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發展地區文化產業思考

時間:2022-11-25 05:34:00

導語:對發展地區文化產業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對發展地區文化產業思考

當今社會,文化產業已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如何發展地區文化產業,發展地區文化產業有什么基本要求,在此,我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合二為一,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近年來,“文化產業”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新名詞了,黨的十六大確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強調了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提出要“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并指出“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臻完善的條件下,文化產品固有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日益凸現,文化產業本身也將在以知識為資本的前提下,為社會創造經濟效益,并提供必要的經濟增長模式,“文化經濟化”與“經濟文化化”已成為文化產業的一個重要特征。有關調查表明,隨著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國民收入穩步提高,當前城鄉居民文教娛樂等文化消費支出的比重一路上揚,這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供了機遇和空間,抓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是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的同時,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素質、文化生活質量、城鄉文明程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生活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政府有效引導和文化市場經營主體相結合,培育文化市場大格局。

綜觀一些地區文化市場,普遍存在資源分散、規模狹小、層次較低、市場整合程度不高等有礙文化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問題。要配置好文化資源,必須注重研究和實踐文化市場建設規律,做到以市場為基礎,以政策為導向,著力構建新型的現代文化市場,提升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動力。一是政府本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加強文化市場的監管。按照“管辦分離”的原則,對文化事業單位分類管理,理順政府和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打破條塊分割,加強文化產業的戰略性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鼓勵多種所有制文化產業的發展,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的人事制度改革,融合人才抓好文化產業發展,逐步建立有利于調動文藝工作者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和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二是要深入研究和靈活運用文化產業的市場規律,著力培育壯大一批文化事業單位,發揮部門優勢獨立經營、開發文化資源,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事業單位在企業化管理中,吸納社會文化企業、文化名人,發展行業性文化集團;鼓勵文化事業單位與經濟單位結合,在文化資源與經濟資本的結合中,推進文化向一、二產業滲透,實現文化領域的拓展與延伸;鼓勵文化事業單位與社會法人多元投入,以市場文化資源整合開發為基礎,以市場運作機制為紐帶,形成“政府主辦、市場動作、社會參與”的運作模式,著力構建一批新型文化產業市場。

三、地域文化資源與有限資本轉化相整合,構建文化資源優化配置的新格局。

在我國,一些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較豐富,但是這些文化資源大多處于自然存在的形態,遠離市場,遠離消費者,相當一部分內容游離在市場經濟之外,可開發和轉化的空間還比較大。為此必須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將文化優勢、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逐步實現由“事業型”向“產業型”轉變。一是變“無形資產”為“有形資產”。就一個地方而言,文化領域內的無形資產是指具有一定歷史淵源、有濃厚文化積淀的珍貴文化遺產。通過對其進行充分挖掘,發揮利用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傳統的民俗民間文化,形成以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風景區為依托的文化旅游服務體系,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帶動周邊經濟和相關產業鏈發展。二是變“虛擬資產”為“實有資產”。文化領域內的虛擬資產就是指那些社會需要,但因財政制約一時無法建成的文化項目、文化工程,可以借助體育產業的做法,整體或局部地將一些項目的承建權、經營權向社會招標轉讓或拍賣,明確經營范圍、回收期限,通過出售使用權,收回投資。三是變“休眠資產”為“活躍資產”。在全面調查、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將文化陣地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進一步盤活文化系統現有的存量資產。對確需保留的陣地,可以采用承包、轉讓、租賃、拍賣等多種方式,將陣地交給單位或個人經營。對那些無需保留的陣地,可以實施轉向經營,發展商業、房地產業等。

四、大力普及群眾文化與文化活動創新互補,開創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共同繁榮的新局面。

近年來,各地區著力于大眾文化普及,堅持專業與業余并重、節慶與常規活動相結合、專業文化與自主型文化互相促進,重點創辦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活動,極大地普及活躍了地方文化,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雅俗共賞的精神食糧。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的新格局的基本形成,文化領域的開放已成必然。在這樣的背景下,突出大眾文化普及,堅持“二為”方向,在內容、形式、手段和機制上必須做到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一是要加快發展那些與大眾文化消費需求關系緊密的產業。以文娛演藝業、文化旅游業、音像影視業、服務業為龍頭,建立產業化運作的新模式,盡快壯大產業規模,以更好地滿足社會文化消費需求。二是在發展基層文化產業時要進行創新。充分利用傳統節日,開展以節日為龍頭、季節為階段、地域行業為特色、大中小活動相結合的系列文化活動。進一步強化精品意識、包裝意識、“假日經濟”意識,提高其藝術欣賞性、娛樂性、參與性;融入現代科技,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提升民俗文化,開發民間工藝,推出一批旅游工藝精品,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三是要廣開門路,加大文化產業的對外開放力度。利用一切機會,努力創造條件,通過舉辦各類展覽、文化藝術節等形式,廣開渠道,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由封閉型向開放型、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地方特色濃的文化產業群,促進縣域經濟快速、健康、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