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藝術歌曲對聲樂教學的影響
時間:2022-08-23 03:12:07
導語:早期藝術歌曲對聲樂教學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早期藝術歌曲是我國聲樂藝術寶庫中的瑰寶,當時創作的很多經典之作至今仍在流傳,對今天的音樂創作仍然有很深的影響,對于高校聲樂教學來說是一筆重要的資源。本文從我國早期藝術歌曲入手,分析中國早期藝術歌曲對高校聲樂教學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中國早期藝術歌曲;高校聲樂;發展;影響
藝術歌曲是由奧地利著名浪漫主義音樂大師舒伯特的作品而確立的一種音樂體裁,是由詩歌和音樂結合在一起共同表達藝術內涵,具有強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是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一種獨特表現形式。由于藝術歌曲的組成形式是詩歌和音樂,在我國一直被看做是嚴肅而高雅的音樂,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我國樂壇誕生了一批優秀的藝術歌曲,如《漁光曲》《我住長江頭》《長城謠》等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和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至今仍是我國各大藝術高校培養人才的重要資源和教材。
一、中國早期藝術歌曲
(一)中國早期藝術歌曲的內涵。藝術歌曲兼具詩歌與旋律的巧妙之處,它曲式結構嚴謹、作品主題深刻、音樂內容豐富,以浪漫抒情為主要風格,以獨唱配合鋼琴協奏為主要形式,歌者的肢體語言較少,表演色彩較淡,主要以演唱風格為主要特征。這一音樂體裁轉入我國后,與我國本土文化相結合衍生,我國藝術家創作出的藝術歌曲更加貼近生活,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傳達出詞、曲作者對社會、生活的歷史責任感。(二)中國早期藝術歌曲的發展過程。藝術歌曲在20世紀初傳入我國,最初在新式學堂中以學堂歌的形式出現,這一時期的藝術歌曲在聽覺上較為單薄,有鋼琴協奏的學堂歌數量極少,歌曲旋律重復,伴奏手法單一,樂曲較為單薄,還不能成為嚴格意義上的藝術歌曲。進入20世紀20年代,經過“”思潮爆發,中國藝術歌曲應時代的需求登上歷史舞臺,以青主作曲的《大江東去》為標志,標志著我國音樂藝術家開始對我國早期藝術歌曲的探索。當時的藝術歌曲更多地借鑒西方作曲技法,曲風中蘊含著濃厚的西方藝術氣息。在時代社會的影響下,更多的表現對當時社會現狀的不滿,對“民主”“科學”的向往和推崇。經過十年的發展,我國藝術歌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音樂藝術領域孕育出新一批詞、曲作家。如冼星海等人不僅掌握西方作曲技法,還深諳我國民族音樂內涵,他們的作品中有了更深的民族特色烙印,賦予我國藝術歌曲更深的民族意義,整體上運用古詩詞和現代詩詞更多,偏向抒情和表達人文主義精神,在情感上更加符合國人的特征,音樂技法上也更精致。
(一)對教學理念的革新。在藝術歌曲進入我國音樂領域前,我國的聲樂教育相較于樂曲等流傳幾千年的“樂”方面的教育非常單薄,幾乎沒有體系,也沒有業內公認的教學理念和形式,是早期藝術歌曲的出現,改變了我國聲樂教育的形態。藝術歌曲在西方是一種采用美聲唱法來演唱的聲樂形式,而美聲唱法在西方的歷史悠久已經形成業內普通認可的教學理念和形式。有了藝術歌曲作品,還引入了美聲唱法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形式,如何讓這些舶來品本土化、民族化就是相對簡單的事情了,這也是“拿來主義”的優勢。當時我國音樂藝術家們就致力于將美聲唱法和民族聲樂相結合,既不盲目模仿西方技法,也不抱著民族聲樂故步自封,為我國聲樂教育理念開辟了新的方向,確立了科學的聲樂教學理念。(二)對教學內容的豐富。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我國北京、南京等地陸續建立起專業的音樂院校,我國高等聲樂教育逐步走向正規,為今天的中國聲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當時的聲樂教學中,美聲唱法就是一門必修課程,直到今天也是如此。藝術形式是從民族的藝術土壤中開出的絢爛花朵,其中必然帶有濃厚的民族特征,美聲唱法也是如此。就歌唱語言層面來講,拉丁語系幾乎每個輔音都配著元音,不存在單獨的元音,這與漢語有著極大的差別,我國演唱者受語言影響在咬字方面受到限制,在有關文化等方面的風格展示和感情抒發更有著難以逾越的鴻溝。而我國早期藝術歌曲融合了西方技法和我國民族藝術,從語言和情感抒發上更容易讓我國演唱者接受,因此當時高校聲樂教學的最佳方案是用美聲唱法演唱我國早期藝術歌曲,既能提高聲樂教學效率和質量,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中國早期藝術歌曲的傳播。現如今高校聲樂教學中仍然采用這部分早期藝術歌曲,不僅因為它們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時代縮影,一種民族精神的載體,更因為它們是我國藝術歌曲領域中的經典作品,學習聲樂的學生們理應熟練掌握。因此,不論是在當時還是在如今的音樂院校中,中國早期藝術歌曲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和材料。(三)對演唱技法的完善。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歌曲中的歌詞、節奏、情感、表達方式與演唱者熟悉的文化和生活貼合程度越高,演唱技法的學習和提高的效果越好。美聲唱法從發源上來看,與西方藝術歌曲是最契合的,無論是歌唱語言、伴奏、風格都是最適合的,那么對于高校聲樂學生來說在通過西方藝術歌曲學習美聲唱法時最好同步學習西方語言。例如意大利語,因為就契合度的角度來講這兩者結合起來演唱效果和技法提升效果最佳,但這對于學生來說并不容易,學習一門語言本身就需要漫長的過程,更何況還要學習語言背后的文化,再通過語言和文化相結合來理解西方藝術歌曲。而我國早期藝術歌曲則規避了語言、風格等方面的問題。我國藝術家曾對當時的藝術歌曲進行系統的調整,從歌詞的平仄、韻腳,句子的長短、節奏等方面都進行了更符合國人習慣的修改,歌曲內容、情感也都采用古詩詞和現代詩詞,演唱者更加熟悉和容易理解歌曲。因此相對于西方歌曲而言,我國早期藝術歌曲更適宜聲樂學習者演唱,天生的適宜和熟悉能夠幫助演唱技法得到快速且穩定的提升。(四)對音樂修養的提升。我國聲樂學習者在學習美聲唱法時,非常容易陷入一種“唯技術論”的誤區之中,因為這是一種外來演唱方式,就像國人在學習英語時一樣,過多注重技法而忽略其中蘊含的文化和情感,會形成演唱者的瓶頸,無法對聲樂演唱進行更多的提高。而將我國早期藝術歌曲作為主要聲樂學習對象可以幫助演唱者走出“唯技術論”的誤區。我國早期藝術歌曲中以古詩詞作為內容的藝術歌曲本身是由文言文書寫的,行文中自帶深意,有很多借景抒情、借物詠志的片段,對這些片段的深意挖掘的過程,能夠有效提升演唱者的文化修養,幫助提升演唱者對歌曲的理解。以現代詩詞或現實社會為內容的藝術歌曲本身反映了歷史史實,這段歷史距離演唱者并不遙遠,很多方面的內容都可以幫助演唱者更深刻的了解這段歷史,了解作者在歌曲中投入的情感。例如《黃河大合唱》單純學習這首歌曲,與了解歷史后再來演繹這首歌曲時演唱者的情感和狀態是截然不同的,而黃河是真實存在的,當演唱者站在黃河岸邊面對洶涌奔騰的河水時會對這首歌曲有更加深刻的體驗。西安交響樂團在黃河岸邊的《黃河大合唱》也比以任何一次室內演唱更加震撼人心,這些體驗都是幫助演唱者提升音樂素養的最佳路徑。(五)對傳統文化的繼承。隨著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文化入侵現象日趨明顯,對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帶來巨大的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保護措施只是將這些瀕危文化留存下來,但無人繼承和發揚,這些文化只會失活,所以必須開辟出新的保衛陣地來挽救這些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2018年上半年央視陸續推出《國家寶藏》和《經典詠流傳》兩檔文化紀錄節目,從歷史故事、國家文物和古詩詞與音樂的結合兩方面來激發現代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和追逐,是國家守衛文化陣地的措施。我國早期藝術歌曲多是詞、曲作家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后,在西方藝術歌曲的技法基礎上進行創作的,這些歌曲從技法到內容,再到風格都呈現出濃厚民族傳統色彩,不僅演唱者可以通過學習早期藝術歌曲來欣賞和體驗傳統文化,歌曲的聆聽著也可以通過這些歌曲了解到這些原本不知道的古詩詞和現代詩詞,并在聆聽和欣賞過程中對它們心生喜愛,也是傳統文化傳承和發揚的新方式,能夠有效推動當今傳統文化的普及。
三、結語
在當代高校聲樂教學中,我國早期藝術歌曲得到了充分的重視,在聲樂教學中從多個方面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音樂領域工作者應當向先輩們學習,扎根于傳統文化,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將更多的外來技法、藝術形式本土化,為高校聲樂教學提供更多的資源,推動我國音樂領域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森.中國早期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探析[J].藝術教育,2017,(13):62-63.
[2]丁婧.中國早期藝術歌曲協作鋼琴對歐洲藝術歌曲的借鑒與變延[J].藝術評鑒,2017,(14):54-57.
[3]張曉陽.我國早期藝術歌曲對我國專業聲樂教學的價值探究[J].黃河之聲,2017,(15):50.
[4]郝建紅.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應用于聲樂教學中的回顧與展望[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08,(06):115-116.
作者:黃進 單位: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 上一篇:古詩詞藝術歌曲價值分析
- 下一篇:藝術歌曲詩樂相融特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