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體系的核心點
時間:2022-02-17 10:47:00
導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體系的核心點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最近總書記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講話指出:“這一科學理論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和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問題上取得了豐碩成果,用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集中起來說是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這段話高度概括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鄧小平理論的關系,勾勒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體系的基本框架,其中“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體系的核心點。如何理解、正確把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系統的科學理論體系的核心點是當前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中之重。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初步解決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形成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這條基本路線,從現代化的總目標到實現現代化的根本途徑、領導核心、依靠力量等方面,完整地概括了我們黨實現現代化的基本方略。構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黨的十四大把這一理論概括為九個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獨立的科學體系。黨的十五大概括為鄧小平理論,并且確立了鄧小平理論在全黨的歷史地位及其指導意義。鄧小平理論科學體系的核心點是:初步回答了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相對我們實現現代化的長遠路程來說,鄧小平理論確實是初步地回答了這些基本的問題。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13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開拓前進的13年,也是鄧小平理論在新的實踐中不斷發展的13年。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科學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的重大變化,深刻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豐富經驗,提出并闡明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鄧小平理論,堅持了“老祖宗不能丟”、要結合實際、“搞清楚”、“講新話”.形成了新的思想理論體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一思想在許多方面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這里的“進一步”較“初步”更加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例如鄧小平基于對戰后時代主題轉換的敏銳把握,對時代特征的科學分析,并結合我國改革開放的實際,提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論斷。隨著時間的推移,形勢在不斷變化,同志站在新的歷史角度,著眼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結合黨的建設的實際,提出了“發展是第一要務”的科學論斷。這既強調了發展的重要性,又突出了發展的緊迫性,在發展的重要性方面,拓展了鄧小平的發展觀。從發展的動力來看,鄧小平提出了“改革動力論”,他一貫倡導改革,在堅持“改革動力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創新動力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保生機的源泉。”這是對國際國內新形勢做出正確估計之后提出來的。從發展的目的來看,鄧小平提出了以實現人民共同富裕為目的的人民利益發展觀,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堅持了鄧小平的人民利益發展觀,提出“最大多數人的利益和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創造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是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制定和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基本著眼點是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群眾的利益,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不僅如此,他還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提出了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將“人在全面發展”明確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展的目標之中,在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是第一次,這是對鄧小平理論的新貢獻。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無產階級政黨建設歷來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十分關注和經常思考的問題。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鄧小平聯系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反復強調“關鍵在黨”。他在領導黨和人民撥亂反正、改革開放,創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為我們黨制定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鄧小平對于共產黨執政規律和執政黨建設的深刻認識,集中地體現在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主題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綱領和基本路線中。這是他留給我們的極為寶貴的財富。20世紀80年代末發生的政治風波,把對執政黨建設的問題,提到更加突出、更加尖銳的位置。當年,鄧小平就交代過:“這個黨該抓了,不抓不行了”。也就是說,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還要進一步回答好在執政的條件下“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根本問題。歷史就這樣把這個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碰到過,后來的馬克思主義者也沒有完全解決好,鄧小平開始研究但尚未完成的重大課題,交給了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認真實踐了鄧小平建黨思想和黨建理論,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從開展黨員重新登記工作、開展“三講”教育活動,嚴厲打擊腐敗現象,以建章立制持續加強黨的思想、組織、作風等各項建設,進行了十多年的實踐探索。依據變化了的世情、國情、黨情,從理論層面和客觀規律的層面全面地深刻地回答黨所面臨的新的時代課題。為此同志進行了長期的深入思考,一直到2000年2月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根據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新認識,切實加強和改進執政黨建設,有了一個科學的正確的綱領。依據這一綱領就黨的建設問題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以及一整套方針,原則和途徑、措施、辦法,揭示了黨的建設的客觀規律。在理論與實踐層面上開創了許多新領域,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是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而解答這一根本問題的前提是要搞清楚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因為我們是執政黨,黨執政的根本任務是領導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這個意義上說,關于執政黨建設的一系列論述是富于創造性的。
我們說“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造性地回答了怎樣建黨,建設什么樣的黨的問題在的一系列論述中可以概括為八個方面。第一要有一個科學的黨的建設總目標,按照這個總目標的要求,把黨的建設作為新的偉大工程全面推進。第二要把思想政治建設始終作為黨的建設的首要任務,防止動搖精神支柱和共同理想從而導致思想混亂。黨內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第三要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強黨的活力和團結統一。第四要高度重視、不斷加強改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防止“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第五要建設高素質的領導干部隊伍,形成朝氣蓬勃、奮發有為的領導層,不斷培養造就高素質的、善于治黨治國的領導干部和多方面人才;重點是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特別要注意培養和造新優秀年輕干部。第六要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保持黨內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第七要把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第八要以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不斷為黨的肌體注入活力。同志關于黨的建設的論述是很豐富,很精辟的,首次回答了我們黨要做到長期執政從自身建設上該怎么去做的問題,這不僅是我們黨的建設上一筆寶貴的財富,也是世界政黨理論與實踐上一筆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