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揚劇的發展前景

時間:2022-05-09 06:04:00

導語:試論揚劇的發展前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論揚劇的發展前景

摘要:作為中國戲曲大家族中的一員,揚劇率先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揚劇在今天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脈搏越來越弱。目前有關揚劇發展的問題多集中在政府的舉措上,并沒有將當今影響揚劇發展的多方因素進行整合系統分析,找出影響揚劇自身發展的原因。本文從揚劇的歷史入手,探討了揚劇發展面臨的問題,重點對揚劇發展的對策與措施作了研究。筆者認為只有在政府、市場與第三部門之間建立一個有效和諧的機制,使三者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才能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揚劇這一地方劇種。

關鍵詞:揚??;發展;市場化

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永遠是揚州值得驕傲的資本,也是無法丟棄的根。揚劇是江蘇省主要地方劇種之一,作為揚州的地方戲曲,原名“維揚戲”,是以古老的“花鼓戲”和“香火戲”為基礎,又吸收了揚州清曲、民歌小調發展起來的地方戲種。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是祖國文化的一筆寶貴財富。面對時代浪潮的沖擊,如何讓社會文化遺產成為資源,而不是變成真正的遺產,還需要更多人的關注和努力。

一、揚劇的發展概況

(一)揚劇發展的歷史原因

乾隆年代,揚州是非常重要的經濟、文化城市。滿清政府11個鹽務管理機關中最大的兩淮鹽務衙門的權勢伸展到中國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在兩淮鹽務的監督管理下,某些鹽商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最富裕的人。鹽商作為整體所掌握的資本,與帝國中任何一工商業資本相比,無疑是最大的。揚州地處揚子江與大運河交匯處不遠的北岸,因而是省際貿易的重要船港。它確實是個經濟繁榮、人口稠密的城市,可說是帝國主要的經濟城市之一;文化方面,它也是最繁榮和最先進的。

像前輩康熙皇帝一樣,乾隆皇帝也南巡六次?;I劃戲劇演出是揚州鹽商竭力取悅皇帝的方法之一。運河兩岸,建有許多戲臺,乾隆皇帝來到揚州城附近,就可以欣賞到戲劇。乾隆的“恩澤”確實是揚州戲劇繁榮的主要原因。以戲劇而言,揚州無疑屬于中國第一流的城市。政府敏銳地意識到揚州的顯赫地位,挑選它作為戲劇審查機構的所在地。

乾隆皇帝對戲劇的贊賞,對揚州戲劇確實是重要的促進。但揚州并不是乾隆皇帝巡幸時唯一受惠的城市。因此皇帝的巡幸不能完全解釋揚州戲劇的繁榮。

主要的解釋應是經濟的和社會的因素。揚州的經濟繁榮伴隨著一定的社會因素;綜合這些因素,才能較圓滿地說明揚州在乾隆時期的戲劇活動中的中心地位。

揚子江沿岸各地和揚州之間有著大量的商業活動。商船把貨物從富饒的長江流域通過揚州運往北方和北京。商船帶著戲班從各地來到揚州。絡繹不絕來來往往于揚州的各地手藝人和商人,不再滿足于觀看揚州當地原有的戲劇,而要求劇種多樣化。

揚州最重要的商業是鹽。鹽在產地制成后,運往揚州,再轉到運商手里,由運商轉運各地。這種鹽運活動可能有利于各式各樣的劇種進出揚州。此外,具有重要意義的是,揚州鹽業吸引了許多其他各地的人來到揚州,因此,形成了揚州明顯的開放環境,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地方戲的繁盛和豐富多彩的局面。

社會因素也對揚州戲劇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但戲劇繁榮最重要的社會因素可能是大鹽商的支持,藝術需要庇護人。揚劇從對揚劇感興趣的富人中找到了保護和支持。[1]

(二)揚劇發展的歷史階段

1.亂彈

清代康熙、雍正年間,揚州歷史上第一個地方戲呱呱出世了。揚州亂彈說的是揚州方言、唱的是揚州小曲、用的曲牌如銀絞絲、四大景、鮮花調、鳳陽歌、花鼓曲、耍孩兒等都是揚州清曲傳統曲調、它的班社遍布揚州城內外。

清嘉慶年間,揚州的形勢忽如江河日下。鹽業蕭條,經濟崩潰,商人破產,市民困頓,揚州亂彈失去了原來的經濟基礎。班社瓦解,藝人星散,揚州亂彈在一百多年之中積累起來的藝術,不能不暫時地退出舞臺,而同民間固有的香火、花鼓相結合。于是在中國戲曲史上出現了一個百年難遇的現象——在同一土地上,產生了兩種戲曲:揚州香火戲和揚州花鼓戲。[2]

2.香火戲和花鼓戲

香火戲源于“儺”,本是迎神驅鬼的。1957年在揚州曾發現清代乾隆甲辰年1784手抄神書《張郎休妻》,實為戲曲演出提綱。這證明在乾隆年間,揚州的巫術已有明顯的戲曲化傾向。但揚州香火戲的進化很緩慢,它在很長時期內都只有半職業性的藝人,它的演出始終含有祈禱神保佑平安的目的。[3]

揚州花鼓作為一種載歌載舞的藝術,它開始向戲曲轉化的時間,大約在清代康熙年間。揚州花鼓戲的發展同樣很緩慢,經過了一二百年艱難歷程的揚州花鼓戲,仍然處在街頭賣藝的境地。如果說香火戲是為神的藝術,花鼓戲則是為人的藝術。

清末民初,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藝人們沿著長江浪跡他鄉。自此,長江中下游各大商埠,如上海、鎮江、南京、蕪湖、安慶、武漢等地,都留下了揚州藝人的足跡。

上海是五方并處、百戲雜陳的地方。為了在激烈的藝術競爭中爭得一席之地,也為了讓粗獷的鑼鼓與文弱的絲弦相得益彰,揚州的香火戲和花鼓戲慢慢合攏,1931年,香火戲藝人和花鼓戲藝人在上海聚寶樓共同演出《十美圖》。從此,兩種藝術融合在一起,一個新型的統一的“揚州戲”在上海灘出現了。[4]

3.揚州戲

新生的揚州戲,在音樂上將香火調、花鼓調揉合在一起,并像揚州亂彈一樣,大量吸收了揚州清曲的曲調。在劇目上除了繼承揚州亂彈、揚州香火戲、揚州花鼓戲的劇目之外,又新編和移植了大批連臺本戲,如《孟麗君》、《鄭小姣》等。在藝術上更是出現了許多獨樹一幟的著名演員,如胡玉海、熊月英、葛錦華、張月娥、許菊芬、十歲紅等,金運貴、高秀英、華素琴等流派唱腔也嶄露頭角。[5]

4.揚劇

新中國成立后,“揚州戲”或“維揚戲”的名稱逐漸為“揚劇”的名稱所代替。面對新生活,揚劇界感到歡欣鼓舞。藝人們努力挖掘、改革、提高、創新,使揚劇藝術呈現空前繁榮。

十年浩劫中,蘇、滬、皖三地的揚劇團,有的被遣散,有的被合并,有的被撤銷,有的被改行。一個有自己的傳統、個性和觀眾的劇種,同所有兄弟藝術一樣,遭到了史無前例的摧殘。[6]待到“”結束,揚劇才如老樹又發新枝。久違了的傳統戲又粉墨登場。70年代末,許多解散或改行了多年的揚劇團都陸續恢復起來。江蘇和安徽固不必說,即使在未能恢復劇團的上海,揚劇的演出活動也在時時進行著。

在我們的眼前,分明出現了一條曲折的路。那便是:揚州亂彈——揚州香火戲與揚州花鼓戲——揚州戲——揚劇。它們是一脈相承的,因為它們扎根在同一土壤中。[7]

(三)揚劇劇目

因揚劇源流多,劇目十分豐富,從內容上分有生活戲、愛情戲、倫理戲、神話戲、朝庭戲、俠義戲等;從形成上分有幕表戲、連臺本戲、劇本戲、古裝戲、新編歷史戲、現代戲等;從風格上分有喜劇、正劇、悲劇、有文戲、有武戲。久演不衰的傳統戲有:《王樵樓磨豆腐》、《王瞎子算命》、《活捉張三郎》、《四老爺打面缸》、《安壽寶賣身》、《白蛇傳》、《梁祝》、《秦雪梅吊孝》、《二度梅》等。建國后更是好戲連臺,《恩仇記》、《黃浦江激流》、《紅色家譜》、《包公情》、《碧血揚州》、《風月同天》、《秦香蓮》、《骨肉冤》、《修匾記》、《濟公傳》、《鴻雁傳書》等。建國后,揚劇有輝煌的一面,稱之為三個里程碑,兩個閃光點。三個里程碑,即《百歲掛帥》、《奪印》、《皮九辣子》。兩個閃光點,即《王昭君》、《史可法》。[8]

(四)念白、聲腔與流派

語言差異是地方戲的分野,音樂聲腔則是劇種的旗幟與靈魂。揚劇念白以揚州方言為基礎,有官話、民話之別,戲中大凡身份高貴的人物,如帝王將相、后妃誥命等均念官話,并揉進中州韻,講究陰陽上去和抑揚頓挫,如包拯、佘大君、穆桂英等,一般小人物如市農工商、販夫走卒等均念方言,通俗流暢,朗朗上口。

揚劇聲腔的形成,有三部分組成:花鼓戲,揚州清曲、香火戲中的原曲牌;從姐妹劇種引進改造的曲牌以及新音樂工作者介入后創造的新曲牌。

聲腔集大開口粗獷、質樸,小開口的細膩曲雅、清新活潑于一爐,以曲牌體為主,板腔體為輔。據不完全統計有一百多個曲牌,常用三四十個,曲牌豐富,且各有特色,如抒情的“銀柳絲”、歡快的“夸夸調”、俏皮的“梨膏糖”、深沉的“鮮花”、凄楚的“漢調”、活潑的“蓮化”、“金垛子”等。引進的曲牌有大陸板(引至杭州武林班,或京劇高撥子)、倒板回龍(引至京劇板式,用銀柳絲旋律改造而成)等。新創曲牌,如“采蓮調”、“新夸夸調”、“擴板梳妝臺”等。除了一曲牌一色彩,揚劇還有一曲多唱的特點,揚劇沒有生旦凈丑行當專用曲牌,全憑演員的演唱修養。

在舞臺實踐中,揚劇曲牌,根據調性,可分四大系列。即“梳妝臺”系列(含“銀紐絲”、“滿江”、“補缸”、“數板”、“滾板”等),剪剪花系列(含“夸夸調”、“鮮花”、“刮地風”等),大開口系列(七字、十字、聯彈、清板、潑水等),小調系列(“下盤棋”、“八段景”、“五更里”、“十懷酒”、“跑驢”、“虞美人”等)。

揚劇聲腔的成熟,形成了眾多流派,有健朗亮麗、端莊、華彩的高(秀英)派;有吐字如珠、腔如行云、流水的金(運貴)派;有剛柔相濟、跌宕有致的華(素琴)派;厚重豪邁的王(秀蘭)派;沉雄剛勁的石(玉芳)派;瀟灑飄逸的周(小培)派;甜潤雋永的李(開敏)派。[9]

二、揚劇發展面臨的問題

2006年6月國務院正式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揚州市揚劇榜上有名。隨后,江蘇省在全國開先例,出臺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命名與資助暫行辦法》,通過確定傳承人制度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2007年揚州市政府掏錢辦學,為所有的揚劇班學生交學雜費上萬元,學校為這些戲劇苗子提供系統教育并為其提供數百元的補助生活費及獎學金。除政府支持開班辦學外,近幾年,圍繞揚劇的發展保護,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活動,如在揚州設立揚劇的演出基地、開展《周周看揚劇》活動、舉辦專業藝術表演團體新劇目調演活動等等。這些活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揚劇的發展與保護,但對于揚劇整體發展來說,其生存現狀仍然不容樂觀。[10]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1.劇團經費拮據

據了解,國營劇團演員工資一部分由國家發給,還有一部分是平時演出的收入,民營劇團則完全自給自足。有的國營劇團歷史負債較多,影響劇團經濟穩定。另外是演出市場萎縮,演出收入很少,政府差額撥給的事業經費無力維持工資發放,而其它機關事業單位能拿到的費用,如菜籃子、地方崗位補貼以及第13個月工資等更是可望不可及。平常的演出投入遠遠大于低廉的門票收入,經濟的困窘影響了揚劇的生存和發展。

2.人才斷檔

在現代社會多元化的沖擊下,人們的審美情趣發生了變化,揚劇也和其他劇種一樣,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很多揚劇團過去辦得很紅火,現在也撤消,演出場次也日趨減少。傳承接班人接近斷檔,劇團自身開辦學員班已不具備響應條件?,F在揚劇團人才的培養還是定向委培制,劇團需要演員了,就向戲曲學校委托培養人才。1986年,招生已經開始面臨困難。1998年,50人的招生計劃因報名未滿,揚劇班無奈取消。從1997年曲藝班最后一批招生至今,揚劇已是10年“無后”了。申遺后,2007年由政府出資,55名精心挑選的戲曲苗子進入揚州文化藝術學校接受揚劇系統學習。但在這之前已有了十年的人才斷檔。

3.思路不新,宣傳普及力度不夠

當前,我省的電視、報紙、廣播和出版業,形勢大好。然而,對于揚劇來說,就以電視為例,盡管國家廣電總局在2004年就發了《關于開辦戲曲欄目保護弘揚地方傳統戲劇的通知》,明確要求尚未開辦地方戲曲欄目的省級電視臺要創造條件,盡快開辦地方戲曲欄目。然而目前只有揚州電視臺、江都電視臺等地方電視臺播放揚劇,這些是除揚州以外的戲迷是無法觀看到的。而我省電視臺的多個頻道、上百個欄目中,己鮮見揚劇的蹤影。究其原委,據說是因為收視率太低。我省地方戲目前還拿不出廣告費、制作費來包裝自己、營銷自己,更缺乏與現代傳播技術共舞的平臺。

(二)市場化適應困難

1.演出市場沉寂

揚州文化研究所所長韋明鏵繼在《將柳腰款擺——揚州曲劇新論》一書中說道“揚劇雖然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與歷史最興旺的時期相比,目前揚劇仍處在低谷。雖然現在揚州有幾個劇團仍有正常的演出計劃,但與20年前相比,揚劇的演出次數大大減少,目前大多局限于揚州本地?!痹浽诰W絡上看過這么一句話,“南京的揚劇戲迷比任何一個其他劇種都多,但是要他們花錢買票看戲,劇場基本是空的!”,這句話點出了根節所在,現在揚劇還是有市場的。只不過看戲的形式和以前不同,以前是觀眾買票進劇場看,現在是哪家紅白喜事由主家花錢請戲班,劇團搭臺唱戲,觀眾不花錢,看的人很多,但如果叫這些觀眾花錢進劇場看,恐怕就比較難了。再加上現在有電視了、有網絡了,非得那種老戲迷才會想到花錢進劇場看戲。[10]

2.劇團發展包袱重

我國現有的揚劇團主要的還是國營劇團,很多國營劇團歷史包袱沉重,在現今市場化發展中很受阻礙。在劇團管理方面,就拿演出賣票來說,賣票的提成就高達30%,當對其提出疑問時,劇團人解釋是由于劇團都是演員,演出時沒有閑人去賣票。雖然現在有的國有劇團已經改成企業單位,但其實是換湯不換藥,劇團內部依然是事業單位編制。在劇團的演出方面,其每年規定了固定的演出場次,演完了,這一年的任務也就完成了,這樣的劇團發展跟不上市場發展的規律。國有劇團疾重難返,加上戲劇行業更是雪上加霜,改革很不容易。

民間職業劇團即民營劇團,是以自愿組織、自籌資金、自負盈虧形式組建,從事營業性演出的職業性藝術表演團體。它的特點是自由組合,小型分散,主要活動于農村城鎮演出市場。自它產生后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處于人無定團、團無定員,出入無序、聚散無常的狀態。在價值追求方面,偏重于愉悅功能和效益,忽視思想價值與審美功能,胡編亂造的幕表戲充斥舞臺。對于民營揚劇團缺乏管制措施。

3.產業化進程緩慢

對于揚劇文化作為“生產力”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認識,發展文化產業的意識還很薄弱,揚劇文化資源缺乏深層次的發掘和有效的整合利用,品牌單一,沒有與揚州豐富的旅游資源進行市場的結合,揚州的悠久文化底蘊部分正處在一種閑置和浪費之中。另外,舉辦揚劇活動的影響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和利用。雖然活動影響很大,但沒有真正用文化內涵來包裝起來,形成更大范圍的影響,沒有體現出揚劇文化和特有內涵,容易形成當時熱鬧、過后就忘的尷尬局面。再有,有關揚劇相關產業的發展,如音像制品、書籍等都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現有的音像較少,質量也欠佳,揚劇相關書籍年代都較久遠,百年揚劇直到今年才將有通行教材。

三、揚劇發展的對策與措施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保護揚劇的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一項特殊的事業,在這其中政府無疑應扮演最為重要的角色。

1.建立專項發展基金

對于揚劇的保護和扶持,核心的問題仍然是經費的保障問題。對于幾個市級國營劇團,應實際提高人頭經費的撥款比例,落實到每個演員、職工,穩定藝術隊伍,將職工的養老、醫療、失業三項保險費納入財政預算撥款。另外實行演出補貼,在確定劇團演出場次后,政府每場給予適當補貼,多演多補,以激活演出市場,鼓勵劇團面向農村、面向基層。

加大藝術創作生產的投入,設立專項基金,扶持優秀劇目生產,使藝術創作、精品生產落到實處。利用發展基金,??顚S茫哟髮χ攸c劇目的投入,對重點藝術產品可以推行政府采購、項目招標的辦法。

2.注重人才的培養

現今揚劇的教育采取的是定向委培的制度,有時劇團忙于眼前的演出等,不一定會意識到對下一代揚劇演員的培養,另外,在招收人才進行揚劇學習方面,不同以往,劇團有著職能的缺陷。在地方戲曲人才培養上,政府依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這一點上,“申遺”成功后揚州市政府已經進行了一定的工作。在今后的人才培養上,政府職能部門應與地方劇團保持聯系,發掘戲曲苗子,學校定期招收學生,政府對其進行學習補助,形成一種固定的招收教育鏈,避免人才斷檔的出現。

3.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結合城市發展,為揚劇團建設適合展示藝術特色的小型劇場,并規劃建設一批相關設施,如在教場改造中,復建大光明書場,作為揚劇團的基地;利用“劉莊”內尚存戲臺的有利條件,建設揚州戲曲博物館,除陳列有關文字、視頻資料外,附建一個小劇場,等等,也可成為揚州旅游的一項拉動產業。

4.加大宣傳普及力度

除了地方電視臺外,省臺也應開設戲曲專題性欄目,普及地方戲曲知識,宣傳戲曲演員、推介戲曲產品、教唱戲曲名段,拉近地方戲曲與各地觀眾的距離。政府應大力支持揚劇品牌節目,如“周周看揚劇”活動,形成一種群眾欣賞的固定、持久氛圍。此外,文化、旅游、園林等職能部門要密切協作,在主要景點增設全面展示揚州戲曲藝術的演出活動,各景點開辟適宜的演出項目,既增加旅游看點,體現“揚州游”的文化特色,又起到宣傳和普及的作用。[10]

(二)把握市場規律,加快揚劇的發展

揚劇現有國有劇團5家,即揚州市揚劇團、江蘇省揚劇團、高郵市揚劇團(張愛華揚劇團)、儀征市揚劇團、江都市揚劇團;民營劇團9家,即江都市龍川揚劇團、揚州市海派揚劇團、江都德才揚劇團、浦口區揚劇團、揚子江揚劇團、祝榮娟揚劇藝術團、汪琴揚劇藝術團、李正太揚劇藝術團、姜堰市玉梅揚劇團。

1.發揮市場競爭機制

國營劇團在揚劇的推廣上有著特殊的使命,政府應給予支持;民營劇團是順應市場的規律發展起來的揚劇發展新動力,在演出等自主性上較國營劇團要強一些,站在市場的角度,發展揚劇,民營劇團有其獨到的優勢,政府應給與鼓勵。國營劇團、民營劇團站在發展揚劇的大角度上看,都是其組成力量,并沒有區別。民營劇團靠自身組織廣大觀眾歡迎的各種演出,占據市場,擴大份額,走產業化發展的道路,以有效解決財源問題。

市場的競爭機制、市場的發展規律促使著國營與國營劇團間、民營與民營劇團間,更重要的是民營與國營劇團間的競爭,刺激著各個劇團的編導、戲曲演員要不斷深入體驗現實生活,創作出更多更好的順應市場規律,反映時代特征、地域特點的揚劇作品,吸引各自的觀眾群,維持、加快自身的發展,其市場不僅是占領市區市場、郊縣農村市場,亦指占領揚州以外更加廣闊的演出市場。[11]

揚劇的發展歸根到底是揚劇人的代代傳承,揚劇發展至今也是經歷了太多的磨難曲折。如果將揚劇的發展一味的歸責于政府,排除在市場之外,久而久之,揚劇人的發展就會產生“惰性”,缺乏競爭、缺乏刺激,也就缺少了發展的前進催動力。揚劇載體的素質缺失,揚劇本身也難有發展。這樣看來,市場生存規律的存在,無疑也促進著揚劇的發展。

2.舉辦展銷演出

展銷演出是一種集檢查、評比、調演、訂戲為一體的演出形式,這種演出活動在有些地方已形成制度。對于揚劇,政府應參與將這種展銷演出形式引入揚劇,這種展演主要針對民營劇團開展,但國營劇團應與民營劇團一同參加展演,從而了解市場情況。展演期間,邀請各鄉鎮、村莊的戲曲愛好者和演出經紀人前來觀摩,與觀眾一起看戲和評戲,隨后洽談訂購,簽訂購銷合同,商定演出日期、場次、價格。這種展演活動,實際上與國外的養劇不養人有些相似,它不僅能收到原來調演所起到的檢閱、評比的作用,而且有效地溝通了產銷渠道,強化了劇團的競爭意識,加強了國營劇團與民營劇團之間的聯系,最重要的是拓展了演出市場,促進了劇目走向市場,主動的將揚劇推向了市場。此外,為促進劇目的銷售,各市縣的劇管部門注重對演出經紀人的培育和管理,發揮他們溝通產銷、調節市場的作用。[12]

3.發展揚劇文化產業

創新揚劇文化,促進揚劇教育產業發展。落實文化經濟政策,建立多元投入和企業運作機制,推進文化產業化。大力開展揚劇展示、交流活動,活躍群眾文化生活。通過與揚州旅游業的結合,發展揚劇,擴大知名度,同時使揚州旅游成為有文化含量的旅游,揚州古城成為充滿生機的古城。現今揚劇已有兩名戲曲梅花獎得主:李政成和徐秀芳,揚劇也要注意發揮揚劇名人效應,著力打造文化品牌,培植和強化揚劇特有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加大對有影響的揚劇藝術家的宣傳力度,鼓勵他們走出揚州,創作生產出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文藝精品,成為揚劇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亮點。同時,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揚劇在音像、書籍方面的傳承,制作一批有時代氣息、質量優良的音像、書籍制品,讓更多的人了解揚劇,吸引揚劇群眾的熱情。[13]

(三)建立與第三部門的聯系,支持揚劇的發展

“第三部門”是除政府部門和企業以外的不以營利為目的的一切志愿團體、社會組織或民間協會等向社會提供服務的組織。在中國,完全符合西方標準的“第三部門”幾乎不存在,但又確實存在一些從形式和運作機制上不同于政府和企業的社會組織,因而中國學者大多傾向于從推動和促進非營利組織發展的角度出發,不將定義限制得過于嚴格。在本文中,對于揚劇事業的發展來說,我認為只要是依法注冊的正式組織,滿足揚劇發展志愿性和公益性、互益性要求,除政府以外的企業、組織、團體,即可稱為揚劇發展意義上的“第三部門”。

在今后揚劇的發展中揚劇團同企業、組織、團體的志愿性和公益性、互益性資助應成為揚劇團發展的又一趨勢,劇團應加強與這些企業、組織、團體的聯系。

1.加強與公益性團體、組織的聯系

民間職業劇團的大量出現,給文化市場增添了生機。但是也要看到,民間職業劇團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由于管理力量的薄弱,農村封建迷信活動的盛行,演出市場上的低級庸俗和封建迷信的東西尚不能杜絕。對于民營揚劇團來說,公益型組織應發揮其重要的作用。成立民營劇團管理處,工作人員工資由國家財政撥款和劇團交的管理費中支付。對全市民間職業劇團的種類、分布、藝術力量和演出狀況進行普查,在這一基礎上進行重新登記和審批,對于不具備一定的藝術力量、資金、劇目、設備,以及布局不合理的,一律不予審批。由劇團申辦人填寫劇團定員表,內容包括劇團組成成員、一年的書面合同和工資分配方法,交給劇管部門核實和監督實施。這就較好地改變了劇團隨意邀約演員,演員隨便跳班的無序狀況,不僅使組織松散的劇團趨于穩定,而且保證了人才的合理流動。另外負責民營劇團與國有劇團之間的聯系,邀請專業劇團的藝術骨干和離退休的老藝人為民間職業劇團的劇目生產提供有償服務,解決劇團缺乏導演、作曲、舞美設計和布景制作等困難,并通過短期辦班培訓或隨團學徒等形式,加強對演員的基本功訓練,提高中青年演員的藝術素質。[14]

另外,如江蘇省揚劇藝術研究會,其性質是全省研究揚劇藝術的學術性社會團體,這類學術性社會團體組織其應發揮其職能。首先應堅定自己的組織定位,邀請揚劇研究者、揚劇名人,加強自身權威與影響。這類社會團體組織應加強與政府文化職能部門的聯系,致力于構建揚劇劇團之間、與其他戲曲劇種劇團甚至與國外相關組織團體之間的聯系,安排組織揚劇藝術交流、理論研討會等,幫助揚劇走出去,增強自身競爭力,擴大揚劇影響。

2.建立與企業的有效合作

對于企業,作為揚劇的“第三部門”有其特殊性,它本身不具有發展揚劇的天然職能,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挖掘、附加于企業這樣的職能,獲得互益性資助。對于國營性揚劇團,應利用其特殊影響力,在其組織的有代表性的大型活動中除政府資助外,以后慢慢走向與大型企業聯系獲得其贊助的方式。在這其中,企業是配角,抓住這些企業在大型活動中宣傳自己的用意,與其合作,獲得互益性資助。對于民營性劇團,現主要還是家庭紅白事的演出,其影響力范圍較小,這里劇團經紀人應與一些地方性企業聯系,形成長期性合作關系,承擔其慶典、宣傳活動,如廠慶、元旦聯歡等,從而獲得演出收入。在這其中企業是主角,劇團為企業服務,從而獲得互益性資助。劇團和企業的互動在很大程度上會推動揚劇的發展,如揚州市揚劇團的長期贊助商企業家嚴家銘先生,2006年12月12日揚州市揚劇團為慶祝長期熱心支持揚劇事業的企業家嚴家銘先生領導的揚州市新興金屬材料公司改制重組10周年,在友好會館成功舉辦了“揚劇名家名段演唱會”,這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揚劇的影響力。今后,在企業資助揚劇發展這一方面,有著很大的實踐性空間。

結語

縱觀我國民族藝術源遠流長,常盛不衰。其中,由香火戲、花鼓戲等發展而來,約具100年歷史的揚劇,有過昔日的輝煌。但毋庸諱言,進入新時期以來,揚劇隨著電視、網絡等的出現,處于冷落、尷尬、徘徊和無奈的境地,甚至面臨著生存命運的嚴峻挑戰。但是,可以斷言,它們決不能代替戲曲,就揚州方言地區來說,也決不能代替與當地人民血肉相連;呼吸與共、長期為群眾喜聞樂見的鄉土戲曲揚劇。

盡管揚州地方戲曲面臨著觀眾銳減、人才流失、生存危機等問題,但它仍占有一定觀眾和需求市場,也絕非“夕陽藝術”,遠景是光明和無限美好的。政府、市場、第三部門在社會中本身就緊密聯系,對于揚劇,我們要堅持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充分發揮市場與第三部門的有效機制,逐步形成政府、市場與第三部門協調統一的局面,使揚劇這一地方戲曲更好的傳承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李斗.揚州畫舫錄[M].南京:古籍出版社,2003:39.

[2]董愛江.揚州竹枝詞[M].揚州:廣陵書社,2003:47-49.

[3]焦里堂.花部農譚[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4-25.

[4]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上海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89-90.

[5]孔凡中.揚劇生涯五十年[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29-31.

[6]石增祥.揚劇名旦高秀英[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0:95.

[7]Colin?MakeLin.Yangzhoudrama[J].AustralianCommercialMedia,1988(1).

[8]上海市傳統劇目編輯委員會.傳統劇目匯編[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1:38-39.

[9]葛瑞蓮.淺談揚劇和揚州民歌[J].劇影月報,2007(4).

[10]王佳.“周周看揚劇”—揚州市著力打造的文化品牌[J].劇影月報,2007(1):16—17.

[11]管若松.揚劇不能失去自己的觀眾[J].劇影月報,1988(7):58.

[12]J.LamarPierce,ProgrammaticRisk-TakingbyAmericanOperaCompanies[J].Journalof

CulturalEconomics,2000(24).

[13]王仲堯.文化市場與管理[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38-39.

[14]康曉光.轉型時期的中國社團[J].中國青年科技,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