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傳統民歌與新民歌比較研究論文

時間:2022-07-07 03:22:00

導語:揚州傳統民歌與新民歌比較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揚州傳統民歌與新民歌比較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揚州傳統民歌民歌比較研究

[論文摘要]本文運用比較法對揚州傳統民歌與揚州新民歌從題材、音樂形態以及傳播渠道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揭示了揚州傳統民歌與揚州新民歌因同源而具有許多共同之處,同時分析了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勞動人民的生活改善,揚州傳統民歌與揚州新民歌又存在著各自獨特的藝術內涵。

揚州地處江淮要沖,歷史上一直是富甲天下的魚米之鄉,大運河的開鑿,使揚州成了全國水陸交通樞紐,發達的交通,繁榮的經濟,促使揚州自古以來便成為歌舞勝地。明清以來,揚州民歌經過民間藝人的實踐創造和文人士大夫的加工錘煉,涌現出一大批膾炙人口、流傳至今的民歌小調,如著名小調《茉莉花》、《八段景》、《楊柳青》、《撒趟子撂在外》等,由于這些小調所具有的強烈感染力,以至于多少年來在群眾中廣泛流傳,名揚全國。本文所指的揚州新民歌是新中國建立以后,由民間藝人、專業文藝工作者新創作或經過專業人員改編的揚州民歌,這一類民歌對于揚州民歌的傳承發展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試從題材、音樂形態以及傳播渠道等方面對揚州傳統民歌與揚州新民歌進行比較研究,闡述異同,探索揚州民歌的繼承發展方向。

一、揚州傳統民歌與揚州新民歌的題材比較

任何民歌的題材總具有本地區的時代特色、風俗習慣、文化背景,傳統揚州民歌與揚州新民歌的題材也具有以上特點。所以,揚州傳統民歌與揚州新民歌既有相同的題材,又有不同的題材,對于這種現象,我們可以從這兩類民歌范例中作一點粗淺的探討。

明清時期,揚州地區經濟繼唐朝的空前繁榮后再一次興盛,特別是清統治者在占領揚州后,為了穩定社會,采取了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積極推行墾荒政策,大力整治淮河、運河,以便利農業灌溉;同時隨著手工業、運輸業,特別是鹽業的發展,很快使揚州地區出現了經濟的繁榮。經濟的變化必然要在文化上反映出來,在傳統的揚州民歌中便出現了與新民歌相同的對純真愛情的贊美、對生產勞動的表述、對大自然的贊美、對風俗人情的描述等題材。

(一)揚州傳統民歌與新民歌的共同題材

1、對純真愛情的贊美。愛情是民歌的永恒主題,而對純真愛情的贊美則是揚州傳統民歌與新民歌共同吟唱的題材,也是維系在傳統與新揚州民歌之間的一脈相承的情感鏈條。在留存下來的揚州傳統民歌中,對愛情的描述極其豐富多彩,此類民歌負載著揚州人的生活狀況和揚州人編織美妙愛情的歷史文化信息??梢詮南铝袀鹘y民歌中找到答案:《八段景》是清代以來廣為流傳的民歌,內容是以竹子作為媒介,描寫夫妻相親相愛的和諧、甜蜜生活。應該說這種諧趣橫生、情景交融的愛情題材是《八段景》流傳至今的重要因素。這一類題材的傳統民歌還有《十根絲線》、《六花六節》、《青紗扇》、《探妹》、《隔朵朵》、《高郵西北鄉》、《打櫻桃》、《到春來》、《姐在房中繡鴛鴦》、《墻內開花等郎來》、《小小花傘真好看》等。

在揚州新民歌中贊美愛情的題材同樣占有較大比例,隨著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和勞動人民的生活改善,愛情主題的民歌格調也隨之有了提升,積極向上、健康明快的內容使人為之感慨。試舉數例,以領略其風貌——《拔根蘆柴花》改編后的歌詞以男女青年的戀情為內容,歌詞熱情、直白,表現了新揚州勞動人民純樸的愛情觀。特別是其中兩句歌詞“姐勝那個情郎山歌那個唱呀,情郎那個勝姐親桃腮”,這大膽的愛情行為在封建背景下的傳統民歌中是不可能出現的。

而另一首改編民歌《繡兜兜》更把妙齡少女的癡心和靦腆演繹得惟妙惟肖。A段內容描繪了未婚妹子專心刺繡愛情信物“兜兜”,表現了未婚女子對愛情的忠貞。B段則通過情哥偷偷來探望情妹這一情節,利用夾白把少女心慌意亂的神態一一道出,生動形象地揭示了新揚州年青人對待愛情的率真質樸之情。這一類題材的新民歌還有《石榴熟了張嘴笑》、《去年想姐到今年》、《梔子花開朵靠朵》、《小小鯉魚粉紅鰓》、《桂花香》、《楊柳青》、《一棵桃樹滿樹花》等。

2、對生產勞動的表述。揚州地區屬亞熱帶氣候,雨量充足,廣闊的平原適宜于農作物的生長,而長江和運河的貫通,水利資源的開發利用,使耕地面積不斷擴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促進了紡織業、制茶業、編織業及其它手工業的發展。而對生產勞動的表述這一題材無論在揚州的傳統民歌還是新民歌中都有充分的體現。

揚州傳統民歌對生產勞動進行表述的題材側重于農業和手工業內容,如:《小小水車兩頭翹》、《采茶》、《號子一打聲氣開》、《三雙鞋子六樣花》、《窯工四季歌》、《瓦匠拋梁歌》、《叉魚將》、《王大娘補缸》、《新打剪子剪紅絨》等。而揚州新民歌的勞動題材已注入了男女平等、勞動機械化等成分,如:《女人當中一干才》、《豐收歌》、《打豆子歌》、《巧手繡出好春光》、《四個紅娘來栽秧》、《只聽牟響不見人》、《種棉歌》、《數鴨蛋》、《紙糊燈籠肚里明》、《拖拉機耕田忙》等。

3、對大自然的贊美。傳統揚州民歌題材中有大量對大自然的贊美,最有名的當數《鮮花調》、《對花名》、《窗外送來稻花香》等。同樣的題材在揚州新民歌中也有很多,如:《果園謠》、《十二月菜謠》、《春夏秋冬四季天》等。

4、對風俗人情的描述。對風俗人情描述的題材在傳統民歌中有《過年忙》、《鬧元宵》、《鬧紅燈》、《眼看到重陽》、《劃龍船》、《蕩湖船》、《茶館里頭走一遭》、《巴巴掌》、《大冬大似年》等。新民歌中同樣的題材,如:《轅門橋上去看燈》、《拜年》、《正月里來是新春》等。

以上的比較說明,揚州傳統民歌與揚州新民歌有許多共同題材。但由于時代的變遷,大眾審美情趣的改變,我們發現揚州傳統民歌與新民歌也有完全不同的題材。這些題材包括傳統民歌中所包含的勞動人民對黑暗生活的控訴以及封建社會畸形條件下所產生的描寫妓女生活的題材和新民歌所包含的擁護共產黨鬧革命的題材以及贊美新生活的題材等。

(二)揚州傳統民歌的舊題材

1、控訴黑暗的生活。對現實生活感嘆的題材,最有名的是《道情十首》,這是清代揚州杰出詩人、書畫家鄭板橋依照曲牌《耍孩兒》填詞的,內容描寫了清代漁、樵、僧、道、頭佗、乞兒、盲人、歌女等生活狀態,從各個層面反映了社會的不公和各式人物對待生活的心態。而在舊社會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揚州人來說,揚州經濟的繁榮并沒有改變他們悲苦的命運,很多民歌便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十年九荒》“道光,道光,十年九荒;有水種麥,沒水栽秧”。這一類題材的傳統民歌還有《十二月長工》、《瓦窯鄉,黃泥崗》、《窮富過年》、(JL多娘受罪》、《哭青菜》等。

2、描寫娼女的生活。舊時代的揚州,街頭、畫舫、酒樓以及妓院都有小唱盛行,所以,愛情與相思的題材特別多,這里也不乏描寫妓女生活的題材,這一類小調大多數是以第一人稱演唱,自怨自嘆或控訴悲慘的命運,也有表達追求純潔愛情愿望的。如:《俏人兒你去后》、《思郎心也碎》、《揚州小調嘆十聲》、《妓女嘆五更》、《妓女告狀》等。

3、記載歷史的傳說。揚州是一座歷史名城,與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著名人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傳統民歌作為一種口頭文化,記載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與傳說,人民心中的歷史對英雄是熱烈贊頌的,而對暴君則是切齒痛恨的。這一類的題材有:《十繡古人》、《賣油郎》、《小小舟船浪里飄》、《隋煬皇帝下揚州》、《燒杯清茶敬遵王》、《宣統江山坐不成》、《古代女子懶梳妝》、《唱史》等。

(三)揚州新民歌的新題材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揚州民歌注入了新的血液,拓展了揚州民歌的思想生活內容,使之貼近現實,反映新時代、新生活,抒發揚州人民新的思想感情,這是揚州民歌題材的歷史性進步。

l、擁護革命。這一類題材帶有較濃厚的時代印記,印證了揚州人民在那個時期的革命豪情,如:《月兒漸漸高》、《吃菜要吃白菜心》、《寫封信兒寄給孩子他爹》、《黃橋燒餅歌》、《武裝保家鄉》、《魚靠水鳥靠林》、《送夫參軍》、《鑼鼓打得響倉倉》、《軍民一條心》、《大白菜青又青》、《我勸哥哥去當兵》等。

2、贊美新生活。新民歌反映現實非常迅速,又十分全面,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變化都可以在民歌中見到:《日子越過越興旺》、《奶奶家的豬大似?!?、《幸福不忘共產黨》、《步步高》、《分田到戶就是好》、《走也笑坐也笑》等。不管是傳統民歌還是新民歌,它們的題材都涵蓋了揚州人民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一脈相承,但又隨著時代的變遷而不斷演變。

二、揚州傳統民歌與揚州新民歌的音樂形態比較

綜觀揚州傳統民歌與新民歌的音樂形態,由于傳統民歌大多數是由明清俗曲演變而來,而新民歌大多數雖然帶有專業文藝工作者的創作和改編印跡,但絕大多數是從傳統民歌中吸取音樂元素或在原曲的基礎上加以改編,所以,在音樂形態上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

(一)曲式結構比較

l、揚州傳統民歌的曲式結構。揚州傳統民歌曲式結構多為“上下旬”或“起、承、轉、合”式的單樂段。上下旬組成的單樂段曲式結構如《跨金索·送與我情郎》便是只有上下兩句實詞,而中間均為襯詞的二句體單樂段曲式結構。四個樂句組成的單樂段曲式結構如《茉莉花》為四句體單樂段,落音分別為徵、宮、羽、徵,起承轉合性的結構,是揚州傳統民歌中最常見的一種格式,從譜例可以看出,第一句分為兩個短句,二者旋律相對稱,落音相同,唱詞為重疊句;第三樂句緊縮,句后不停頓,與第四樂句緊相銜接;第四樂句唱詞靠前,句尾有拖腔。六個樂句組成的單樂段曲式結構如《八段景》的基本詞格為兩個七字句,四個五字句,加襯詞襯腔和重復句,是由六個樂句組成的單樂段曲式結構。

2、揚州新民歌的曲式結構。揚州新民歌中則出現了一些有別于揚州傳統民歌常用的藍式結構,具體體現為:擴充的手法:如《高郵西北鄉》原為三句半曲體結構,作曲家吳岫明在原瞳的基礎上,保留第一、二樂句的基本框架,在“穿眼處”和第三樂句結尾前兩小節,采用了擴充的方法,使歌曲發展成為六個樂句的曲式結構。另外還有《拔根蘆柴花》也是在保留原曲的基礎上,采用了中間擴充的手法,在“清香玫瑰玉蘭花兒開”后面發展了兩個似說似唱的短句,大大增強了歌曲的藝術表現力。

發展的手法:如《巧手繡出好春光》原名《啊里格三垛》是一首“一領眾和”形式的田秧號子,作曲家魯其貴將其改編為獨唱形式,曲式結構也發展為帶再現的兩段體,增強了歌曲的藝術表現力?!妒袷炝藦堊煨Α芬彩茄莩问接伞耙活I眾和”改編為獨唱形式,隨之突破原有的結構,發展了兩小節疊句,使歌唱情緒達到了高潮。補充的手法:如《繡兜兜》這首民歌原為五個半樂句的單樂段曲式結構,作曲家侯澄階增加補充了B段,使之成為A、B段曲式結構,B段的材料以A段為基礎作了變化和發展,由于將原來的鑼鼓間奏改為旋律,補充的結尾處又運用了“畫外音”插自,使曲調成為了一個整體,更加突出了地域特征。

(二)旋律特點比較

l、揚州傳統民歌的旋律特點。揚州傳統民歌的旋律有典型的蘇北旋律特點,剛柔相繼。可以歸納為以下種類:俗瞳雜調。俗曲是明清時期流傳下來的,經過較大程度藝術加工,較為定型,并演變成特定的曲牌,如《鮮花調》、《八段景》、《虞美人》等。而雜調則是指人們在勞動之余或節假El,用于消遣、娛樂的小曲,如《鬧紅燈》、《眼看到重陽》等。此類傳統民歌的旋律特點是以級進為主,音樂起伏不大,音域較窄,曲調短小精悍、委婉動聽。歌舞小調。揚州傳統節日里,民間歌舞盛行,通常流行的有“花鼓”、“花船”、“送麒麟”等,此類歌舞小調節奏歡快跳躍,旋律生動流暢,常在音樂進行中運用潤腔、大跳、襯腔等手法,以增強歌曲的舞蹈性及輕松歡樂的氣氛。田秧號子。揚州周邊農村插秧時流行的一種栽秧歌,曲調舒展悠長,音域寬廣,詞曲較為固定,襯詞襯腔極有特色,如《撒耥子撩在外》中運用了夾襯和以襯應和,不僅增添了音樂的生動性,還促成了旋律緊湊流暢,借襯腔使音域增寬,音調更加明亮舒展,頗具田園風味。

2、揚州新民歌的旋律特點。揚州新民歌的曲作者們的新創民歌根據時展的需要,充分借鑒傳統民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又大膽運用現代作曲技巧,使新民歌的旋律更具時代性、歌唱性和戲劇性。改編后的小調類旋律特點:改編后的小調類,非常注重在原曲的基礎上,加入能夠體現時代氣息的旋律音調,常使改編后的曲調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大眾面前,充滿活力?!陡哙]西北鄉》原是一首敘事性小調,旋律簡樸、自然,改編后的曲調在“穿眼”處和第三樂句結尾前兩小節,采用了旋律擴充的手法,旋律進行以新鮮的“疊句”音調、疏密結合的節奏把音樂推向了一個閃光的亮點,使人耳目一新,結束句更以一個八度大跳穿插其間,不但生動有趣,而且與前面的旋律形成鮮明的對比,使音樂更加豐富、耐人尋味。《鬧元宵》這首民歌是根據揚州傳統民歌《虞美人調》填詞改編的,原曲的歌詞是情歌題材,改編后的題材為謳歌農村正月十五鬧元宵、舞龍燈、放焰火的歡樂場景,旋律走向一改原來的纏綿深情而變為情緒熱烈、歡快、跳躍,整首歌曲融入了鮮明的時代氣息,而末樂句增加的短襯腔“喂呀呀子喂”夾于句中,既突出了旋律的地域特征,也塑造出了揚州方言獨特的藝術個性?!稐盍唷肥且皇走\用大量鮮明揚州方言特點的襯詞襯腔的小調,這些襯詞襯腔的運用,使旋律顯得格外生動活潑,歡快爽朗,也使音樂情緒得到了充分的渲染。

改編后的田歌類旋律特點:改編后的田歌類民歌,大多數將“一領眾和”的歌唱形式改為獨唱形式,更多地融入了音樂材料的靈活性,音域更為寬廣,旋律也增強了抒詠性,使得改編后的田秧歌在保留原民歌的風格和韻味外,更富有歌唱性。如:《石榴熟了張嘴笑》(《黃黃子》)、《紙糊燈籠肚里明》(《蘆里蘆柴花》)、《巧手繡出好春光》(《啊里格三垛》)、《拔根蘆柴花》等。

改編后的歌舞類旋律特點:改編后的歌舞類民歌通常加鑼鼓打擊樂,襯詞襯腔的穿插使音樂充滿活力,旋律往往是歌唱性與戲劇性相結合。比如《鬧新年》采用了打花鼓中的《種大麥》調改編的,是一唱一和的“打對子”形式,旋律采用了詞急字密的腔體方式,十分緊湊。而另一首改編后的歌舞類民歌《送夫參軍》(《剪剪花調》)為了體現作品的歡樂氣氛,這首作品以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型(x)()()(或XXXXx)貫穿全曲,歌中多次運用了特性音#4,使旋律色彩新穎多變,音調讓人感覺別具一格。貫穿的節奏型和特性音融為一體,形成了非常獨特的風格。

三、揚州傳統民歌與揚州新民歌的傳播渠道比較

根據傳播媒介的不同,揚州民歌傳播的漫長歷史可以分為三個不同階段:口頭傳播階段、文字傳播階段和電子傳播階段。從揚州民歌的傳播渠道的變遷來看,人類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社會結構是直接影響民歌傳播渠道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因素。揚州傳統民歌和新民歌分屬于兩個新舊不同的歷史時代,傳播渠道有著質的差別。

(一)揚州傳統民歌的傳播渠道

揚州傳統民歌主要是口頭傳播,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的最原始的方式進行傳播。那么,揚州傳統民歌在一無曲譜,二無廣播、三無電視等傳媒條件,也沒有汽車、飛機等新交通工具的時代,竟然使一部分傳統民歌能在全國范圍內流傳,甚至有些還遠渡重洋,這些都與揚州傳統民歌本身的價值和所處的人文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當然,揚州傳統民歌在傳播過程中,也受到一些傳播條件的制約,這是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1、揚州傳統民歌自身易于傳播的特點。揚州傳統民歌有很多在民間廣為流傳,產生了許多變體,如著名的揚州小調《茉莉花》在河南商城、甘肅涇川、江西南部、山西祁太、遼寧長海、河北南皮、山東長山都有同名的《茉莉花》;而蘇南的《紫竹調》、江西的《八月桂花遍地開》則是揚州傳統民歌《八段景》的變體。這種跨省份的民歌傳播充分說明了揚州傳統民歌有容易上口,優美而流暢的旋律,音樂形態也易為群眾所接受,這就是說。這些民歌大多都有速度適中、結構精練、音域不太寬、易于傳唱的特點。

2、揚州傳統民歌所處的人文環境。揚州傳統民歌的傳播還有賴于揚州這座歷史名城所特有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揚州地處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得天獨厚的水陸交通樞紐,為揚州傳統民歌提供了重要的傳播條件,而商業的繁榮、青樓酒肆的發展,也使~部分傳統民歌通過各種商業渠道和賣唱的藝人而流向各地。

3、制約揚州傳統民歌傳播的因素。首先是方言因素的制約,我國分為七大方言區,揚州方言屬于北方方言區,準確地說應該是江淮方言區。所以,在有些方言區揚州傳統民歌就難以流傳,比如粵語地區、客家語地區、閩南語系地區。第二是交通閉塞的制約,在揚州有些落后的鄉村由于缺少交通工具,傳統民歌也難以流傳。第三是傳承方式落后以及文化教育滯后的制約,由于揚州傳統民歌主要是口頭傳播,而在舊時代,人民缺少文化,一些傳統民歌得不到及時的記錄,往往像風一樣很快消失得無影無蹤,只有少數精品能夠繼續在民間流傳。

(二)揚州新民歌的傳播渠道

由于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揚州新民歌的傳播渠道發生了質的變化。

l、傳承方式的改變。揚州新民歌由于專業文藝工作者的加入,改變了口頭傳播的方式,完整的譜例拓展了揚州新民歌的傳播渠道;而大中小學課堂教學也成了揚州新民歌傳播的最佳渠道;舉辦民歌大獎賽以及專場演出等,更為揚州新民歌提供了廣闊的傳播渠道。

2、傳媒渠道的發展。具體表現為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是通過報刊、廣播、陳列館等傳播渠道,八十年代以后則進入到了電視、網絡等大眾文化傳播產業,使揚州新民歌迎來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

3、各種平臺的建立。隨著揚州新文化進程的深入,揚州搭建了各種平臺——招商引資、旅游開發、文化交流等,這些活動的蓬勃開展,使揚州新民歌的傳播渠道更加通暢?!栋胃J柴花》、《數鴨蛋》、《楊柳青》等揚州新民歌好像長上了翅膀向世界各地傳送。

民歌的發展往往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有著多方面的社會、文化背景。一般說來,就揚州傳統民歌與新民歌所處的時代、經濟發展情況、人口規模和社會環境而言,揚州傳統民歌與新民歌既有許多共同的特性,但也確實存在著很大差異。通過對揚州傳統民歌與新民歌音樂文化現象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首先,揚州傳統民歌有“本土性”特征,而揚州新民歌則具“繼承性”特征;其次,揚州傳統民歌有很強的“原創性”,而揚州新民歌則有很多具有“改編性”特點。總的說來,揚州傳統民歌具有很強的揚州地方特色,既為揚州新民歌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又為我國民族民間音樂寶庫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從音樂文化的發展來看,揚州傳統民歌在音樂資源方面有著很大的挖掘潛力,而揚州新民歌的繼承、吸收,對于揚州民歌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但繼承、吸收必須遵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發展又必須保持揚州民歌的地方特色,這樣才能將揚州傳統民歌與新民歌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揚州這一枝文化奇葩一代一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