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法律思想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5 09:15:00
導語:鄧小平法律思想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認識鄧小平的法律思想,首先要了解他對“法律”一詞的表述。他對“法律”的表述有許多種,如法令、規章、制度、法、法律、法制、刑律等等。這其中他用得最多的是“法律”一詞,其次是“法制”。鄧小平對“法律”的表述可以總結為:(1)法律是一種規章、章法和制度;(2)法律是一種秩序;(3)法律是一種平等;(4)法律是介于民主與專政之間的一種工具;(5)法律是介于教育和武力之間的一種政治手段;(6)法律是一種理想的治國之術。
二、鄧小平的法律思想中“法律”的含義
以上六種是鄧小平在各種場合下對“法律”一詞表述的基本類型。那么,他的法律思想到底是怎樣一種法律思想呢?總的認識是鄧小平的法律思想仍然沒有擺脫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的影響,仍然有“德主刑輔”、偏重刑法的影子在里面。但鄧小平的法律思想已不是傳統的法律思想。他提出了許多現代性的法律觀,并在他的影響下,中國走向了法治、依法治國的道路。可以說,鄧小平的法律思想是中國現代法律思想的一個過渡。
1.重刑法主義。鄧小平對“法律”做出了很多表述,但在一般情況下,他的“法律”指的是刑法,也即使說他有重刑法主義思想。從《鄧小平文選》第一至第三卷中可以看出,在他對法律或法制的表述中,他談論最多的是刑法方面的內容。
在“建立人民法庭”時,他是這樣說的,“以便接收審理案件,維持社會秩序,避免亂打人、亂捉人、亂殺人的現象。”其他人經常用來說明鄧小平的法律思想多是他關于社會犯罪的論述。在鄧小平把法律作為一種平等的表述中,他說:“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規定的權利和義務,誰也不能占便宜,誰也不能犯法。不管誰犯了法,都要由公安機關依法偵查,司法機關依法辦理,任何人都不許干擾法律的事實,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遙法外。”公民在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但我們還須看一下上下文。這是他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講的關于法律的一些話,是他在針對共產黨員尤其是干部搞特權時提到的,其核心內容是針對共產黨員。再者,由公安機關依法偵查的往往是刑事案件。
1979年,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通過和公布之后,他講到:“現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都通過和公布了,開始實行了。全國人民都看到了嚴格實行社會主義法制的希望。這不是一件小事情啊!”他說的“全國人民都”確切不確切另當別論,但就指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出臺后“看到嚴格實行社會主義法制的希望”的表述就不恰當。在現代社會中,法律制度的建立和法律秩序的形成,從最根本上來說,要看這個國家的憲法。憲法在我國也是根本大法,一切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廢除都不得違背憲法;任何國家機關、團體和社會組織、個人都不得有違反憲法,人人都有維護憲法最高地位的義務。一個國家憲法的頒布和實施才應是判斷她的法制乃至法治有無希望,有多大希望。因此,對于我國來說,有無法制希望,要看有無憲法,有什么樣的憲法,如何使憲法在我國得以良好運作。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來說明我國實行法制的希望,說明他本人仍然受“刑法即法”的影響。
還有一點,許多人拿來說明鄧小平的法制思想是常引用的一句話,即“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鄧小平在這里提出了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許多人(學者)因此認為他重視法制。然而,我們可以看看是他的法制怎樣一種法制。這句話出自1986年1月17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的講話》。如他所說當時社會風氣很壞,經濟犯罪大量出現,這也出現在了高級干部及其子女當中,因此要剎住這股歪風,尤其是在高級干部及其子女當中,嚴厲打擊各種經濟犯罪活動。同時在這篇講話中,鄧小平特別提出了“死刑不能廢除,有些罪犯就是要判死刑。”隨后他指出了幾種要判死刑的犯罪類型,“對于嚴重的經濟罪犯,刑事罪犯,總要依法殺一些。”在經濟建設中“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這兩手都要硬。打擊各種罰罪活動,掃除丑惡現象,手軟不得。”可見,鄧小平的法制不是指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而是指刑法,尤其是用刑法懲治犯罪。
從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至少鄧小平對“法制”的認識仍然不是我們現代所指的“法制”,或者說他的“法制”是不全面的,雖然他也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但是,在《鄧小平文選》中他只提到這么一次。在更多的情況下,“法制”與“法律”相同。而在談法律時,他用大量的篇幅談論刑法、刑罰,明顯有偏重刑法的傾向。
2.重視教育與犯罪的相互作用。鄧小平認為大量犯罪是由社會風氣不正所至,特別是黨員的黨風問題,青年人的作風問題。因此,要用理想、紀律、道德以及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來教育黨員和青年以預防犯罪。在處理案件時,“對絕大多數破壞社會秩序的人應采取教育的辦法,凡能教育的都要教育,但是不能教育或教育無效的時候,就應該對各種罪犯堅決采取法律措施,不能手軟。”對于反革命分子和各種破壞分子的“法律措施要從嚴,從嚴了才可以教育過來一批青年。”要加強法制宣傳和法制教育,“要講法制,真正使人人懂的法律懂得法律,使越來越多的人不僅不犯法,而且能積極維護法律。”但是,“要講法制”容易給人造成錯覺,一是在中國“人人”往往指老百姓,不包括官員;二是只講義務,不講權利,懂法的目的是“不犯法”,在法制宣傳和教育中往往走偏。梁治平在談論(中國)傳統時講到這么一點,“比如現時人們注意到‘法制教育’,強調要從青少年做起,目的往往是減少和預防犯罪。所以,‘學法、知法’,只是為了‘懂法、守法’;‘遵守法令’只是為了‘讓政府放心’。”(后一句的內容是他分別在北京和西安見到的兩條標語)。法制教育不是讓每位公民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而是預防犯罪。這也是一種有失偏頗、誤導的法制教育,筆者認為,在這里鄧小平還沒有擺脫“出禮入刑”、“德主刑輔”傳統的影響。
3.法律從屬于政治。在鄧小平那里法律從來沒有獨立出來過,他在提及“法律”、“法制”時也總是與政治聯系在一起。“社會主義法制”總是與“社會主義民主”連在一起,沒有突出“社會主義法制”的相對獨立性,使法律有獨立存在的價值。同時在現實生活中,怎樣處理“社會主義法制”與“社會主義民主”二者的關系、地位也很難操作。最終往往是法律從屬于政治,上文也提到了一些。在《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一文中,他提出了同“破壞安定團結的勢力進行有效的斗爭”是“政治斗爭,但是一定要在法律范圍內進行。要有聲勢,但必須準備充分,步驟必須穩妥,分寸必須適當。對于一些嚴重的破壞活動,不僅要打擊一次,而且要打擊多次。”既然要在法律范圍內進行,就要依法進行,但這分明是政治動員、政治運動,法律只是政治斗爭時的一種工具。“政治體制改革包括民主和法制”,在談到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時,說“基本法是個重要文件,要非常認真的從實際出發來制定。”
4.由于存在重刑法主義傾向,鄧小平沒有給與憲法以應有的地位。1978年憲法及1982年憲法都是在鄧小平執政時期出臺的。對于憲法,鄧小平只提到了“全黨同志和全體干部都要按照憲法、法律、法令辦事,學會使用法律武器(包括罰款、重稅一類經濟武器)同反社會主義的勢力和各種刑事犯罪分子進行斗爭。”在這里:一是要求黨員和干部依法辦事,二目的是打擊法社會主義和刑事犯罪,又提到了刑法和政治,體現不了憲法最高地位及其價值。或者說等他雖然制定了憲法,仍缺乏憲政思想。
三、對鄧小平法律思想的一些認識
在我國,學界現存多種法律觀、法律思想,主要有兩大類:其一是從蘇聯引入并仍然發揮作用的法律思想,這一法律思想雖然強調階級,但絕非傳統的認識,再者,其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其二是國外引進的各種法律觀、思想,主要是當今世界西方的自然法主義、法律實證主義、社會法學三大流派的思想。現在無論是哪類,都突出法治思想。現代法治強調公民權利,權力制衡,突出憲法的核心地位,依法治國首先要依照憲法治國。
鄧小平的法律思想與以上兩大類均不可比擬,對憲法也缺少關注。從他本人對法律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傳統主義的影響仍然很重,雖然他是一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但不是法律或法學專家,他在某些場合論述某些問題的時候,談到一些他對法律的看法,而這些也多與罪罰有關。他的法律思想仍不時現代的法律思想。但筆者也只是說他受傳統的影響很重,而不說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法律思想。
在鄧小平那里,黨政一定要分開;要建立一項法律制度,依法辦事,不因領導人的看法而改變法律;加強立法,制定民法、勞動法等等;樹立法律權威;依法保障法制,依法治促進民主等等已被我們所繼承和發揮作用。因此,鄧小平的法律思想是一種傳統法律思想與現代法律思想的過渡。
可以這么說,在我國的法治(法制)建設上,鄧小平或許有著尤利西斯般的智慧——認識到中國要發展壯大,就必須實行法治(法制),用法律來“束縛”自己。
參考文獻:
[1]徐愛國.鄧小平法律思想的實證分析[J].法學評論,1999,(6):7-15.
[2]鄧小平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9.
[3]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7-371.
[4]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2413.
[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2-222.
[6]梁治平.法辨——中國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164.
【摘要】鄧小平對“法律”一詞有很多表述,但他對法律的認識仍然沒有擺脫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的影響,有偏重刑法的傾向,因此他的“法律”不是今天我們所理解的“法律”,他的法律思想是一種過渡的法律思想——由傳統轉向現代。
【關鍵詞】鄧小平法律法制
- 上一篇:鄧小平共同富裕經濟思想研究論文
- 下一篇:工礦企業安全生產工作會議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