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初鄧小平經濟調整思想簡析
時間:2022-04-17 01:31:00
導語:60年代初鄧小平經濟調整思想簡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提要】60年代初鄧小平關于經濟調整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幾點:一、調動和保護各階層的積極性,分農民、工人、干部、黨外人士4個層次;二、圍繞企業秩序,提出一系列整頓思想,如怎樣看待群眾路線與群眾運動的關系,廠長行政負責制與黨委領導的關系等。三、反對分散主義,加強集中統一。有兩層含義,一個指收權,一個特指批評各地在完成中央交辦的任務方面畏難甚至抵觸的消極態度。四、制定長遠計劃,規劃發展藍圖。
60年代初,鄧小平作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在組織和推動經濟調整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注:1962年2月中央財經小組成立之前,經濟調整的日常工作是在書記處領導下進行的。)。本文擬從調動和保護各階層的積極性、整頓企業秩序、反對分散主義、制定長遠計劃四個方面對鄧小平這一時期的思想作一簡析。
一、調動和保護各階層的積極性
調動和保護各階層的積極性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的領導方式。在經受了時的“共產風”、浮夸風、命令風、干部特殊風和對生產瞎指揮風以及由此而導致的嚴重經濟困難的挫折后,要調動和保護人們的積極性,就是要通過徹底糾正“五風”、堅決退賠、反對平均主義、向群眾和干部交心等,使生產得到恢復、人們的生活得到改善。鄧小平在這一時期就如何調動和保護農民、工人、干部、黨外人士的積極性,闡發了獨到見解。
對農民,鄧小平的思想主要是要給農民以看得見的利益,如何得到這些利益,關鍵是調整農村生產關系,至于采取何種方式,一看實際效果,二依農民意愿,總的原則是允許試,可以多種多樣。1961年4月,鄧小平和彭真在北京近郊調研的社隊規模、糧食征購和余糧分配以及供給制等問題時,就把各項措施的改進及政策的端正同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連在一起,如:社隊規模的調整,“使農民心里有了底,社員對于社、隊可以比過去‘看得見、抓得住、管得了、信得過’了。效果很好,它大大提高了社員的生產積極性”[1]。1962年上半年,由于以生產隊為基礎的三級集體所有制并未解決社員之間的平均主義,所以,許多農民提出了“包產到戶”或“分田到戶”的要求。陳云、鄧子恢、田家英也提出了類似的建議。在未表態前,書記處討論這個問題時,鄧小平采取了務實態度,認為“哪種形式能夠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就采用哪種形式。”“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群眾愿意采取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來。”[2]他對陳云的建議持贊同態度,建議認真研究一下“分田到戶”或者“包產到戶”,并說會議紀要中要把單干的問題包括進去,以表明態度。[3]當然,由于的反對,這些意見并沒有形成政策。
對工人,鄧小平的思想主要是,調整時期工人和農民一樣困難,在某種程度上,城市問題比農村嚴重,工人靠幾十元工資養活全家,如果對他們的需要沒有一定的保證,出了亂子會比農村嚴重。鄧小平強調的主要是解決他們的生活困難。1961年5月8日,當書記處討論工人生活問題時,鄧小平說:現在看,工業也是積極性問題;要從生活入手(包括工資、獎勵)制定政策。7月23日,他視察大慶時,對職工生活特別關心,談得也最多:1、要求對當時進口的面粉按國內低價調撥給工人。2、關心職工冬季服裝。3、指出要好好培植職工食堂,有些人愿意在家吃也可以。4、提出工人簡易居所人均面積應該達到10平方米。5、關心日用品供應。6、關心職工家屬來廠、職工放假問題等。
關于干部,分兩個層次,一個是基層干部,一個是領導干部。對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錯誤批判和錯誤處分的基層干部,鄧小平的思想是一攬子甄別平反。對領導干部,則強調在政治生活中要營造一種寬松民主的氣氛。以來開展的許多政治運動,使大批基層干部受到錯誤批判和處分。1961年6月,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凡是冤枉的人都要平反”。1962年4月27日,鄧小平主持中央書記處發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加速進行黨員、干部甄別工作的通知》,指出一些地方甄別工作進度很慢,要求加強領導,加速進行。1962年5月11日,鄧小平提出“過去搞錯了的,或者基本搞錯了的,統統摘掉帽子,不留尾巴,一次解決。因為縣以下都是一些基層干部,問題只有那么多,右傾也只是右傾到那個程度,‘左’傾也只是‘左’傾到那個程度。”在鄧小平推動下,這項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
為了調動和保護好領導干部的積極性,1961年9月,鄧小平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關于輪訓干部的決定》指出:輪訓“必須貫徹學習理論和總結經驗相結合的方法,發揚民主,使干部在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空氣中自覺地進行思想檢查。”輪訓中注意:以自學為主,學習討論以小組謾談為主要形式,和風細雨,暢所欲言,不戴帽子,不抓辮子,不打棍子,不涉及生活細節。針對有人對這些做法的懷疑和反對,鄧小平在1962年11月26日的書記處會議上指出,在組織范圍內什么話都可以講,這是黨章規定的權利義務,要提倡有討論、有辯論,發揚民主,貫徹民主集中制,這是一個涉及黨風,涉及對后代產生什么影響的問題。
鄧小平也很關心黨外人士的積極性。1962年4月23日至5月21日,中共中央統戰部召開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就以來在處理階級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和歸僑關系等方面的缺點和錯誤進行檢討。5月17日,在書記處聽取該會議情況匯報時,鄧小平指出:1、統戰工作仍然是黨的三大法寶之一,那種認為統戰工作無關緊要甚至可以不做了的思想是完全錯誤的。2、建立和加強經常工作,在機構精簡中要保留各級統戰系統。3、壓縮城鎮人口時,資產階級工商業者和其他黨外人士原則上不下放回鄉,他們中因關閉工廠而被精簡下來的,應同職工一樣,一視同仁,妥當安置。4、對資產階級以及右派分子的家屬、子女在招生、分配等方面,不能歧視,要一視同仁。鄧小平上述思想對于調整統一戰線內部的各種關系,團結黨外愛國人士,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共同完成經濟調整的艱巨任務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二、圍繞企業秩序,提出一系列整頓思想
調整時期,企業秩序混亂,產量大幅下降,指標難以完成。鄧小平圍繞制定和試行《國營工業企業工作條例(草案)》(簡稱《工業七十條》),就怎樣看待群眾路線與群眾運動的關系,重視技術人員特別是年輕技術人員,探索企業提高效益的機制,廠長行政負責制與黨委領導的關系等,發表了一系列真知灼見,對恢復和建立正常的企業生產秩序,促進生產力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1961年6月17日,鄧小平主持的書記處會議決定起草工業條例。從7月起,他主持書記處會議多次討論修改條例草案。9月,在經中央工作會議討論及、劉少奇、等人審閱后,形成《工業七十條》下發到企業黨委,傳達給全體職工,選擇試行,整頓企業。
當時企業出現混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搞群眾運動,破除了科學的規章制度。鄧小平反思了中用群眾運動搞經濟建設的做法,認為群眾運動并不等于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指“黨的正確的路線、政策是從群眾中來的,是反映群眾的要求的,是合乎群眾的實際的,是實事求是的,是能夠為群眾所接受、能夠動員起群眾的,同時又是反過來領導群眾的”[2](P,288),而群眾運動“只是群眾路線的一種形式”[2](P,295),不能一年到頭搞運動,不能這里搞什么運動那里也搞什么運動。他認為我們黨的歷史、傳統,主要的還是實事求是地作經常的、細致的工作。“這幾年有沒有群眾路線呢?不能說沒有,但至少相當多的群眾運動不是群眾自愿的,是違反群眾路線的。”[2](P293-294)他明確批評了天天開大會、天天貼大字報、萬人上山大煉鋼鐵等錯誤做法,認為這種群眾運動是不合群眾路線的,是反動的。[4]
鄧小平非常重視技術人員的作用,強調要大量培養和提拔年輕技術人員。時許多企業對技術人員特別是年輕技術人員關心和使用不夠,對此,鄧小平在1961年11月23日的書記處會議上明確提出:1、重視二十幾、三十幾歲的年輕人,大膽提拔大學畢業生當工程師,有多少提多少,再沒有錢,也要把這批人提起來。2、提拔的條件主要看專業技術水平,可以破格提拔。3、建立考核委員會,不要漏掉人才。4、學位不搞不行,先搞一個方案[2](P,291-292)。鄧小平的這些思想既有針對性又富有遠見。
提高企業效益是《工業七十條》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條例第一章講的企業和國家之間“五定”、“五保”的關系就是在這個問題上進行探索。鄧小平對此作了重點思考。在1961年7月25日,12月18日以及1962年5月的書記處會議上,他多次闡述了企業管理的改進問題,強調企業要實行嚴格的定員定編,內部不能有多余的非生產人員,這些人員可以分流出去,或由國家包起來開支,賠在明處;或搞集體所有制,實行獨立核算,同企業進行等價交換。
《工業七十條》在試行中引起爭議比較大的是廠長行政負責制。鄧小平在這個問題上態度很鮮明,也很堅決,就是要不折不扣地執行行政管理方面的廠長負責制。1961年12月18日,在書記處會議討論企業整頓問題時,他說,企業生產指揮權一定要集中在廠長負責制上,至少3年內如此。1962年7月11日,書記處聽取國防工業情況的匯報時,鄧小平指出:七十條明確規定行政上由廠長負責,書記不干預日常行政事務,為什么企業要設那么多的副書記?針對有人說七十條還在試點時,鄧小平說:七十條不要試點了,也不要等修改了,就那樣辦;哪一個書記獨斷專行,不執行七十條,請你們提出名字來;今天各部都在這里,今后要按新章程辦事,要百分之百地執行七十條。鄧小平之所以強調廠長行政負責制主要是針對時期“書記一長制”導致的生產技術工作中的許多瞎指揮和無人負責的弊端而言,這個思想在調整時期對于恢復企業生產產生了明顯效果。
總之,圍繞《工業七十條》的制定和試行,鄧小平提出了許多整頓企業秩序的思想。《工業七十條》頒布后,圍繞調整工作的中心,企業整頓在清倉核資、清理拖欠、扭虧增盈、增產節約方面進行了扎扎實實的工作。1965年,全部工業基本上消滅了經營性虧損。我國工業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三、反對分散主義,加強集中統一
反對分散主義,加強集中統一是中央領導在調整時期的一個重要思想。這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指要收回自以來不適當地下放給地方的權力。第二層特指批評各地在完成中央交辦的任務方面畏難甚至抵觸的消極態度。鄧小平在這個問題上的大量闡述,構成其調整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反對分散主義、加強集中統一的問題上,鄧小平和等中央領導人一樣,首先承擔了自己在中應負的責任。自1961年3月廣州中央工作會議起至七千人大會,鄧小平多次表示:這幾年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中央的責任,主要是高指標、幾個“大辦”和一系列連鎖反應,首先由做具體工作的中央書記處負責。在七千人大會上,鄧小平作了誠懇的自我批評,表示“今后訂計劃,一定要切合實際,并且留有余地”。
關于反對分散主義,加強集中統一的第一層含義。時為調動地方的積極性,中央在改革經濟管理體制方面加大了權力下放的力度,地方在企業管理、計劃編制、基建項目審批等方面都有廣泛的權力。由于層層下放、管理滯后、協作關系被打亂,國家宏觀經濟出現了失控和混亂的局面。對此,在1959年6、7月指出:體制問題上“‘四權’(指人權、財權、商權、工權——筆者注)下放多了一些,快了一些,造成混亂,有些半無政府主義。要強調一下統一領導、集權問題。下放的權力,要適當收回,收回來歸中央、省市兩級。”[5]為此,鄧小平主持書記處作出一系列決定,陸續收回1958年以來不適當地下放的權力。1961年1月15日,他批發了中央批轉財政部黨組《關于改進財政體制、加強財政管理的報告》,指出要嚴格財經紀律,堅決糾正財權過于分散的現象。20日,他批發了《中共中央關于調整管理體制的若干暫行規定》,指出“1958年以來,各省(市、自治區)和中央各部下放給專、縣、公社和企業的人權、財權、商權和工權,放得不適當的,一律收回。”1961年9月5日,他在廬山會議上說:過去集中過多是不對的,以后又下放過多了。我們今天來總結經驗,有四個東西不應該下放,第一是職工人數,第二是工資總額,第三是現金管理,第四是物價管理。這四個東西,我們現在要把它收回來。12月4日,書記處開會討論1962年計劃安排時,針對1961年基建投資多支出20多億元,鈔票發行將近120億元的情況,他尖銳地指出:財政銀行權還沒有抓住?這個口子不把不行,財政銀行權只能在中央,不能給各地。
關于反對分散主義,加強集中統一的第二層含義。這個分散主義的特定含義可以從1961年11月16日鄧小平批發的《中共中央關于召開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的通知》中看出,即“分散主義狀況,本位主義觀點,不講老實話的作風,在執行國家收購農產品任務上不照顧大局,片面地只顧本地區或者只顧農民一頭,缺乏朝氣,縮手縮腳的畏難情緒,等等”。由于當時我國糧食形勢異常緊張,加之考慮國際政治斗爭的需要,書記處要求1962年糧食征購數達到820億斤,相應的糧食產量要達到3400億斤。各地對此普遍表示出畏難甚至抵觸的消極態度。因此,鄧小平在1961年底書記處會議上多次講話要反對分散主義,加強中央權威,實行全國一般棋。他說,高指標時,大家接受任務痛痛快快,但現在討論低指標時卻發生了很大的頂牛;黨的干部首先是高級干部要有一個理想,一個志氣,就是在3年調整后還要繼續前進;現在的狀況是大家斤斤計較于各部門眼前細小的利益,缺乏共產主義理想和風格;黨章講個人服從組織,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全黨服從中央是核心;不是說中央做得不對的,每個部門也照辦,而是說即使中央有點錯,大家也錯個明白,這樣糾正也容易。[6]鄧小平講話后,許多部門和省市在接受任務方面有了明顯的改進。鄧小平關于反對分散主義的這個思想,是隨后召開的七千人大會的初衷。
但是,中央領導層以及各地的主要負責人在如何把握反對分散主義的上述兩個層面的含義的輕重及主次上有不同看法。七千人大會的進程反映了這種區別。
1961年底至1962年初召開的七千人大會原定的主題是在上述第二個層面含義上的反對分散主義。認為當時收購不上東西,承擔指標不積極,氣不壯,很沉悶,開七千人大會就是要解決各地的小天地和局部觀點的問題。在開會的前一天,他還說大會報告的“中心(反分散主義)不能變動,必須堅持”。[7]鄧小平也說“明年為什么要開七千人大會,其用意就是要統一全黨思想,鼓足干勁,在長遠規劃之下,立志氣,有奔頭,不要搞得思想解體,灰溜溜的”。[4]因此,大會第一個高潮的18天里,集中分析、批評的是分散主義。但這時在分組討論和報告起草委員會內部的討論中,已有不少省部級干部反對提反分散主義。中央領導同志,如劉少奇、、陳云等,主張反分散主義的提法不能變,當然,他們更多地是在第一個層面上肯定這個提法。大會的第二個高潮是從1月29日下午提議開“出氣會”到2月7日閉幕,中心是“出氣”,發揚民主,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總結經驗教訓。會上,大家在反分散主義的問題上達成這樣的共識:在反分散主義的第一層含義上意見基本一致,收回中央在期間不適當地下放給地方的權力;在第二層含義上,中央作些讓步,下調計劃指標,體諒地方困難,但反分散主義的提法要保留。據此,大會報告刪掉了一些有傷地方同志感情的詞句。這就是說,七千人大會使反分散主義由原來主要強調第二層含義轉移到主要強調第一層含義。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如何看待鄧小平這一時期關于反分散主義的思想?薄一波的一段話作了很好的評論:“今天回過頭去看,當時把分散主義作為糾正錯誤的一個問題來抓,還是必要的。……當時反對分散主義,強調加強集中統一領導,也是為了集中力量克服困難,渡過難關,搞好國民經濟調整。……集中統一領導在任何時候都不可缺少,尤其在渡過困難、調整經濟時期就顯得更為重要。”[8]
四、制定長遠計劃,規劃發展藍圖
鄧小平對制定國家長遠的經濟發展計劃抱有很大的信心,調整時期,他做的一個很重要的工作是在1961年底主持制定了7年—10年計劃設想。這個計劃首先是解決吃、穿、用,同時兼顧國防,進而奠定四個現代化的鞏固基礎,實現1972年趕上英國的目標。鄧小平在書記處討論這個計劃的各項指標時曾說:如果實現了,我們就可以說是真正獨立自主了,真正完成了全國統一的經濟體系;對建設經濟體系,我是一個熱心分子,以前那些吹了,我們要搞好這一個,搞得真正靠得住,當然這個目標一定要建立在3年調整好的基礎上。[9]
1961年11月13日,鄧小平在書記處會議上正式傳達了的意見,決定12月中央工作會議的中心是搞7年計劃。接下來,鄧小平主持書記處對各個部門的7年計劃輪廓進行了近10次逐個討論。12月10日,他批發了《中央轉發國家計委黨組關于7年—10年計劃的綜合匯報提綱》,請各有關部門閱讀,以備中央工作會議討論。之所以有一個10年計劃,主要是在討論7年計劃過程中,有人提出,不要同赫魯曉夫的7年計劃同名。因此,提出可以搞一個10年計劃(1963-1972年),同時,也是考慮到實現15年趕超英國的愿望。
鄧小平把很大精力放在7年—10年計劃上,這與他關于調整工作的思路有關。鄧小平認為,農、輕、重的比例調整,總的來說,農、輕是上,“重”是下,但農、輕要按比例逐步地上,“重”也要按比例逐步地下。[10]就是說,按農、輕、重來安排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比例關系,歸根到底還是要“重”,解決農、輕,要靠重工業(當然不能單打一)。那么,重工業如何做到按比例逐步地下?鄧小平提出抓重點、帶全局、打殲滅戰的思想。所謂抓重點,就是把原材料、機械等能力集中在一兩個(如煤炭、鋼鐵)重點行業,而不是按比例分配給眾多行業,通過首先使重點行業走出困境從而由它們帶動整個國民經濟逐步跟上去,逐步按比例向前發展,逐步活起來。所謂打殲滅戰,就是一個一個抓出成效,一個企業一個企業地抓,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地抓,抓一個,解決一個。[11]
7年—10年計劃因七千人大會而暫時擱置起來。經過七千人大會以及隨后的西樓會議和5月中央工作會議對所犯錯誤的深入檢討,中央領導層在經濟形勢上的看法發生了變化,認為當時處于非常時期,全國財政經濟仍面臨嚴重困難的情況,因此,放棄了以來趕英超美的發展戰略。在七千人大會上說,西方列強用了360多年的時間發展自己,中國要建設起強大的社會主義經濟估計要花100多年的時間。在西樓會議上,陳云就建議把10年計劃分成兩個階段,前一個是恢復,后一個是發展。劉少奇則明確說:“目前不要搞10年計劃,而是要老老實實地克服困難,搞吃穿用”[7](P,127)。據此,5月中央會議通過的由主持起草的中央財經小組的報告,在長遠規劃問題上認為,建立獨立的、完整的、現代化的國民經濟體系“企圖很快就做到,是不可能的”。在這次會上,鄧小平也說,“中央財經小組的報告,對這幾天議論的問題的講話,我沒有不同的意見。”[2](P,318)這樣,7年—10年計劃就暫時被擱置起來。
雖然長遠規劃被暫時擱置,但鄧小平仍強調在困難面前不能喪失信心,對未來發展要充滿希望。他認為,盡管這幾年我們有一些想法和作法不切實際,但不要因為批判了這些東西,就喪失了理想,喪失了志氣,就怕起“鬼”來了。在1962年5月的中央會議上,他指出,現在的危險,就是缺乏信心,主要是縣一級存在所謂爭不爭上游,有沒有干勁,情況看得對不對,決心大不大、信心夠不夠的問題。
1962年夏,在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和八屆十中全會上重提階級和階級斗爭后,我國社會發展的主題開始偏離經濟建設的軌道。但鄧小平的精力卻仍集中在國家經濟發展計劃上。10月4日,在書記處討論1963年計劃和5年計劃時,他指出,真正值得搞的還是長遠計劃,歸根到底是為農業服務的重工業。1963年8月,在討論工業決定問題時,他說,現在我們的基礎如何,要有清醒的估計。過去我們一般估計是高的,這幾年可能估計低了一點。“關于工業的發展問題,我主要考慮的是如何立足現實,瞻望前途。”“我們的奮斗目標怎樣提?經過40年努力走到世界前列……我設想,是否先提一個近期的目標,如再經過5年至7年的努力,初步或基本建立一個全國范圍的獨立的工業體系。我們好好精打細算,合理規劃,爭取在1970年達到這個目標。如果不行,加一年兩年。我們基本建成或者說是初步建成一個獨立的工業體系,也就是為工業、為農業、為國防建設的更快發展打下基礎。”[2](P,334-336)
【參考文獻】
[1]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4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325.
[2]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3.
[3]鄧小平在書記處會議上的發言.1962-07-02.
[4]鄧小平在書記處會議上的發言.1961-12-18.
[5]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80.
[6]鄧小平在書記處會議上的發言.1961-12-11、16.
[7]楊尚昆日記: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10.
[8]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修訂本(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072-1073.
[9]鄧小平在書記處會議上的發言.1961-12-21.
[10]鄧小平在聽取東北局書記處匯報工作時的插話.1961-07-14.
[11]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發言.1961-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