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藝術現代性發展思考

時間:2022-04-04 09:52:31

導語:合唱藝術現代性發展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合唱藝術現代性發展思考

一、合唱藝術之我見——歷史溯源

近年來,許多學者都認為合唱藝術是一百多年前從國外傳到中國的一門“洋藝術”,我們“洋為中用”,經過一百多年的歷練,發展成為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合唱藝術。而我的看法,卻與上述觀點有所不同。我認為合唱藝術從漢代就已經出現了,是我國土生土長的一門音樂藝術形式。《晉書•樂志》曾記載:“相和,漢舊歌也;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凡此諸曲,始皆徒歌,繼而被之管弦。”這就說明,“相和歌”是配以管弦樂隊伴奏,一人唱、眾人和的一種合唱藝術形式。對于漢代的歌唱藝術,司馬相如在其著作《上林賦》中,有過“千人唱,萬人和”的描寫。“和而歌之”“和聲而歌”就是“相和歌”的藝術表現形式,這也正是合唱藝術的歷史前身。這足以證明合唱藝術是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的音樂藝術形式。而外來音樂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我們在吸收國外合唱藝術的創作、表現形式和表演風格的同時,結合本民族的特色,開辟了合唱藝術的多元化發展道路。

二、合唱藝術之我見——現代性透視

漢高祖劉邦為了鼓舞官兵的士氣,創作了千古絕唱《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一人在前領唱,眾人在旁和唱,聲勢浩大,創造了“三百里內皆來觀”的空前景象。鴉片戰爭后,國門被外來侵略者打開,既帶來了毒害國人的鴉片,同時也引進了國外獨特的合唱藝術,為我國的合唱藝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那時的合唱主題基本都是抵御外來侵略者、振興中華的。而到了“五四”運動的爆發,合唱藝術出現了藝術化的傾向,但合唱主題還是具有愛國主義情結。到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合唱藝術具有強烈的政治指向性。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后,合唱藝術才開始蓬勃發展,題材、表演形式和創作體裁都出現了較大的變化。然而好景不長,60-70年代,因諸多原因合唱藝術的發展受到了阻礙,直到1978年,才迎來了合唱藝術發展的新局面,且其逐漸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景象。合唱藝術經歷從古代——近代——現代——當代的歷史演變過程,呈現出了現代化的前進步伐。古代的合唱藝術呈現的是“一呼百應”的效果,沒有組織、規則,完全是自發的形式;近代合唱藝術是組織有序的,目的是抒發深深的愛國情思;現代的合唱藝術大多是歌唱祖國,抒發個人感情的藝術形式;而當代的合唱藝術,則更多的是為我國構建和諧社會而吶喊助威。從中不難看出,當今的合唱藝術不管是從形式演變還是從演唱規模來看都具有了現代化的水平。音樂藝術是時空結合的藝術,表現的是“樂舞精神”。合唱(聲樂藝術的一種特殊表演形式)是時間藝術,舞蹈是空間藝術,而現代化的合唱藝術是將這兩者完美結合,在華麗的舞臺上,演唱人員按照各自的順序依次走上表演場地,有一人獨自站出來領唱,一人手持指揮棒進行指揮,還有一些人在旁手持樂器伴奏,當然身著華麗舞服的舞者也是其一份子,呈現給了人們一種可聽與可視相結合的欣賞模式。

三、合唱藝術之我見——多元化走向

合唱藝術由單一的形式演變成為多元化的趨勢,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合唱創作、風格和構成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面我們就逐一探討它們的多元化走向問題。

1.創作的多元化走向

合唱藝術成功與否,首先要看作品的創作情況。只有有了好的創作,我們才能演繹出優秀的合唱作品。作品的創作主要有三個方面:題材、體裁與合唱類型。首先,創作題材方面。由于受我國歷史、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的影響,合唱藝術的題材豐富,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包括群眾性合唱、藝術合唱、民歌合唱、古曲合唱、通俗音樂改編的合唱等。從作品題材的多元化走向我們可以看出,人們對藝術的追求越來越人性化,注重民族性和古文化財產的利用,也更傾向于表達內心情感的抒發。其次,創作體裁方面。根據作品抒發的情感不同,合唱藝術的體裁也很豐富,主要有進行曲、抒情歌曲、圓舞曲、頌贊歌曲、勞動歌曲等。體裁的多元化體現了合唱作品內容豐富、情感細膩以及指向性明顯的特點。再次,合唱類型方面。合唱的類型也很多,主要包括同聲合唱(男聲、女聲和童聲)和混聲合唱、有伴奏合唱和無伴奏合唱、室內合唱和室外合唱等。

2.風格的多元化走向

合唱藝術的風格分為音樂風格、演唱風格和表演風格。因為合唱藝術是時空結合的藝術,所以接下來我就主要談談表演風格的多元化走向。表演風格主要指舞臺表演,以前的合唱藝術基本上沒有固定的舞臺,都是在室外進行的,隨著現代技術的進步,合唱藝術逐漸轉為室內表演,還有華麗的舞臺作為陪襯,使得合唱藝術越來越具有觀賞性。根據表演形式和風格的不同,舞臺也可分為靜態舞臺和動態舞臺。靜態舞臺,是指演唱人員按照一定的次序站好,有舞臺背景和燈光的配合,加之有指揮和伴奏人員,這樣一種靜態不變的畫面,我們稱之為靜態舞臺。例如,在央視音樂臺《歌聲與微笑》合唱比賽中,由首都師范大學老教工合唱團演唱的《瑤山夜歌》受到了業內外的一致好評。這首歌曲的合唱就是運用了靜態舞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瑤山夜歌》是改編的劉鐵山、茅沅的《瑤族舞曲》,為了契合歌曲的意境,老教工們紛紛穿上了瑤族的服裝,讓觀眾一下就聯想到了瑤族的風土人情,加之舞臺燈光的昏暗,仿佛看到了瑤族人民沉浸在朦朧月色中,不禁想融入其中,感受那種歡慶的場面。靜態舞臺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在想象與聯想的帶動下,人們盡情地馳騁在自己所描繪的畫面中。這種從聽覺轉移到視覺的特殊現象,就是通感,這種感覺可以讓人們既聽到優美的歌聲,又看到美麗的畫卷。動態舞臺與靜態舞臺相對,演唱人員不僅要按照隊形站好,還要配合歌曲做適當的變化,亦或是隨著音樂翩翩起舞,當然除了演唱人員,動態舞臺還會根據歌曲需要增加舞蹈演員,以增加歌曲的觀看性,演唱人員的身后也會不時變換舞臺的背景。在央視《歌聲與微笑》的合唱比賽中,有一支團隊演唱了《大漠之夜》這首曾經榮獲“金鐘獎”的歌曲,演唱人員身穿華麗的服裝,身后的背景是無邊無垠的荒漠,但是天空是湛藍的,不時會有片片白云向我們飄來,演唱人員的前方有一些身著工作服的人員,正在勘查地形,由于在沙漠里行進十分困難,工作人員多次摔倒,但是他們為了荒漠里的人民又勇敢地站了起來。這首歌曲表達的雖是駱駝歷經坎坷無怨無悔地行進,但也從側面贊揚了人敦厚老實、自強不息的精神。這樣一幅動感的舞臺畫面,不僅讓觀眾聽到了歌唱人員鏗鏘有力的和聲,還使其看到了一出逼真的舞臺劇演出。當今的合唱藝術,就應該做到“動靜結合”,既要有靜態時演唱的專注精神,還要有動態時的舞臺效果,這樣一來,人們就可以眼耳并用,欣賞“視聽盛宴”了。

3.構成的多元化走向

這里的構成是指合唱團組成情況,以前的合唱團體多偏于群眾性的,因為有很強的政治指向性,多是群眾響應黨的號召而自發組成的合唱團體,指揮和伴奏都不是專業的,只是應要求,把大家組織到一起來唱歌,抒發對黨和國家的熱愛。當今的合唱團體,越來越趨于專業化,有的團體組成人員都是音樂專業出身的學生和老師,這樣專業水平的合唱團體,給合唱藝術今后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礎力量。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小學生和中老年人也加入到了合唱的團隊中來。這樣,合唱團構成的多元化就體現出了非職業團體——職業團體——非職業團體的特點,這樣循環往復,根據團隊中成員的不同可以靈活變換,只要有一定的目的,合唱藝術就會紅紅火火地發展下去。如在今年的10月20日上午,聲樂老師夏金山組織千余名歌唱愛好者,在徐州科技廣場的音樂廣場共同高歌由谷建芬作曲的《一飲盡千鐘》。主要是想通過大合唱,抒發愛家鄉的情懷。參加大合唱的有兒童,也有耄耋老人,年齡最大的83歲,最小的4歲半。這樣一種混搭的合唱團體,就是根據成員的不同而靈活變換的,他們參加合唱都是為了抒發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四、結語研究合唱藝術的現代性與多元化發展的歷程告訴我們:要立足于歷史,放眼于當下,真正實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多元化發展趨勢。作為當今合唱藝術的參與者,我們應該透過歷史重新審視當代合唱藝術,要能夠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還要力求將現代化意識和多元化發展趨勢融入到合唱藝術中去,讓兩者完美結合,形成一條獨特的前進道路,真正實現合唱藝術發展的現代性與多元化。

作者:蘆海珍工作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