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黨建理論的歷史地位及偉大貢獻

時間:2022-04-17 02:14:00

導語:鄧小平黨建理論的歷史地位及偉大貢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鄧小平黨建理論的歷史地位及偉大貢獻

【關鍵詞】鄧小平/黨建理論/歷史地位/貢獻

【正文】

執政黨建設問題是20世紀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一大難題。20世紀頭五十年,社會主義運動高歌猛進,這與俄國、中國等一系列國家的無產階級成功地解決了在戰爭與革命的時代,如何建設一個能夠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奪取政權的無產階級政黨緊密相聯。20世紀后半期,特別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會主義運動遇到空前挫折,這與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沒有解決好執政黨建設問題緊密相聯。執政黨建設問題是社會主義國家整個政治架構的核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鄧小平黨建理論的歷史性貢獻,就是在馬克思主義政黨史上第一次系統地、科學地(當然也是初步地)回答了執政黨應該建設成一個什么樣的黨以及如何建設黨的問題,在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的時代,為執政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一、鄧小平黨建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學說和建黨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一)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基礎

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是無產階級獲得徹底解放的基本條件。在自由資本主義時代,馬克思恩格斯著重解決了無產階級要獲得解放要不要建立自己獨立的政黨、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以及如何建黨的問題。確立了無產階級政黨的性質、指導思想、綱領、組織制度和策略思想等,奠定了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的理論基礎。

由于他們沒有共產黨執政的實踐,不可能對執政黨的建設進行系統的論述。

(二)列寧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在戰爭與革命的時代,建立了一個能領導人民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新型無產階級政黨,并對執政黨的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

列寧把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與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建立了一個區別于第二國際(和平黨、議會黨、修正主義黨)的新型的黨、戰斗的黨、革命的黨。在如何建設一個領導革命的無產階級政黨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建黨理論,并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奪取政權,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建黨學說。列寧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建黨思想,如:黨是以馬克思主義武裝的無產階級先鋒隊;黨是無產階級有組織的部隊;黨的基本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黨是由人數不多的職業革命家和廣大黨員群眾組成;黨是無產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黨必須堅持進行兩條戰線的斗爭,反“左”時要注意防右,反右時要注意防“左”等等。

關于執政黨建設的理論,列寧提出了許多寶貴思想。但是,由于他領導黨執政的時間不到7年,黨執政的實踐,特別是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還未全面、深入展開,因而對執政黨建設的問題,還處于探索之中。他關于執政黨建設的論述,大體可分為三類:一類是對執政黨建設的一些重要問題作出了馬克思主義的回答,至今對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仍有普遍指導意義。如:必須堅持黨在國家生活中的領導地位;執政黨的首要任務是搞經濟建設;執政黨脫離群眾的危險增大了,要始終注意反對官僚主義;執政黨要發展黨內民主,加強黨內監督;注重黨員質量,純潔黨員隊伍等。另一類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采取的一些具有臨時性的應急措施。如列寧本人是具有很強民主思想的領導人,但在內戰時期沒有充分實施民主的條件,不得不更多的強調集中,實行“戰斗命令制”和廣泛的干部任命制等,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對上述應急性措施后來列寧也主張加以改變。還有一類是對一些重大問題進行了探索,但沒有來得及深入展開,在實踐中這些問題還未解決。如:黨政關系問題,他提出黨政職責要分開,但如何分?在實踐中還未來得及解決;關于黨內監督體制問題;列寧提出中央監察委員會與中央委員會平行,從機構設置看,監察委員會應有監督包括領袖在內的所有黨員的機制。但從給監察委員會規定的任務看(列寧在世時1922年8月俄共(布)十二次全國代表會議通過的黨章規定,監察委員會是“幫助鞏固中央、區域和省的黨的統一和威信”),監察委員會又可以是同級黨委的一個工作部門。監察委員會機構應如何設置?應賦予它什么樣的職能?列寧沒有來得及做進一步的回答。再如,關于反對官僚主義的問題,他開始認為官僚主義是舊政府的人員帶進來的。所以,派工農進入政府,并成立“工農檢察院”。但是,國家機關中仍然產生官僚主義。在他重病中,有人講:“官僚主義實際上是從缺乏民主,過度集中的體制中產生的”,列寧對這一觀點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是沒有來得及做進一步的研究就去世了。

斯大林對執政黨建設問題繼續進行探索,對列寧的建黨思想做了進一步發揮,在同反對派的斗爭中一方面捍衛了列寧的建黨思想,另一方面也把列寧在特定歷史條件下采取的一些應急性措施凝固化、強化了。如:和平時期仍過分強調集中;實行廣泛的干部任命制等,并在許多問題上違背了列寧的思想,在黨的建設上出現嚴重失誤,留下了沉痛的教訓。

(三)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成功地解決了在工人階級人數很少而戰斗力很強,農民和其它小資產階級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如何建設一個具有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政黨的問題。用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學說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有400多萬工人,我們卻建立了一個有400多萬黨員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一個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奪取政權,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工人階級先鋒隊,這在世界政治史上是罕見的壯舉,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也創造了一個奇跡。在解決黨的建設各種復雜問題的實踐中,形成了“首先著重在思想上、政治上進行建設,同時也在組織上進行建設。”“把思想教育和思想領導放在黨的領導的第一位”〔1〕的有中國特色的建黨思想。正如鄧小平所講,關于黨的學說,“馬克思、恩格斯講得不多,列寧有個完整的建黨的學說。”“把列寧的建黨學說發展得最完備的是同志。”〔2〕

建黨思想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包括: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的核心領導地位;提出了黨的建設的基本原則:即黨的建設要密切聯系黨的政治路線進行,為實現黨的政治路線服務;確定了黨的建設的總目標。1939年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提出“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的總目標,并把它稱作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開創了黨的“三大建設”,即: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形成了“四條路線”和“三大作風”,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路線、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和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的群眾路線,這是我們黨的根本的工作路線,以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

對執政黨的建設也進行了艱苦的探索,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特別是八大制定了執政黨建設的正確方針,其中有些規定如黨代表大會常任制等是富于創造精神的。但是,由于黨執政的時間還很短,對一些問題的認識在理論上和思想上都還不很成熟,很快否定了八大關于國內主要矛盾及黨的主要任務的正確論斷,偏離了八大的正確路線。在對執政黨建設的探索中出現嚴重失誤,特別是發動“”,使黨和國家處于危難之中,因而是未能從總體上、全面系統地解決“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黨以及如何建設黨”這一歷史性課題。

(四)鄧小平在馬克思主義政黨史上,第一次初步系統地回答了“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黨以及如何建設黨的問題”,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建黨學說和建黨思想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鄧小平是繼之后,對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在中國的發展做出最偉大貢獻的理論家、政治家。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成員,特別是他曾連續十年擔任黨中央總書記,他對建黨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不僅領導黨和人民在糾正“”錯誤的同時,堅決捍衛了建黨思想,而且解決了未能解決好或未曾遇到過的許多黨的建設的重大問題,提出新見解,形成新理論,豐富發展了建黨思想,為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增添了新的內容。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領導我們黨創造性地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執政的共產黨如何領導人民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圍繞執政的這一根本任務進行黨的自身建設,初步系統地回答了執政黨應該建設成一個什么樣的黨以及如何建設黨的問題,第一次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執政黨建設的理論,把馬列主義建黨學說、建黨思想從整體上推向前進,實現了階段性的質的飛躍,在馬克思主義政黨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二、鄧小平黨建理論的科學體系

(一)首先回答執政黨是干什么的?即科學地確立了執政黨的任務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發展了黨的政治建設理論。

(二)確立了執政黨的任務和政治路線后,接著就要回答,為完成執政黨的任務,實現黨的政治路線,執政黨應該建設成一個什么樣的黨的問題,也就是確立執政黨建設的目標。在十二屆二中全會上,鄧小平明確提出了執政黨建設的目標:“把我們黨建設成為有戰斗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為領導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強核心”。〔3〕為執政、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條件下堅持黨的領導,保持黨的先進性注入了時代的新內容,并找到了正確途徑,為執政黨建設指明了方向。十四屆四中全會、十五大把這一目標進一步具體化,并把它稱為黨的建設的新的偉大工程。

(三)明確了執政黨建設的目標,解決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的問題”,接著就要解決“如何建設黨”的問題。首先,就是要提高黨的執政水平、領導水平,把黨建設成為領導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核心。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了關于黨的領導的理論。鄧小平提出了堅持黨的領導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由共產黨來領導。但堅持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領導,不僅要改善黨的組織狀況、黨的領導工作狀況,改進黨的領導方式、方法問題,而且要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特別是要解決黨政不分、以黨代政和權力過分集中的問題。黨要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不能主要靠政策、靠人治來領導。鄧小平講,人治的主要特征是把領導人的話當成法,領導人的思想或領導人變了,法也就改變了。

(四)要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還必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提高執政主體的素質。在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了關于黨自身建設的理論,主要包括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理論。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在思想建設方面:領導我們黨重新確立、恢復和深化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決批判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糾正了“”的錯誤;批判了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捍衛了思想的指導地位;并創立鄧小平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豐富發展了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克服黨內錯誤思想的理論;在反對錯誤思想的內容方面提出要肅清封建主義思想影響;提出實事求是地開展兩條戰線的斗爭;正確處理黨內矛盾,不采用搞政治運動的方式解決黨內問題,原則上不再使用“路線斗爭”的提法;開展積極的思想斗爭,克服軟弱渙散的情況。

在組織建設方面:提出加強黨的根本組織制度、領導制度——民主集中制的建設,把我們黨建設成為一個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黨,并實現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化問題。確立了干部隊伍建設的“四化方針”,強調按照“四化方針”建設好各級領導班子,搞好新老干部的合作交替,廢除實際存在的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以及個人選拔自己的接班人的封建主義的做法,改革不合時宜的干部人事制度,為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要選人民公認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并有政績的人,大膽地放進新的領導機構里。新的領導班子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班子要實行集體領導,貫徹民主集中制;堅持改革的班子要扎扎實實做事;領導班子的眼界要非常寬闊,胸襟要非常寬闊。此外,要加強黨員隊伍建設,解決一部分黨員不合格的問題。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成為帶領人民群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斗堡壘。

在作風建設方面:提出執政黨的黨風關系黨和國家的性質和面貌,很贊成陳云同志講的黨風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問題;明確了黨風建設的實質是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問題,人民群眾的擁護是共產黨執政的基礎;發揚優良傳統作風,堅決懲治腐敗是密切黨群關系的重要內容;糾正不正之風,打擊經濟犯罪活動要貫穿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之中;高級干部要帶頭發揚黨的優良作風,糾正不正之風也要從高級干部抓起,如果不堅決地懲治腐敗,特別是高層的腐敗,確實有失敗的危險;通過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干部人事制度,解決權力過分集中、特權思想、人身依附關系等問題,通過完善監督,加強法治,從嚴治黨,加強教育管理等綜合治理措施,開創黨風廉政建設的新路子。

在黨的制度建設方面:提出了黨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這種制度問題,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4〕;第一次比較系統地論述了黨的制度建設的內容,提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體制度”等;區分了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與具體制度(體制),明確了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是優越的,必須堅持,但是,其具體制度即體制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因此,必須進行改革,為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論述了我國現行領導制度、干部人事制度、黨的工作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改革上述弊端的思路和辦法;闡述了制度建設的作用以及與黨自身建設其它方面的關系,明確了要把制度建設貫穿于黨的政治、思想、組織和作風建設之中。

(五)為了完成執政黨的政治任務,除了做好國內的事情外,還要處理好黨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為實現黨的政治任務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在解決這一問題中,發展了黨際關系理論。

他指出:各國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國的黨、各國的人民,由他們自己去尋找道路,去探索,去解決問題,不能由別的黨充當老子黨,去發號施令。這是處理黨的關系的“一條重要原則”。我們認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沒有中心,不可能有中心,我們也不贊成搞什么“大家庭”,獨立自主才真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鄧小平還指出,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按照獨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內部事務原則,與各國各黨發展友好關系,不以意識形態劃線,不去計較歷史的恩怨,不計較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別。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下,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埋頭實干”做好自己的事的正確方針。使我們不僅站穩了腳跟,而且黨的關系、國際關系有了很大發展。

黨際關系理論為完成黨的政治任務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在黨的建設的路子上,我們正在開辟一條不靠政治運動,而靠確定正確的政治路線,根據政治路線的要求加強自身建設以及靠制度建設、深化改革、發展生產力來保持黨的先進性的新路子。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鄧小平黨建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對21世紀國際國內發生的深刻變化,對“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黨以及如何建設黨”的問題所作的進一步回答;是對中國共產黨近80年黨建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對黨的性質、宗旨、任務的新概括;也是對21世紀加強黨的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其核心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使我們黨與時俱進,永遠充滿生機活力。

“三個代表”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其中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是核心,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是靈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目的。實現前兩個“代表”是實現第三個“代表”的重要內容和途徑;而實現第三個“代表”則是實現前兩個“代表”的出發點和歸宿。全面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建設黨,就是21世紀黨的建設的大思路,是21世紀黨的建設的綱領。

鄧小平黨建理論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執政黨建設進行艱苦卓絕探索的智慧結晶,是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的偉大貢獻。20世紀,在這一理論指導下,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遇到空前挫折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高舉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21世紀,在這一理論指導下,我們黨將與時俱進,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輝煌走向更大的輝煌!

收稿日期:2001—05—17

【參考文獻】

〔1〕中共黨史參考資料(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23.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4.

〔3〕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