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閩南龍藝的保護及拓展和發揚
時間:2022-09-16 08:21:00
導語:詮釋閩南龍藝的保護及拓展和發揚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龍藝是閩南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流行于平和、南靖、龍海、云霄、漳浦等縣。文章以“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龍藝)之鄉”平和縣為例,對閩南龍藝這種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和傳承意義進行了粗淺的梳理和探究。
關鍵詞:龍藝藝術特征保護傳承創新發展
一、龍藝的藝術特征和發展軌跡
1.龍藝的藝術特征
平和龍藝活動具有悠久歷史,遍及全縣的14個鎮,其中小溪、坂仔、南勝等經濟相對發達的鄉鎮較為突出。平和龍藝表現形式由“龍頭”“龍段”“龍尾”部分組成。龍頭和龍尾的扎制、裝飾以及舞蹈動作略同于“龍舞”(俗稱“弄龍”),前面也有一位武士持彩珠戲龍作舞。龍段由數十塊“藝板”連接而成。每塊藝板稱“節”,每節長約3米,寬約0.3米,木制。每節藝板由兩位壯漢肩抬,稱“扛藝”。藝板上用竹、木、紙、絹等材料扎成樓、閣、舟、車模樣,并點綴花、草、蟲、魚和彩燈。形式與內容因時代而異。此項工藝稱“裝藝”。每塊藝板上站一位少女或少男,戲曲人物打扮,稱“藝旦”。各節藝板之間有木制旋紐連接,活動自如,蜿蜒成龍,可以在狹窄的村街上游行。龍藝的節數不一,有24節、36節、48節等多種。
2.龍藝的起源和發展
閩南始有龍藝,當不遲于明末清初。清康熙版《平和縣志》卷十《風土志》有載:“民間結采架,選童男靚妝立架上,扮為故事,數人肩之以行,先詣縣庭,謂之呈春。”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春,大溪鄉江寨、莊上、店前3村同日結扎3尾(尾,閩南語,同“條”)龍藝出游。解放前的龍藝活動,多由各村村民組織,并推出一名會首籌辦。每戶或每兩三戶負責結一節藝,富裕人家結二節、三節不等。上世紀50年代后,龍藝活動多由集體舉辦。藝棚的裝飾和藝旦的打扮趨于華麗。電力照明的運用取代原始的火把、燈籠,且伴有廣播歌曲,場面更為壯觀。迎藝時,往往有一至數陣鑼鼓陣結伴。近年來,龍藝活動成為平和縣慶祝重要傳統節日活動的傳統保留節目,也成為民俗文化展示的載體和平臺,深受群眾歡迎。隨著時代的變遷,龍藝組織者在裝藝的過程中越來越注重科技含量,注重在規模和檔次上下功夫。1986年中秋節,九峰鎮黃田村結扎一尾龍藝,長達72節,成為當時閩南歷史上最長的一尾龍藝。2007年元宵節,由小溪鎮設計制作的龍藝更是史無前例,118節的“小溪鎮百節龍藝”以強大的陣容、新穎的造型展現在觀眾面前,其400多米的長度創歷史紀錄。平和縣由此也榮獲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龍藝)之鄉”稱號。
二、龍藝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
1.龍藝制作和表演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境
龍藝在閩南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幾百年來經久不衰。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傳統文化元素嚴重退化,傳統文化意識、思想觀念被逐漸淡化,傳統民俗節日活動主體組織機制難以形成,從而影響了傳統民俗節日文化的保護和發展。隨著老一輩民間藝人的逐漸老去,年輕一代的生活方式、文化意識的不同使得他們不愿意花費過多時間參與到這種民俗活動中來。龍藝在制作工藝上和表演上的保護與傳承都面臨著后繼乏人的困境。因此,政府在不斷加大投入進行挖掘保護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對民俗節日活動的政策推動和組織引導,通過培育傳人,逐步形成一批熱心支持和維護龍藝這種傳統民俗節日文化的民間組織。
2.龍藝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幾點思考
第一,在保護傳承中注入新的內涵。民俗文化是歷史的積淀,歷史留給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需要我們進行忠實原始的繼承,只有這樣,才能保留其原有的獨特地方風韻;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和發展,人們的時代意識和審美方向也緊跟著時代步伐在不斷地發生著改變,這時,民俗活動作為歷史遺留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也必須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與時代節拍相呼應,只有這樣,民俗文化才能在時展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展。例如,2007年平和縣“百節龍藝鬧元宵”活動不僅規模空前、聲勢浩大,而且具有廣博的象征意蘊。龍藝活動分為“古代篇”和“現代篇”兩大類,“古代篇”由神話、歷史、戲曲等3個主題構成,“現代篇”主要包含國防、科技、奧運、平和特產4個主題。為了彰顯“巨龍騰飛”這個文化內涵,龍藝設計者在“龍藝”設計制作過程中,注重追求一種融民俗性、藝術性、科學性、思想性于一體的觀感效果。譬如,“古代篇”里包含“八仙過海”“穆桂英掛帥”“天女散花”“木蘭從軍”和一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戲曲文化等主題,其中“八仙過海”為了收到“船搖波漾”的動感效果,設計者特意采用活動轉軸與電源驅動配置手段,讓人觀之倍感真實與可親。而“現代篇”里則特設了“長征一號”與“長征四號”火箭模型,同樣為了追求逼真,“火箭”升空點火處采用照明與風扇原理,造出一種火箭騰空而起的氣勢。在此次龍藝踩街活動中,組織者將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同現代文明成果有機結合,不僅為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創造了適宜生存的“土壤”,也為傳統民俗文化的創新發展開辟了新的途徑。
第二,為經濟社會發展鳴鑼開道。自古以來,文化的繁榮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都是息息相關的,文化為經濟注入活力與內涵,經濟為文化提供支撐和力量,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此外,民俗文化活動的創新發展還應該注重培育現代節日文化。因為現代節日文化中不僅蘊含著強烈的時代特性,同時也展現了一個地方固有的文化底蘊和特有的文化創造力,對于增強一個地方的凝聚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平和縣,龍藝活動時間多為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為外出創業的返鄉人員和僑臺胞返鄉謁祖高峰時期,龍藝活動為平和縣的節日旅游匯聚了不少人氣,也促進了平和縣的對外文化交流。此外,在平和縣連續舉辦多年的幾屆“琯溪蜜柚節”活動中,龍藝踩街活動也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民間活動的角度吸引了更廣大的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政府的為民辦實事活動。
總之,包括閩南龍藝在內的民俗文化中有很多閃光的因子,這些因子都是推動民俗文化建設的動力。在今天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更要強調各地的新一代對于本地優秀文化的傳承。在弘揚當地民俗優秀傳統的同時,著力探索和創造民俗節日文化建設的新形式、新方法、新手段,把繼承傳統和移風易俗結合起來,寓個性、特色于共性和發展進程之中。我們深信,隨著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民俗文化保護工程措施的落實,民間民俗等方面的傳統節日文化一定能發揚光大,繁榮昌盛。
- 上一篇:全球化形勢下我國高等藝術教學拓展
- 下一篇:我國當前建筑藝術民族化趨勢思考
精品范文
1詮釋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