劉瑩.策略研究實踐:以學術視角為智庫獻策———“2019·哈爾濱·中俄音樂文化交流與合作”座談會述評[J].人民音樂,2019(10).
作者:劉巖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 上一篇:互聯網+電子政務檔案服務平臺研究
- 下一篇:互聯網+法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