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演奏美感與心理研究

時間:2022-11-03 02:49:48

導語:音樂演奏美感與心理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音樂演奏美感與心理研究

摘要:音樂是聽覺藝術、感官藝術,以及情感藝術,也是自身情感抒發的主要方式,在器樂演奏當中情感傳遞十分重要,需傳遞正確的作品內涵以及價值取向。也有利于演奏者自身提高表演水平,推動演奏者自身演奏技術不斷提高,并提升演奏著自身的藝術境界。除此之外,在演奏上始終需要保持良好心態,同時,在上場準備之前需要有一個寬松和諧的心理狀態,使演奏者能準確地把握自我能力,能對自身有合理演奏的成功與失敗進行合理分析,只有在演奏的過程中細致分析,才能讓演奏者有更好地處理,在日后的演奏當中充滿信心,減少自身肌肉緊張。可以說在音樂作品演奏當中的心理狀態十分重要,決定了演奏的完整度,只有保持心理狀態的穩定才能推動、豐富自身的美學思想,音樂演奏在發展中對其美學價值以及心理狀態進行探究,能推動器樂演奏的發展,給予更多從事音樂行業的人員幫助,使其成為合格的演奏者。

關鍵詞:演奏;美感心理;探究

音樂演奏藝術較為復雜,上臺演奏的人員自身會產生一定心理波動,也希望將練習之后的成果完美呈現在舞臺上。演奏效果的好壞是由于演奏者自身的個人素養、心理因素、對作品的理解、演奏技巧等多種因素所決定的,這也是器樂演奏能獲取成功的關鍵所在。人體是一個復雜的統一體,藝術表達是生理、心理之間交互的過程。不論是由生理變化還是心理變化,在演奏過程中都會對演奏者產生影響,在舞臺實踐當中問題會時常發生。而導致問題出現的因素諸多,尤其是自身的基本功訓練以及心理素質,在演奏當中多次出現失誤,大部分情況是由于演奏者心理失調所造成。有一些演奏者在上臺之后心中太多雜念,最終導致演奏能力受到影響。因此,基于種種原因,筆者認為音樂演奏的心理狀態十分重要,同時,會對音樂美感產生影響,因此對于音樂演奏,除日常需要進行演奏生理技能訓練之外,還需要對自身的心理素質培養,使自身能有效地控制情緒,保證作品完整度。

一、表演形式及對象的相應機制

根據心理學研究,人與人之間的感覺可以互通,心理學稱之為“聯覺”這種感覺是心靈之間的互動。審美體驗則是主客體雙方之間的相互作用、依靠聯覺所產生的特殊心理。人體感官所形成的聯覺是對某種色彩的感覺而引發的聽覺,對于某種聲音也會相應產生視覺。

(一)音響

音響低沉所感受的顏色越深,而音響越高,所感受到的顏色越亮。與此同時,音高、色彩與人的情緒變化也會有一定的潛在關系。當人們聽到音高或是看到色彩明亮時,心情也會相對愉悅,情緒也會高漲,而當人們聽到低音或是看到黑暗色調,心情則會壓抑,顯得低沉,這種聯動關系也體現在日常用語當中。聲音的高低變化也會讓人感受到空間位置的高低變化,可以說人的內心情感體驗與外部未知空間感體驗是同步的。除此之外,聲音高低與物體質量、靈活性也有著一定的心理對應聯系。高音會顯得敏捷輕盈、低音會感覺笨重。

(二)節奏與節拍

節拍與節奏之間體現了音樂的動力以及速度,并且與現實物體運動狀態有關。節奏的快慢以及節拍的張弛,是以人的主觀能體驗物體運動的速度與律動相互對應。節拍與節奏的體驗讓音樂元素出現時間形成了間隔,形成有組織的頻率,這種頻率刺激人的內心感受最終形成了聯覺。如2/4拍是強弱交替,多用于一些大氣、豪邁的場面,3/4拍是圓舞曲,較為柔和舒緩,也能讓人感受到浪漫與溫馨。4/4拍讓音樂連貫綿長,具備抒情性。切分節奏的存在則是讓弱拍與強拍之間更好鏈接,形成重音不規律性,在爵士樂當中經常使用,讓人感受到奔放、熱情、無拘無束。

(三)音量強弱

聲音強弱也會對人體造成相對應的刺激,如果聲音越強,那么人體的運動變化越激烈,情緒反應也越激烈,反言之,其運動變化越弱,情緒也更為平靜。音的強弱不僅僅是事物自身的狀態和力量之間的聯系,同時,也會產生大小的聯覺音量相同的聲音,近處顯強,遠處顯弱,這也說明音的強弱與事物空間感和距離遠近存在一定的心理對應性。因此,音樂的強弱變化會導致人體心理反應強弱幅度變化,也會導致人體感受到不同聯覺,音樂演奏的不同力度層次能表現出不同的情感。

(四)音色

音色在音樂當中也十分重要,演奏的音色對于情感、氛圍以及音樂形象都有著關鍵性的影響。音樂是聽覺藝術,與圖畫相比之下,并沒有過多的直觀性,但是,不同的音色會讓人產生不同的審美想象,人體思維與音樂思維契合之后,音樂想象力就會實現其中的對應關系。演奏者寬闊的想象力,對于作品的思想內涵理解,所表明的意圖以及情感就會越明顯。比方說,肖邦的《夜曲》,在《夜曲》當中能體會到愛情以及優雅,而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當中,能感受到大氣磅礴。在德彪西的《月光》當中能感受到迷離與夢幻。這都是音色的層次與對比性所產生的不同心理感受所導致。

(五)體態

器樂演奏是伴隨體態的過程,體態也反映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也能體現出自身的個性以及氣質。艾克曼的大量研究發現,人類共有六種基本情緒,分別是:悲傷、憤怒、恐懼、厭惡、驚奇、快樂。而器樂演奏者也有著肢體語言表達。由于這些共通性,就需要在演奏當中利用肢體來將情感流露出來,突破語言文化差異,給觀眾直觀的感受。器樂演奏的體態表現根據部位可以分為手部、腿部、面部、軀干等等。如果脫離音樂對演奏者進行觀察,可能具備一定的“模糊性”,如果與音樂結合之后,才會產生一種聯覺效能,在聽覺、視覺的雙重刺激之下,會給予人一種難以磨滅的印象。但凡是成熟的演奏,需要體態上有高度的協調性、藝術性以及概括性,也需要音樂來傳遞思想感情,引導觀眾“看到內心色彩”[1]。

二、器樂演奏表現對象

(一)情感

音樂是情感的宣泄,情感比較抽象,但是音樂也很抽象。諸多無法言喻的情感都是用音樂來記錄并表達的,從古至今,音樂都是傳達感情不可或缺的一種方式。鋼琴演奏對于情感的表達有著極高的細膩度,也具備一定的豐富性。器樂演奏音樂的高低、疾緩、走向都與人類情感活動密不可分,在不同聲音、頻率、速度、色彩對大腦的刺激之下,情緒產生波動,這一點是客觀存在,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可以說器樂演奏均具備情感,并且情感表達也是器樂演奏的重要內容。

(二)文化

器樂演奏是一種高雅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人類娛樂、文化以及精神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器樂演奏人員也是器樂文化的繼承者、傳播者,眾多專業演奏者以及業余愛好者,通過器樂表演來進行音樂文化傳播,去提升大眾的欣賞水平,讓器樂文化深入人心。器樂演奏表現得是文化內涵,其中有民族的,也有世界的。作曲家的作品也蘊含了自身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也具備時代的社會意識,在逐漸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音樂的民族性,出現了地域特色,并且,也會讓演奏呈現出民族性差異。器樂演奏所表現出來的文化內涵具備一定的時代性,也能反應出一定的物質文明以及精神文明,與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革新、人類社會的進步以及經濟發展都有著因果關系。而其中的豐富文化內涵,也正是器樂藝術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2]。

三、培養演奏者的心理素質及美感

音樂演奏當中,演奏技巧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美感,而美感主要是依靠韻律、節奏以及音色等方面展示出來,例如,在《費加羅的婚禮》當中,展示主人公悲傷的段落,加快演奏的速率將悲傷體現出來,而節奏加快就是促進美感價值傳達的過程。在情感表達上,為了能更好地表達演奏者的內心世界,在演繹自身作品的時候,需要傳遞出屬于自身的價值觀,同時,還需要考慮到現如今的審美方式,不能拘泥傳統形式,運用不同的演奏風格演奏出自身的情感態度[3]。通過聲音與音符塑造形象人物,讓聽眾擁有自身的音樂框架構件。在音樂的表現形式也有很多,演奏家借著音樂旋律來抒發情感,宣泄情緒。除此之外,眾多音樂作品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比方說《水調歌頭》,蘇軾所創作的詞加上配樂所組成的音樂作品,具備較高的美學價值,而《二泉映月》《空山鳥語》《牧童短笛》等作品在傳遞本土傳統文化,讓人有了更高的審美體驗,也推動文化素養不斷提升[4]。

四、音樂表演的心理特點

(一)音樂演奏與心理控制

在心理上產生壓力主要是由于對自身演奏技術的不自信,演奏者可以通過多方排練來降低自身心理壓力。演奏者也需要在演奏過程中全神貫注的投入,專心于作品,給人帶來更多的音樂美感。因此,演奏者十分需要注重心理控制,將精力集中在音樂表現和演奏當中[5]。

(二)演奏與心理控制

首先,在音樂演奏當中需要重視演奏技巧,在演奏當中需要通過音色、節奏等情境創設,來構建合理的聽覺效果。其次,演奏者還需要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藝術來源于生活,也需要進一步的體現人們的喜怒哀樂,在演奏當中為了能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就需要不斷提高自身音樂實踐。在演奏當中,演奏者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訓練,不斷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能提高自身的情感價值追求,也能推動藝術的發展創新[6]。

五、結束語

音樂演奏的美感以及心理分析,能更好地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同時提高演奏者的演奏美感,讓受眾與演奏之間有著情感共鳴,實現演奏技巧與演奏情感的統一,優化演奏情境,實現人與音樂之間融合。除此之外,筆者在本篇文章中運用大量音樂美學觀點進行論述,也希望人們能逐漸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也讓音樂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鳴,逐漸提高對音樂的價值認識,以及自身審美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連.音樂演奏美感分析與心理研究[J].藝術家,2020(01):56.

[2]孫宇.中國古典音樂在鋼琴演奏中的美學意蘊[J].藝術教育,2012(10):76.

[3]孟蝶.音樂表演藝術之美與音樂表演心理的聯系分析[J].總裁,2008(08):145-146.

[4]范曉峰,馬衛星.對音樂音響結構的美學分析與研究(待續)[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9(02):3-14.

[5]馮雅麗,馮哲.關于音樂演奏心理及演奏創造心理中意象問題的分析[J].社會心理研究,2001(01):49-52.

[6]容邵.器樂演奏的心理探究與心理分析[J].音樂大觀,2013(23):54-55.

作者:楊毓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