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感文化視域下反腐倡廉分析
時間:2022-01-04 10:37:17
導語:樂感文化視域下反腐倡廉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樂感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一環,代表了中國人樂觀積極的一面。它對中國社會目前的反腐倡廉有著深刻的影響:既是腐敗滋生的重要心理誘因,又是廉政建設的重要心理推動力。深入剖析樂感文化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對于目前中央提出的“不想腐”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借鑒價值。關鍵詞:樂感文化;反腐倡廉;“不想腐”96樂感文化視域下的反腐倡廉分析宋珊珊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5/206摘要:樂感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一環,代表了中國人樂觀積極的一面。它對中國社會目前的反腐倡廉有著深刻的影響:既是腐敗滋生的重要心理誘因,又是廉政建設的重要心理推動力。深入剖析樂感文化的正面和負面影響,對于目前中央提出的“不想腐”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借鑒價值。
關鍵詞:樂感文化;反腐倡廉;“不想腐”
一、樂感文化概述
總體來說,樂感文化是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一環,與帶有基督教原罪意識的西方罪感文化大不相同。“罪感”指西方人相信自己生而有罪,活著便是為了贖罪的心理狀態;“樂感”則是中國人待人處世從樂觀角度出發的直觀心理反應(作為“憂患意識”的切入點不在此次討論之列),是積極、自適、平淡的哲學態度。樂感文化內涵豐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以下只注篇名)“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雍也》)。就儒家思想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來看,其中蘊含的積極向上和豁達通融,不僅是中國的文化教義,也是我們民族性格中的重要一面。樂感文化具有活在當下、重視現實世界的特點。它很少去構想看不見的世界,注重從現實出發,較少受形而上的宗教約束;雖有制度和法律,但在實際操作中的“隨時變易”常常被視為一種智慧而被朝野默許從而大行其道。在樂感文化熏陶下,人們自然傾向思維變通、追求實用以解決現實問題。《論語•先進》云“過猶不及”,這是以積極入世為特征的儒家思想的方法論原則,也是倡導樂感文化時所必須堅持的中庸之道,它講求情理平衡,反對各種極端。所以其先決條件應該是“做人的格局”要大,要求人們知足常樂,保持心靈愉悅;要求人們遵循發展變化的規律,順勢而起,穩步向前。樂感文化的這些特點,融入民族血脈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樂感精神氣質。
二、樂感文化的負面思想與腐敗的滋生
樂感文化實用理性下的權衡變通和盲目樂觀、封閉自負的特點,滲透在包括公職人員在內的國人思想行為中,是腐敗滋生的重要因子。
1.實用理性下的權衡變通
樂感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實用理性,即指中國人在面臨各種問題時,在思維方式理論習慣方面傾向于冷靜實用的考慮。這樣的關注傾向對后世中國人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人們更注重實用性和實踐性,利用有限的資源權衡變通以獲取最大利益。“‘樂感文化’的關鍵在于它的‘一個世界’(即此世間)的設定,即不談論、不構想超越此世間的形上世界(哲學)或天堂地獄(宗教)。”[]就是這種重視現實世界而忽視哲學宗教,思維方式偏重實用理性的特點,使人缺少了對道德制度的內心敬畏,喪失行為自覺。由于某些公職人員缺乏對制度規則約束性、平等性、公正性的認識和踐行,為了私利,按照自己認為的圓融的方式隨意行使公權力,腐敗由此滋生。實用理性下的權衡變通作為腐敗滋生的重要心理誘因,其誘惑力超過了道德和制度的約束力,所以面對巨大的利益誘惑和道德制度的規范,公職人員更容易被前者俘虜。
2.盲目樂觀,封閉自負
樂感文化所蘊含的積極樂觀是我國人民的優秀精神品質,但其盲目樂觀的特點卻是腐敗滋生的又一重要心理誘因。腐敗公職人員實則就屬于這種畸形的樂觀主義者,他們自負自己違法行為的隱蔽性,僥幸不被發現的可能性,不易正視自身行為本來的錯誤性。盲目樂觀的人看問題片面化、局部化甚至極端化,看不到全局發展和長遠利害,這種現象造成一些國人的封閉心理。公職人員能夠腐敗,“敢于”腐敗,很大程度上就在于這種封閉和自負,他們自動忽略了腐敗會被制裁的必然規律,不懂得安分守法方長久的基本道理。
三、以樂感文化推動廉政建設
樂感文化是各種復雜元素的統一體,對事物的影響有利有弊。樂感文化中包含腐敗滋生的心理誘因,也存在著對廉政建設的思想推動。情理平衡、知足常樂、格局遠大這些特點,滲透在官員的觀念和日常行為中,將有力地推動當前的廉政建設。
1.情理平衡
情理平衡,實際上就是掌控好個人的情感欲望與理性之間的關系,使其保持平衡。“樂感文化是以情為本體,是強調人的感性、生命、生活、生存,從而人的自然情欲不可毀棄、不應貶低。雖然承認并強調‘理性凝聚’的道德倫理,但反對以它和它的圣化形態(宗教)來全面壓服或取代人的情感和感性生命,認為重要的是應該研究‘理’與‘欲’在不同生活方面所具有或應有的各個不同的比例、關系、節奏和配置,即各種不同形態的人性情理結構。”[2]樂感文化要求我們兼顧情理,把握平衡,在理和欲之間保持一個度,以取得個體身心和社會存在的均衡穩定。這個度,是情理平衡的關鍵,做到這一點,將不會輕易的被利益欲望所操控,從而保持清醒的理智和樂觀積極的工作態度。首先,尊重理解人的自然情感和欲望,這是人本身作為存在的自由;其次,將欲望尤其是貪欲控制在法律道德允許的范圍之內,不得妨礙他人的自由;最后,在個體自由和個體之外他人自由之間形成合理的配置。把握情理關系,在任何時候都要堅守底線,不被欲望操控,做到“不想腐”,這是廉政建設的起點。樂感文化吸收并倡導中國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君子尊德性而道文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孔子曾經對欹器做過這樣敘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荀子•宥坐》)。馮友蘭先生說:“其實,‘中’的真正含義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3]所有這些,無一不告訴我們做人行事應講求中正,講求平和穩定,勤懇工作而不逃避責任,努力進取而非走向歧途,作為公職人員,面對利益誘惑、官場壓力和職務責任等紛繁的元素,在其中找到平衡點而進退有當,平衡情理關系,增強生活滿足感,提高工作效率,減少腐敗滋生。
2.知足常樂,格局遠大
知足常樂,是樂感文化的一種內在品質。“知足不辱,知恥不殆,可以長久”(《老子》)。“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樂矣”(《老子》)。老子這兩句話表現出知足對長久和快樂的重要支撐作用。人生不過百年,平時“常想一二,不思八九”就是一種知足的體現,如意生活不過如此。目前,國家正在積極調整公務員等相關人員的福利待遇,在物質保障不斷加強和改善的情況下,公職人員的滿足感也在不斷提升。滿足感有利于提高公職人員的工作熱情和工作責任感,自覺抵制不良誘惑,廉潔奉公。從國家和社會層面而言,對公職人員的工作生活和學習充足的物質保障,有合理的升調薪資等程序和制度保障,營造公平公正的大環境是減少貪婪嫉妒的大前提。同時進一步加強反腐力度,嚴懲腐敗,徹底杜絕非法不勞而獲,驚醒貪婪嫉妒者。從公職人員個人而言,則需要不斷擴大生命格局,把眼光放長遠,理智成熟,看到變化轉化持續性規律,做到耐心堅持和等待,踏實工作、認真負責。目光長遠后,才會看到自身發展的無限可能,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也促進廉政建設的進一步發展。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習就強調堅持懲防并舉、預防為主的方針,指出反腐倡廉必須常抓不懈,拒腐防變必須警鐘長鳴。反腐倡廉,永葆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青春活力,是當今中國社會的現實重任。反腐的成績不僅在于不敢腐,不能腐,最大的成績是公職人員“不想腐”,所以我們必須在文化心理上杜絕腐敗因子,倡導廉政建設。從樂感文化思想心理的角度對腐敗和廉政的影響進行剖析,有利于深化人們對腐敗現象的認識,提高自身控制力,促進廉政建設。
作者:宋珊珊 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人文社科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三聯書店,2008.29.
[2]李澤厚.人類學歷史本體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220.
[3]馮友蘭(趙復三譯).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 上一篇: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的管理與開發
- 下一篇: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倡廉建設特點探討